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已故民盟主席张澜,在民主革命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中,大半革命生涯是在其家乡四川渡过的。抗战胜利后,他从成都到重庆,为国共和谈而奔走呼号。1946年5月当陪都重庆的大小官员纷纷“还都”东下的时候,他却留川返回成都。而当同年底时局险恶之际,他则以年迈之躯抱病出川,从此告别嘉陵江的父老乡亲东下到沪。在沪他渡过了民主革命最后的岁月,为推翻国民党的专制独裁,争取自由和民主的新中国进行了不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哲学名著《实践论》问世已经整整五十周年了。五十年来,《实践论》所揭示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真理,指引着我们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又取得了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胜利。在纪念《实践论》问世五十周年的今天,重新认识它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坚持它所阐明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它  相似文献   

3.
民主革命时期 ,民盟坚持反帝爱国立场 ,在抗战阶段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体现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 ;解放战争时期 ,民盟在对美国的态度上经历了从崇美、亲美到反美的变化。民盟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 ,其外交政策紧跟历史潮流而不断发展进步 ,起到了配合和支持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哲学名著《实践论》问世已经整整五十周年了。五十年来,《实践论》所揭示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真理,指引着我们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又取得了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胜利。在纪念《实践论》问世五十周年的今天,重新认识它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坚持它所阐明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它向前推进,这对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促进哲学的繁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主革命时期的民盟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是民主革命时期一面旗帜,但内部分化也较明显,动荡较大.之所以能不断进步,是由于盟内的大多数成员是爱国者,而盟外有中共正确灵活的统战政策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民盟是民国政治史上最重要的第三种力量,在抗战救国与民主宪政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谓“合”意指左舜生是民盟重要的发起者、筹办者、早期实际领导者,也是民盟早期重要活动的参与者,他为抗战胜利、民主宪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离”则是抗战胜利后左舜生背信弃义,为了一党私利,率领青年党公然退盟,支持国民党反共内战,是彻底反动的。左舜生与民盟之间离合彰显了他由“左转”向“右转”的政治心路历程,其动因与影响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7.
解放战争时期民盟对蒋态度演变之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8年1月,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揭开了民盟历史新的一页,成为民盟由对蒋幻想转向与蒋公开决裂,彻底走上联共反蒋道路的重要标志,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如果我们对三中全会前民盟对蒋态度仅仅只笼统地冠以“幻想”二字,对其幻想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形不予具体分析与研究,我们就无以深刻理解民盟为什么且如何走上公开反蒋道路,也难以正确领会三中全会转折的历史必然性.因此,本文试图从民盟自身的角度,对解放战争时期民盟对国民党蒋介石认识与态度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作一初步考察,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8.
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至今整整五十年了。五十年前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重大转折。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曾指出:在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期间发生过两次历史性转变,“一次是由北伐战争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遵义会议就是实现“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这一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没有遵义会议,就不可能有红军长征的胜利和抗日战争的兴起,也不可能方中国革命的发展和胜利。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由危转安的标志,是革命重新发展和走向胜利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中国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有着长期合作与共同胜利的历史。早在民主革命斗争中它基本上是中国共产党的同盟军,并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纲领和主张,毅然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史》教材《辛亥革命》一章最后有这样的结论,“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必须经过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 起初,我认为这个结论简明、深刻,教师不用多解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当我讲完这一章,只是照念一下上述结论。后来,学生提出了问题:“说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我同意,但辛亥革命失败时,无产阶级还没有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却说只有经过它的领导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这  相似文献   

11.
论解放战争时期的中间路线及其破产殷小未解放战争时期是我国民主革命阶段中革命与反革命进行决战,并取得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的时期,也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中间派在政治舞台上非常活跃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间派中的某些人,特别是其中的右翼分子,幻...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亚洲各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胜利开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是继十月革命之后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这个胜利,使得社会主义阵营和帝国主义阵营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更加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巨大变化,为亚洲各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胜利开展,刳造了极其有利的国际环境。刘少奇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道:“毫无疑义,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有利于全世界人民,而不利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整个世界的面貌进一步改变了,亚洲的政治形势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从“一边倒”到走自己的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前夕,在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关头,毛泽东提出了“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目标。但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还没有经验。在当时的情况下,毛泽东根据民主革命的经验提出了“一边倒”的方针。他说:“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一边倒”,既是指的在外交政策上倒向社会主义国家,又是指在经济建设上学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斗争实践中 ,以实际行动影响 ,以爱国主义精神号召 ,以大无畏英雄气概吸引 ,以战斗胜利赢得外部公众的公关策略  相似文献   

15.
纵观当今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看到一个共同现象,即这些国家都不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革命前,这些国家前资本主义关系比较严重,直接面临着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而民主革命胜利后便立即转向了社会主义革命。在这一方面,俄国革命又具有自己的特点。与东欧、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同,俄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胜利后没有掌握革命领导权,更没有取得政权,但却在短时期内把革命推进到了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并取得了胜利。这是为什么?本文试图研究、探讨这个问题,目的是从革命进程角度说明十月革命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6.
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解决土地问题是党发动农民参加民主革命的关键步骤,在土改中贯彻统一战线方针则是夺取这一斗争胜利的重要保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开展土地革命时,曾经成功地建立起了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新中国建立后,党又在全国广大地区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统一战线工作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统一战线工作获得了丰富经验,统一战线理论也得到了充实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国共两党论战和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最根本的原因,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在抗日时期,我们才制定了合乎情况的总路线和一整套具体政策。这时候,中国民主革命这个必然王国才被我们认识,我们才有了自由。”又说:“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两次胜利和两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冀察热辽中央分局(以下简称分局),从一九四五年十一月成立到一九四九年撤销,在领导本地区各族人民胜利地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同时,根据本地区蒙汉杂居的特点,十分重视做好民族工作,以结成民族民主革命的统一战线,去夺取人民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  相似文献   

19.
中国革命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中国革命分作两步走的理论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胜利之路。这条胜利之路,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則,经历了反复曲折的探索才走通的。1 中国革命到底是一步走,还是两步走,这是中国共产党一开始领导中国革命就必须要回答的基本问题。一步走即直接在中国搞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指先搞民主革命,再搞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屡遭失败的背景下诞生的,当时还不能明白民主革命还有新旧之分,普遍的认识是深感民主革命的道路在中国  相似文献   

20.
在抗日战争中,党和毛泽东同志依据马列主义的理论,正确地总结和运用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消醒地估量了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形势,恰当地处理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使抗日战争不仅成为人民的胜利,而且为整个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