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托妮·莫里森在《天堂》中对人类特别是黑人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深表关注,小说展现了一种黑人群体的精神生态危机和社会生态危机,探索了黑人摆脱生态困境的途径,体现了莫里森的生态思想。莫里森提倡人们回归自然寻找精神依托,同时指出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爱的存在,学会爱自己和爱他人,以此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生态的健康。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应强调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包容和博爱,这样社会生态危机才能得以解决,人类才会拥有一个和谐健康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的生态批评中,城市生活由于其流动性、物质性及异化等反生态特征,往往受到生态作家们的疏远。而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城镇化进程中,现代都市所面临的生态危机问题似乎并未引起文学批评界应有的重视。威尔斯的《托诺-邦盖》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20世纪初期工业化伦敦脏乱不堪的城市生态面貌,再现了以庞德莱沃家族为代表的人性扭曲与道德堕落的城市精神生态。从城市生态批评的视角重读这部作品,探讨城市空间中自然环境变化所产生的自然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辨析这些危机背后的社会生态根源具有多维度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唐·德里罗是一位有着强烈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思想的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他在小说创作中揭露了科技与商业文明下的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及其根源,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消费主义、唯发展主义和科技至上观等,发出对回归自然、绿色消费、健康艺术与性、文化多元、技术生态等的强烈呼吁。  相似文献   

4.
作为生态先驱的托马斯·哈代,在其小说《无名的裘德》中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异化所招致的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在自然生态危机的描绘中,哈代呈现了自然的凋敝残败、模糊缺失;在社会生态危机的描述中,哈代突出了人在异化社会中的孤独感与幻灭感;在精神生态危机的展现中,哈代则强烈对比了人自身异化前后的精神世界。通过对这三种生态危机的书写,哈代旨在警醒时人:生态危机之严重;摆脱桎梏克服异化之必要;重建人与自然、社会、自我和谐关系之重要。而哈代前瞻性的生态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态批评作为文学批评的方法,其新颖性和跨学科令评论家们对“精神生态”的理解见仁见智。精神生态研究两个关系;一是精神内各因素,包括信仰、欲望、动机、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等之间的关系;二是精神与其外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人的精神内的危机早致了人与其外的危机,因此,探讨精神内的危机以及危机的突围意义更为重要。从总体上看,精神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价值观的颠覆与人性的异化和欲望的过度膨胀等精神因子间关系的失衡,因此,解决精神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可用艺术来救赎精神和遏制欲望的过度膨胀。  相似文献   

6.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诗意生存成为人们的普遍向往。《秘密花园》中所体现的自然生态、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揭示了作家伯内特的生态观和她笔下诗意生存的乌托邦的现实意义。小说中,伯内特赞颂大自然的美好,表现儿童与自然互生共融的奇迹般的关系,指出人与自然的健康关系是解决人类精神危机的一副良方,同时暗示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可以带来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城市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趋势.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使得城市人精神生态失衡现象凸显,探讨城市人的精神生态平衡问题意义重大.引导城市人注重自我精神生态教育、积极发挥大学在精神生态重建中的重要作用、营造精神生态绿化的社区环境是城市人精神生态重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对现代性导致的人生存空间的异常逼仄以及科技进步导致的精神萎缩的人文关怀在厄普代克的《兔子四部曲》中流布.现代人摆脱自然、社会和精神生态危机的出路在于:与物化的现实世界保持距离,恢复构建和谐的生态自我人格,从而实现对生存危机的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9.
现代艺术的生态审美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方面,精神生态危机与自然生态危机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两者都是生态文化运动所要关注的对象。本文试图从生态文化的视角出发,对现代艺术领域里的非生态现象进行批判,并阐述生态审美的基本原则及其本体论基础,希望生态审美研究能成为推动艺术生态与精神生态和谐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0.
《马贩子的女儿》是劳伦斯著名的短篇小说,被评论家称为“觉醒的诗篇”.作者以其擅长的象征手法和心理描写,生动地勾勒出现代工业社会环境恶化、精神压抑、本能丧失等一系列生态危机.从生态视角出发,围绕小说中压抑与本能这一主线,揭示金钱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对立,这种自然涵盖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升华到了人性的自然,进而探索人性回归、精神生态和两性和谐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1.
对20个省份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农民的精神生活环境和条件良好,农民的生活满意度高于城市居民,且他们对未来生活有更强烈的期待和信心。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精神生活中有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他们接触较多的是传统传媒,更注重中国传统节日,近一半农民所谓的宗教信仰是非正式的世俗化的。而是否信教与年龄无关,且城乡无显著差异。农民对精神生活质量的评价,更多是考虑到依赖于物质生活的文化生活,同时对心灵生活也有所思考。  相似文献   

12.
目前,城市贫困问题已不可忽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开展了城市消除贫困工作。本文提出在城市反贫困工作中进行物质扶贫的同时,必须坚持精神扶贫,强调精神扶贫的中心任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论精神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和完成的,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其中精神环境是整个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环境随时记录着每个人的言行,储存着每个人的信息,将人们的精神活动凝结为社会的精神状态、精神面貌、社会风气等,使每个人在不断受到他人影响的同时,也在影响他人,使每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置身于精神环境之中,受其熏陶、感染和陶冶.精神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都市将成为人们生活的本体.然而,如何在物质化的都市文明中寻找人们生活的意义,阻止商业化对人类精神价值的放逐,这无疑是现代都市文学要关注的焦点.但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必须根植于都市文化内部,建立在人们对都市生活的适应性上.张爱玲作品中的都市意象,是她在对都市人性的苍凉观照下,给予我们的一种启示.  相似文献   

15.
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对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程度 ,促进城市改革、发展、稳定 ,加快我国城市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具有重要作用。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整体发展、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共同参与的原则 ,要加大城市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 ,夯实基础 ,发挥优势 ,创新机制 ,强化社区居民的文明意识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关注人们的精神世界.就当前我国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农村女青年精神扶贫是学界与扶贫工作中一个相对薄弱的领域。深入研究农村女青年精神贫困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和人的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研究了农村女青年精神贫困的现实表现,探索了其发生根源,提出了治理之策。  相似文献   

18.
从精神文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出发 ,对当代青年的精神现状及其发展的主流进行客观的探索和公允的定位。通过对当代青年精神缺陷的剖析 ,提出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和深度 ,重铸青年一代具有跨世纪特征的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特征与表现.一方面,它为青年精神生活的理性构建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现代性社会化的后果使青年的精神生活世界变得多元而复杂,价值观与文化的多元化使青年感到迷茫并逐渐产生异化现象,传统与现代精神生活的断裂日益明显.现代性背景下青年精神生活遭遇了价值取向功利化、道德信仰虚无化、心理生活自私化和文化生活庸俗化等困境.探究其原因,主要有社会层面和音年自身两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两富战略”为背景,对精神富有命题进行分析和解读,探索精神富有建设的路径和方向。认为社会主义精神富有建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应对精神危机的挑战;精神富有的哲学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对精神的理解以及精神富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