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安徽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4月29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研讨会”。原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著名诗人贺敬之同志因故未能到会,但他对研讨会的召开极为关注并表示支持。会议由原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梁光弟同志主持。到会的既有郑伯农、陆贵山、董学文、涂途、李正忠、徐非光、苟春荣等老一辈著名文艺评论家,也有《文艺理论与批评》主编陈飞龙、《文艺报》副主编张陵、《文艺报》理论部主任熊元义、文化部《艺术年鉴》副主编祝东力等一批中青年学者,《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的作者张器友、吴家荣、唐先田等,安徽高校、社科院的部分理论工作者黄书泉、李传玺等也应邀到会。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轨迹──读乔默主编《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研究论著提要》王岳川在新旧世纪的转折点上,回首二十世纪近百年的学术史,可以看到,一代代学者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反思着中国文化的困境和出路。无论是激进主义还是保守主义,无论是意识话语的“西化”派,还...  相似文献   

3.
1978年~1990年,中国当代大学生在这历史性的十年中经历了一个艰苦探索的历程.在这一进程中,西方学术思潮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笔者在此就西方现代派文学与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关系作一定的探讨。一、西方现代派文学与当代大学生的视角文学艺术领域的“现代派”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来西方在“先锋主义”、“颓废主义”、“实验派”和各种现代文学艺术流派名称之下兴起和汇合的一场文艺运动,一股文艺思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文学观念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为代表,认为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工具性;以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为代表,认为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的架构中强调文学的审美特性;以南帆主编《文学理论新读本》、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为代表,从当今所谓"后现代"语境下重新审视文学,反本质主义、历史性、开放性成为关键词。当代的文学观念应该充分融合中国古代文论资源、西方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传统。  相似文献   

5.
阐释的意义和意义的阐释——重读新感觉派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弗洛伊德主义或精神分析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关系这个课题,海内外比较文学研究者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均已予以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研究者们都已认识到,作为本世纪西方最有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之一,弗洛伊德主义对中国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的影响和渗透是不容忽视的,二、三十年代的一些主要中国作家都或多或少地对之有所反应和评价,不管是赞成的还是反对的,或者受其影响的,或者为之在中国的传播而奔波呐喊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来,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到这段思潮或理论并受其影响的作家和批评家更是难以计数。笔者曾在影响渊源的追踪方面作过一些探讨,因此本文的目的并非继续这种繁琐冗长的史料考证。我首先要指出的是,从文化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渗入到另一国家或地区,并为彼时彼地的读者—接受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比较诗学的理论视野内,探讨了现代中国语境中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与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接受关系。文章认为,中国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是西方文艺思潮、现代中国历史语境和古典诗学传统诸因素互动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它才获得了区别于西方文学理论和中国古典诗学中同类观念的话语特征。  相似文献   

7.
著名学者朱德发教授的学术新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流派论纲》(以下简称《论纲》)以其宏阔的研究视野,新颖的理论角度和富于创见的文字描述而使方兴未艾的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研究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论纲》一书的引人注目之处,首先在于编写体例上的大胆创新。作者既不象贾植芳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那样从一个个文学社团流派入手,对每个文学流派从微观上进行具体考察和详细剖析;也不象殷国明先生著的《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发展史》那  相似文献   

8.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同志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以下简称《黄文》、载《文学评论》一九八五年第五期)中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并通过对历史的“选择、取舍、删削、整理、组合、归纳和总结”,论述了中国文学怎样走向世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总主题、现代美感特征以及由语言结构表现出来的艺术思维的现代化进程。最后,阐明了他们赖以建立新概念的“新方法”。文章的探索精神是宝贵的,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许多见解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例如,他们力图揭示出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内在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英文版)是中国文学杂志社出版发行的专门对外译介中国文学的官方刊物。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国家缺乏对中国的认同。作为对外宣传的刊物,《中国文学》(英文版)在翻译选材上有一定的要求,并受到政治需求、文艺政策、文学思潮、外交需要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
(一) 欧美文学史上有过各种各样文艺思潮,但从来没有一个思潮象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潮流那样体系庞杂,包罗了名目繁多的文艺流派。它不仅在纵的方面包括了十九世纪末直到今天西方各国形形色色的潮流,而且在横的方面,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还有种种主义加进来。这些流派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倾向也不尽统一,往往自相抵悟,甚至相互攻讦。  相似文献   

11.
八十年代中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启蒙性问题提出以后,普遍认为这种启蒙在四十年代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被中断。西方思想界对于启蒙的理解为我们考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启蒙性提供了启示:启蒙始终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主题。  相似文献   

12.
“现代意识”这个词组一般而言,主要指的是以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和文艺创作为核心的思想和文学意识,使基于欧美的文化和文学的历史情形而建构出来的,但是在描述和讨论中国文学的问题时,关注的重点不在于文学的双边关系,也不是中国文学中的西方问题,而应该着力凸现身处中国自身的历史情境之中的中国主体的思想、文化和文学反应。中国现代意识既不是一个和西方现代意识相隔绝、相对立的概念,它接受西方现代意识的启迪和激发,同时它更是从自身处境中生成,并对自身的历史和现实构成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沟通·对话·重构─—王宁教授的比较文学和西方文学研究在当今的中国比较文学和西方文学研究者中,王宁教授所取得的成就是无可否认的。他的成就和建树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首先,在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作为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界最早提倡“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14.
崇尚科学是“五四”精神的主调之一,科学主义盛行的历史语境影响、制约了郭沫若前期的文学选择。他不但以现代科学观念为导引,论析了文学的本质、文艺的创作过程等,而且还在思辨理性、情感性格上接受了科学的训练。崇奉科学的倾向,使郭沫若对萌生于反科学技术、反工业文明、属于“现代性的自我批判”范畴的西方浪漫主义思潮,采取摒弃的立场。在文学的选择上,当时的郭沫若更趋近于重视心灵展现、强调“动”的精神、敢于与现实抗争的表现主义流派  相似文献   

15.
评胡星亮著《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思潮》须生南京大学胡星亮博士新近推出他的《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思潮》(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9月版,以下简称《戏剧思潮》,引用该书仅注页数)为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思潮的渊源、发展及走向勾勒出一个鲜明的轮廓。本书对研究对象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海外华文文学的跨文化、跨国别、跨民族和华裔文学的跨语言特点,与“四个跨越”特点的比较文学有几近相通之处,因此在近年来的比较文学研究中,海外华文文学已成为比较文学学科研究新拓展的领域和讨论的热点。这不仅见诸于越来越多的相关论文,在杨乃乔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中,海外华文文学成为该书的一个专节。与此同时,比较文学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变革的历史不仅仅是知识分子文艺观念变革的过程,也是政治意识形态通过文艺期刊对文学思潮进行规训的历史.那么,从媒介的角度考察期刊与当代文艺思潮之间的关系,也许可以揭示出推动当代文艺思潮生成与发展的一些不为人所注意的原动力.基于此,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考察《文学评论》在创刊初期屡次学术转向的内在原因,进而研究这种转向对当代文艺思潮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辐射研究给影响和接受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这一视角关注外来现象 ,特别是外来现象的演化和生成。这样的研究在比较文学中构成了新的点、线关系和这些关系之间的各种连线。朝鲜文学、文论对中国文学、文论的接受就是后者对前者辐射影响的结果。尽管西方辐射研究在影响与接受理论中已形成辐射研究框架 ,但是东方的辐射研究在内容、方式、发展势态等方面与西方的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中国社科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文艺研究》编辑部等九个单位发起,由湖南科技大学和湘潭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文学人类学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5月13日至17日在湖南省湘潭市举行。自1997年厦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以来,中国文学人类学一直在沉默中潜行,成为文学困境中的一抹亮色。时隔八年,来自全国各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五十余位学者又汇聚一堂,回顾和清理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当下一些前沿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议题展开。一、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20世纪后期,…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社会中,父亲掌握经济大权因而具有绝对的权威,可以完全支配儿子;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西方先进观念的传入,儿子们开始了自食其力的新生活,由于经济的独立他们拥有了话语权并开始审视父亲甚至否定父亲.将父子关系放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来研究,可以清晰看出父子关系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的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