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 “比较文学”这个术语第一次是由阿·福·维尔曼于1829年在巴黎大学讲学时采用的。随后,在西方一些国家开展了广泛的比较文学研究,出版了有关比较文学的书籍和刊物,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现在,西方一些文化较发达的国家都有了比较文学学会,一些著名的大学设立了比较文学系科和研究生班。1956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成立,每三年召开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我们国家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文学者古已有之,然而,这些研究无现代“比较文学”这个概念的理论的指导。严格意义上的比较文学研究只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最为活跃,研究范围囊括小说、戏剧、诗歌、  相似文献   

2.
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后现代研究中心、德国歌德学院北京分院和南京《钟山》杂志社联合发起的后现代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学国际研讨会于1993年3月11日至13日在我校召开。会议由我校英语系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后现代研究中心主任王宁等主持。常务副校长王义遒、英语系系主任胡壮麟、中文系系主任孙玉石和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乐黛云分别代表东道主单位向会议致词;歌德学院北京分院院长阿克曼、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张炯等分别代表发起单位讲话;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后现代主义研究项目主任荷兰乌德勒支大学教授汉斯·伯顿斯和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副教授张隆溪分别代表来自美国、英国、荷兰、加拿大、德国和澳大利亚的十余位来宾作了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文学在它发展过程中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是谁也不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如何评价这种借鉴,却有种种不一的意见。本文试图运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理论考察这一问题,同时适当地与二、三十年代的我国新文学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情况作比较,以便对这一问题获得较为完整的认识。以第·梵根和基亚等人为代表的比较文学法国学派把文学影响的过程描述为:放送者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本期"比较文学专题"特邀中外知名专家为本刊撰文。荷兰乌特勒支大学佛克马教授为文学研究史上三个悬而未决的研究--形式手段、互文性和文类,续添了"虎尾";王宁教授从中国的视角"深描"全球化的理论建构。论述了比较文学理论的发展走向,叶舒宪教授从人类学角度窥探叙事的本质和功能,立论新颖,令人想到精神分析批评的延伸和升华;吴兴明教授从中西比较机制的"老问题"突进,深化了异同比较法、文化模子寻根法、对话研究等以跨异质文化/文明为核心的"中国学派"的方法论体系的研究。在"民族历史研究"栏目中,赵心愚教授认为。唐贞元中,南诏背蕃归唐的…  相似文献   

5.
谈论比较文学的危机,已不是近几年的事了,当年韦勒克在美国教堂山对“法国学派”的有力抨击就是从惊呼“比较文学的危机”开始的。应该肯定,韦勒克的发难确实对比较文学“美国学派”的崛起起过积极的作用。因此,谈论“危机”并不意味着使人灰心丧气,按照王宁的说法,“我们走到危机之境时,常常就仿佛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下一步就是要找到自己的转折点”。中国比较文学的转折点何在?人们也许对此众说纷纭,但我认为,与其无端地纠缠这个问题,倒不如以扎实的、有说服力的实际成果来证明,中国比较文学已经有了真正的转机,这个转机就体现在一些卓有见识的比较文学学者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介绍和浮于表面的争论,而是致力于理论建构工作。最近问世的《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乐黛云、王宁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就是这一建构工作初见成效的可喜征兆。它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已走出了“两根支柱”(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支撑的时代,进入了“三足鼎立”的新态势。因此,就这一点说来,这本书的出版对比较文学学者无  相似文献   

6.
乐黛云教授在比较文学学科重建中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我们将迎来我国当代著名比较文学理论家乐黛云教授从教59周年与80华诞。我们纪念乐先生新时期三十年来在比较文学重建中的重要贡献不仅是对于三十年比较文学发展的一次检阅,而且也是对于只有在新时期才能产生的像乐黛云教授这样的中国文学理论家成就的一种总结与应有的肯定,更是对中国未来学术发展的一种殷切的期望。期望我们大家学习乐黛云先生,在未来有更多的乐黛云这样的学者产生。新时期以来乐黛云教授作为主要学术带头人与领导者努力构建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并使之逐步成熟。她从1980年开始,整整三十年来,将自己的全部精力与智慧都奉献给了中国新时期比较文学的重建。她在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学科体系、研究方法与队伍建设等方面均作出杰出贡献,给整个文学学科乃至人文学科的建设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期,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创办于此时的《大公报·文学副刊》也促进了这门新生学科在中国的传播。从20世纪初期我国学界的状况来看,《大公报·文学副刊》构筑了完整的欧美文学知识谱系,强调全面地介绍欧洲文学;从我国当下的比较文学发展来看,对《大公报·文学副刊》的研究将有助于整合我国比较文学初期的学术资源,进一步规范我国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促进我国文学中人文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学者叶雏廉对中西比较诗学的主要贡献是:通过质疑西方新旧文学理论直接应用到中国文学研究上的可行性,创造性地提出“文化模子”学说,以关注中西文化的互照互省。他对寻找东西方文学的共同规律,建立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架构做出了积极贡献。“文化模子”为中西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它是“跨文明研究”这一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在方法论上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9.
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蒙古文学学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蒙古文学与比较文学”研讨会于2005年6月4—5日在北京大学举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北京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吴新英教授致开幕辞,中国蒙古文学学会会长、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阿古拉,中国蒙古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包明德,比较文学专家、北京大学教授乐黛云,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程郁缀教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安教授…  相似文献   

10.
赵炎秋教授的著作《西方文论与文学研究》分为三大板块,贯通西方文论、西方文学与中西比较文学.立足中国的学术立场,对西方文论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的批评与反思;以深入浅出的论述、明白晓畅的文字进行文本解读;从具体的阅读中砥砺心智,表达自己的一孔之见.简要论之,该著跨越中西,沟通古今,在融汇中西的基础上进行跨文化对话与学术创新.  相似文献   

11.
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有悠久的历史,1921年吴宓教授即在南京大学前身东南大学开设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此后范存忠、陈铨等前辈学者在这一领域也有卓越建树。1979年欧美文学和莎士比亚专家张月超教授、比较文学专家赵瑞蕻教授开始在南京大学招收世界文学硕士生,1981年该专业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内第一批世界文学硕士点,1997年该专业升格为博士点,这是继北京大学之后中国第二个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探讨亨利·詹姆斯作为一位著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发掘其小说创作方面的主要特色,并对之进行较深一步的研究,从而得以逐渐认识亨利·詹姆斯在英美小说史上作为文学现代主义先声而享誉文坛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中国比较文学学术话语是指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与表达形式。这种学术话语的形成和发展旨在从根本上打破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中固有的西方中心主义。其主要成就体现在一系列术语、概念、范畴的形成,在学科理论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备的言说体系,有特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使得中国比较文学成为世界比较文学研究第三阶段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新近出版发行的《西方文艺思潮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乐黛云、王宁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下文简称《思潮》),是一部我国近年比较文学研究出版物中难得的力著。二位主编在近些年来的比较文学基本原理研究以及平行研究、影响研究等方面成绩斐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瞩目。书中的诸位中青年作者以在世界格局中重新审视中国文学的宏阔眼光,从各自所熟悉的角度并运用比较的方法,就西方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和人道主义等思潮对中国二十世纪文学观念的影响,西方的意象派诗歌、表现主义戏剧、现代派小说对中国创作模式的冲击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扎实的论证,从而对在广泛的文化背景上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现象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注意引进文艺解释学和接受美学、接受理论的观念和方法,重视研究接受者积极能动的主体建构作用,是全书的一大特色。以往的文学史著作在划分文学生活的要素,分析构成艺术价值的诸因素等方面,往往只注意到创作者及其作品,而接受的问题以及由此而涉及到的接受者——艺术过程的第三组成部分问题,直到二十世纪才为人们所注意,在中国这个问  相似文献   

15.
(括号内依次为期数、页码) 文学论中国现代西部文学独特的文明形态 .................................……马永强丁帆(1 .35)西部民俗风情与乡土小说的文体特征 —西部20世纪80年代乡土小说研究 .....................................···..···……李兴阳(1.41)英雄主义的美与力 —西部军旅小说概j平············……贾艳艳(1.46)现代西部文学的萌芽与西部报刊业发展的关索· ..............................··············……贺昌(1.50)“诗质”的探寻:从象征主义到现代主义…王光明(2.51)历史与文明的…  相似文献   

16.
贾植芳教授,1915年生于山西省襄汾县南候村。现任复旦大学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中国小说学会顾问。贾先生在三十年代开始从事新文学创作,著有短篇小说、散文多种,并积极投入北平的进步学生运动。1936年夏东渡日本,就学于东京日本大学社会科。七·七事变以后,他毅然返  相似文献   

17.
比较文学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国或两国以上文学之间的异同或相互关系、文学与艺术及其它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学科。比较文学研究有法国派、美国派和苏俄派之分。比较文学传入中国已有半个世纪。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为成熟的作品。为了扭转欧美学者的长期偏见——西方文学中心论,让我们的文学艺术在更多的国家里放射光华,近年来我们开拓了比  相似文献   

18.
2005年6月6日至6月8日,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夫·格兰杰教授在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陕西省政府经济顾问汪同三教授陪同下来我校访问和讲学,并欣然接受聘请,成为西北大学的名誉教授。2005年6月7日下午,受聘仪式在副校长惠泱河教授主持下举行,党委书记张炜教授、校长孙勇教授出席了受聘仪式,汪同三教授介绍了克莱夫·格兰杰教授的工作和学术成就。克莱夫·格兰杰(CliveW.J.Granger)1934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斯旺西,英国公民,1959年获英国诺丁汉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  相似文献   

19.
比较文学从肇始至今走过了文学世界主义旅行、文化多元主义演变和文化融合等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向另一阶段转变都是一个不断扩大兼容量、不断跨越界限的过程。从文学分离走向文学综合、从强调学科视野特性到与其他学科整合、从精英经典研究到通俗大众文化研究、从以西方文化为中心到东西方文化交流融会,比较文学发展见证了各国各民族文学走向门户开放,彼此间的文学与文化互通有无、交流融合的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文化形态不可能再被分割地对待,而是走向融合。融合后的文化将共同寻找与自然修好合一的可能性,以及途径和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中国比较文学具有自身特殊的性质,一开始就是以跨文化为其特点的,阐发研究在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无论是20世纪初期西方小说的翻译和研究,还是汇通古今中西的文化巨匠王国维和鲁迅,都充分说明中国比较文学的产生不是舶来之物,而是中国文学发展本身的要求.当前,面临世界的大变局,中西方学者密切关注文化的自觉和多元共处共生的全球化发展等问题,提倡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百年来中国文学在古今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冲不断演进,以跨文化文学研究为主轴的比较文学精神必将为中国文学研究带来崭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