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对道德理论研究的发展、道德测量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进行探讨,主要围绕皮亚杰的道德思维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以及亲社会道德理论和性别道德理论进行了阐述。之后就新近的道德类型理论和道德自我概念进行具体的分析,再次基础上得出道德应当采用多元方法研究,并对道德类型和道德自我概念的整合作为了进一步的思考,认为两者是道德的不同方面,类型侧重断续的阶段分析,而道德自我侧重于连续的发展演变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对它们进行了评价.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道德认知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模型、道德发展的本质与条件以及道德判断、道德认知发展的方法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它促进了道德现象研究的科学化,促进了道德教育的科学化,为我国道德教育的改革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其局限性在于他忽视了女性在道德发展中的不同,过于重视理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伦理学既要关注"道德形上学",又要直面现实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伦理实践问题.郭金鸿博士的<道德责任论>围绕道德责任这一论题,界定了道德责任的概念,阐明了道德责任的特征,辨析了道德责任的类型,揭示了道德责任的特点,构建了道德责任研究的学术框架.<道德责任论>着眼于"道德形上"理论建构的同时,没有忽略"道德形下"实践的重塑,既具理论性、又有现实性,体现了作者勇于探索、创新的理论勇气,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实践品格,体现了伦理学研究"体用合一"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4.
建构主义认为心理和行为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文章因此认为青少年的道德自我概念是个体主动与社会互动而建构起来的产物,包括内在道德自我概念、人际道德自我概念和社会道德自我概念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问卷》,并考察从初一到高二的青少年学生道德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当前青少年的道德自我概念水平较好,社会道德自我概念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女生在道德自我概念各个维度以及总分上均显著优于男生。  相似文献   

5.
在德育研究中有着"划时代转变"美誉的柯尔伯格道德理论,是一个开放和不断完善的理论体系。通过运用视域转化的方法对柯尔伯格理论的实证主义内核进行剖析,揭示了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哲学困境——其道德发展理论必然走向实证主义的反面即神学阶段。在此基础上,审视和反思了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必须在道德发展观、道德教育观、道德教育主体观、德育方法论和德育中介论等五个方面加以重点研究和考量,才能为道德发展理论的研究路径确定新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次研究基于对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实践困惑,探讨可供借鉴的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中颇具影响的威尔逊的理论.论文使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威尔逊注重道德思维和方法的道德教育理论进行研究.发现威尔逊主张把道德教育建设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强调它自身的逻辑和方法论,他的道德要素表是道德教育理论的重要成果,他提倡用直接教学法开展"道德思维"课的教学.这些独特的思想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是研究也发现他对道德的定义是片面的,侧重于人格的培养,忽视社会规范的传递.在借鉴他的理论时,读者要注意中西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论提出的在高校开设"道德思维"课程,是-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国内与"西方道德哲学史"有关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知识普及阶段;研究性评述与典籍译介并重的阶段;道德哲学史论题集萃和西方道德哲学研究专论群星闪烁的阶段。西方学者的研究在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题上的探索服从于不同传统和不同价值取向的学者对其学理依据的历史建构、传统评估和学术自我之理解。中国学者的研究则可归结为三条道路:比较与互镜;中体西用;西体中用。由于国内尚无对"西方道德哲学通史"进行系统专门研究的成果,因此,如何以"通史"形式对当今道德论争中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学术史还原,乃是未来一段时期国内"西方道德哲学史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8.
良心作为道德发展的心理现象,一直被看作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目标,其与幼儿重要的社会认知能力——心理理论关系密切。本研究选取56名幼儿作为被试,采用情景实验法和问卷法分别测量幼儿良心下道德推断(道德认知)、体验内疚(道德情感)及道德自我(道德行为)三个同维度的核心能力及其心理理论,探究3-5岁幼儿心理理论与其良心三维度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心理理论与良心三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与年龄差异,4-5岁幼儿的心理理论、道德推断与道德自我能力显著高于3-4岁幼儿,女生除以上能力外,其体验内疚能力也显著高于男生;幼儿心理理论与良心三维度发展呈显著正相关。较高心理理论的幼儿对无意违规者的意图和行为推断更加宽容,对有意违规者行为推断更加消极。另外,幼儿心理理论还显著正向预测了体验内疚能力与道德自我。建议教育者加强对幼儿违规敏感性的培养,采用说理方式引导幼儿内化规则,形成正确的道德自我概念。  相似文献   

9.
道德自律观是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在吸收康德、罗尔斯和皮亚杰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柯尔伯格不断明确和完善他律和自律的区分标准,提出了关于他律—自律类型说的三个假说:即发展类型、亚阶段和理想类型等方法,从微观上剖析其道德自律观的内在因缘。柯尔伯格道德自律观比较正确地揭示了人类个体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肯定一定品德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必要条件,其局限在于缺乏一贯性的经验逻辑支持。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西方伦理学内部存在异常复杂的思想和理论争鸣,但它也有能够反映不同后现代西方伦理思潮之共同志趣的发展主题.试图重建资本主义道德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重构"自我"与"他者"之间的道德关系、拓展人类道德关怀的领域和范围、寻求化解道德分歧的伦理路径、塑造后现代道德文化精神等不仅反映了不同后现代西方伦理思潮在对待西方伦理学传统、关注现实道德问题、追求伦理学理论创新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同或相近倾向,而且反映了所有后现代西方伦理思潮共有的发展主题.  相似文献   

11.
以伦理学、经济学为立足点,论述了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分析了原有经济模式下的道德原则需要调整,并提出了市场经济的新道德.市场经济的新道德就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的道德,是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情况的道德,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道德.市场经济必须培育与之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新道德.  相似文献   

12.
对网络道德与网络伦理不加分辨不利于伦理学、道德哲学的发展,也不利于网络具体问题的解决。本文从道德与伦理、个体网络行为与网络伦理关系、网络道德自由与网络伦理秩序三个层面,分别对网络道德与网络伦理的关系进行辨析,认为二者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各自侧重对象和范围,但就其形成与实现的现实性而又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13.
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青少年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会造成一些负面效应.作为网络应用的主力军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阶段,如何在提升他们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揭示和研究他们的网络道德问题,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提高他们网络生活的质量,增强他们的文明意识,培养他们的道德精神,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在理论层面上,对网络道德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对网络道德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同时比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青少年应遵循的网络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4.
伦理制度即道德的制度化,是伦理学研究和当前道德实践的重要领域。作者运用逻辑学的交叉概念理论及方法对伦理制度加以研究,认为伦理制度是制度与道德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交叉产生的具有新质的伦理范畴,它分为道德立法和道德纪律两大类型。与非制度化的伦理要求、道德规范相比较,伦理制度具有组织权威性、可操作性和外在强制性等特点,能产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强大作用,虽然它有其适用范围的限制,但在维护当今的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道德说教和制度规章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立足社区道德建设的探索阶段,主要从社区道德建设模式的含义、构成要素、构建原则、分类四个方面入手,对社区道德建设模式进行了理论研究,力求为实践中的社区道德建设提供更为有利的理论支撑,营造符合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社区道德建设过程、氛围和空间。  相似文献   

16.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一直是学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与其道德发展密切相关。从道德的产生与发展的阶段性来看,14—18岁的未成年人最关注的社会规范并不是法律,而是同伴的评价;其道德推理与道德行为之间并不一致;他们往往把参与违法犯罪活动本身看作是个人决策,而不是道德选择。针对道德发展各阶段的特征,应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以"持续性"和"阶段性"为标准进行分类;运用"恢复性司法"和"羞耻重建"理论,给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改过的机会,同时对现行监禁方式进行改革尝试。  相似文献   

17.
道德伪善是个体并非出自真实的行善动机而又害怕付出"代价"的一种行为倾向,也是现代道德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道德伪善理论包括:精神分析理论、价值定向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以及双加工理论。影响道德伪善的因素有:个体因素、情境因素和社会文化特征。道德伪善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道德的"双重标准"、知行脱离的行为进行反思。未来需要从各个方面对道德伪善进行研究,特别是本土化和跨文化的研究。文章对道德伪善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总结梳理,以期为未来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自我概念的理论模型及其发展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詹姆士.1890年把自我概念引入心理学至今,心理学对自我概念的研究曾几度兴衰.在行为主义出现之前,心理学对自我概念的研究兴趣浓厚,但随着行为主义的兴起,自我概念的研究逐渐被忽视,后来随着人本主义的出现,罗杰斯对自我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20世纪80年代,认知流派对自我概念的研究也很重视,在研究自我概念时,由于认识、方法、人性观及研究取向上的差异,不同的心理学派学者之间同中有异,侧重点有所区别.因此,有必要对自我概念的理论模型、功能等进行梳理与分析,进而探讨其研究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9.
道德意义上的良心是一种道德心理现象,是指主体对自身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对于道德自我、道德活动进行评价与调控的心理机制.要对良心范畴有正确理解,就需要对良心的成分、性质等等有正确的认识.西方对"良心"含义的丰富和发展对当代伦理思想的形成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围绕着救亡图强、启蒙民众的现实需求,梁启超提出了许多富有深刻意义的关于"道德"的思考。从本体论的角度,梁启超对"道德"设定了诸多含义,确立了道德利群和群己相谐的目的性,并从道德的特征上指出公德和私德两方面的内涵和道德"行非言"的本质。与此同时,梁启超将理论与现实进行有机结合,提出了"道德革命"的思想。一方面,进化论的思想为道德革命观点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改造近代国民劣根性的需求为道德革命提供了现实依据。梁启超所提出的道德本体论和道德革命的思想是近代借道德人心治理国家思想的重要缩影,对近代国民道德改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