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论鲁迅乡土小说的民俗色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鲁迅乡土小说的民俗色彩杨剑龙关键词:乡土小说,民俗,风俗,濡染,情结鲁迅是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开拓者,他的乡土小说具有十分浓郁的民俗色彩,他乡土小说中的茶馆酒店的场景、祝福祭祀的礼仪、赛神社戏的民俗、出殡祭坟的风习等的描绘,都使鲁迅的乡土小说洋溢着扑...  相似文献   

2.
蒙城歌谣是民众集体创作的以口头吟唱形式流传下来的传统韵文,是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蒙城歌谣进行田野调查,以民俗学为视角,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三个方面去阐扬蒙城民俗在服饰、交通工具、农耕生产、成人礼仪、婚姻方式、民俗信仰及仪式方面的状况,再现蒙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流变、民众的生活习尚、行为方式和精神情感。  相似文献   

3.
文康小说中的旗文化——晚清小说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康小说《儿女英雄传》不仅反映了清代后期汉文化对于满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且再现了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旗人文化的残存状况及其表现形态。拟从旗人的民俗礼仪、语言文化以及形象蕴涵三个层面探讨学界涉及甚少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晋商学徒制习俗礼仪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习俗也日渐发展成熟。晋商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商帮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相对稳固的行业习俗和礼仪传承,其中学徒制中的习俗和礼仪尤为严谨有序,它包括三方面:一是学徒入门前的考察习俗,二是学徒请进后的培养礼仪,三是学徒出班前的考验。晋商学徒制的习俗和礼仪呈现出程式化和地域化的明显特点,它为晋商的成功营造了良好的人文氛围,反映了明清晋商商业文化已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5.
方言在捍卫文化多样性中的重要贡献——以恩施方言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言是语言的具象表征,鲜明的地域特色特征决定了它作为地域文化代言者的地位。恩施方言折射出恩施各族人们在语言创造上的智慧,与其他地域方言一样,在捍卫文化多样性中具有重要贡献,主要表现于三个方面:第一,作为语言文化的调色板,保持着汉语的斑斓多彩;第二,作为乡村叙事的纽带,增进文学语言的表现力;第三,作为民俗礼仪的阵地,坚守民俗文化的纯洁性。  相似文献   

6.
"口头程式理论"也叫"帕里—洛德理论",源于美国学者帕里对《荷马史诗》演唱和创作传统的理论总结,它由三个结构性单元组成,该理论的核心是"程式"。对于地方歌谣而言它的文本组织形式包含"程式系统",通过分析歌谣语言结构的平行式、韵律特征和频密度,发现新疆民间汉语歌谣文本也有大量的描写程式、句式程式、衬词程式和套语程式,歌谣"主题"的创作图式呈现出口头诗学创作过程中的快速俭省原则。歌谣是民间口头文学的一种,它既有语言现象又有民俗现象,因此,在对歌谣进行语言学实证研究时运用民俗学的相关理论,能更全面而客观地认识其特质.  相似文献   

7.
成人礼仪是一项颇受社会重视的民俗事象,它的演变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时代背景。青海贵德地区藏族女性成年礼仪作为当地一项重要的民俗事象,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并且在其传承过程中发生了某些变化。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从符号学观点看,民俗具有显明的符号功能,它以鲜活的形式承载着大量的人类文化信息。因此,把民俗现象看作符号现象,为将符号学方法引入民俗学研究提供了可能。这种研究可以在三个层面上展开:民俗符号的形态分析、民俗符号的意义分析、民俗符号的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9.
民俗与文学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作为民众集体程式化的传承性的生活文化,不仅是文学起源的中介,也是文艺样式的渊源。作家文学取材于民俗活动,文学的发展也无不与民风民俗相并。民俗在文学作品中呈多层次渗透,文学民俗化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民间动物造型不仅是一种民间美术,更是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层面上显示的一种民间文化现象.它的存在和发展与丰富的民俗活动紧密联系着,本文主要分析了民间动物造型艺术与生产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信仰民俗和装饰游艺民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有宋一朝,共行明堂大礼48次(北宋17次,南宋31次),嘉祐七年(1042年)三岁一亲郊制度形成完善、固定的制度后,共举行明堂大礼47次(北宋16次,南宋31次),与南郊大礼一起共同组成宋代祭天大礼的主流。  相似文献   

12.
灯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隐语”和“廋词”,经过汉魏六朝的离合谜和唐宋时期的文义谜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臻于完善。灯谜内容涉及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生活、风土人情以及封建士大夫们的交游,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各百科知识,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对针砭社会积弊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山东一个农村的丧礼为分析对象,结合当地其他习俗,分析妇女在亲属体系中的身份归属.认为妇女在亲属体系中身份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源于妇女一生中持续的的从其出生家族到其丈夫家族的身份转换过程;另一方面源于她在丈夫家族身份的确认是非天赋的,受其他很多机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民主党派市级组织积极参政议政,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重参政议政轻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实效性欠佳。为促进民主党派市级组织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应该从两方面做出努力:一是民主党派市级组织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二是中共党委与政府部门应多途径、多方式支持民主党派履行参政党职能。  相似文献   

15.
铜鼓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铜鼓客家的民俗民风及文化变迁。其艺术特征非常鲜明:其歌词在章法结构上以四句和五句为主,句法上多七言句式;修辞手法多运用比兴手法。其音乐形态特征也很突出:五声音阶调式,多为徵调式,曲式结构多为二句体或四句体。  相似文献   

16.
屯堡人礼俗活动的高度象征化、深度混融性以及内在超越性,使得日常生活本身成为神圣进行自我表证的一个路径。当作为一种神显形式的礼仪实践被泛化为一种礼俗生活之时,神圣已非人们日常生活的"在外者",而是内化于其中。礼仪实践的泛化,使得神圣的仪式活动与世俗的日常生活的二分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理解这种弥散于生活之中的神圣感,能让人类学的研究在经验上和观念上对从宗教话语体系中衍生出的"神圣论"加以适当修正,从而获得其更为深刻的解释力度。  相似文献   

17.
民间传说由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描述涉及国家、民族的重要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地方风物或习俗。苗族东部方言社区里流传的“九月初九”节日传说文本呈现族群想象与“帝国”之间的联系,过去的形象和有关过去的回忆性知识,是在节日仪式的“杀鸭子”操演中传送和保持。因此,在当代社会语境下民众所言说的“北京正王”和社群的关系也与传说如出一辙。尽管社会成员具有一个共同记忆,但是现在的体验使政府机构表征的国家与由历史记忆产生的想象的国家之间存在矛盾,地方社会基于对过去形象的记忆与地方政府通过民族文化事项互动,实现现存社会秩序的合法化。  相似文献   

18.
在现有的多边贸易体制内,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与加强环境保护之间似乎是一种"零和"的关系。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的《北美环境合作协定》强调通过缔约方之间的合作来解决共同的环境问题;同时,在一定的条件下,缔约方也可以监督其他缔约方国内的环境执法情况,将由此引发的争端提交环境合作委员会处理。  相似文献   

19.
傩作为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仪式活动,在中国南方得到广泛传承,延续至今。当下,湘西还傩愿已成为一种宝贵文化遗产,不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湘西用坪“瓦乡人”还傩愿,是一种以祭仪为主的仪式性活动,也是当地民众求吉避祸的一种生活文化。它在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曾发生过断裂,但改革开放后又获得重建,再次展示其特有表演程式和民俗信仰,以及对神圣精神和世俗生活的双重追求,呈现出神圣与世俗相交融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