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如何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达成对大学生"立德树人"的目标是高校十分重视并倾力探索的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立德树人"是内外因互相转化的关系,即以外因性质提供给学生以精神武装,学生以内因性质来决定对精神武装是否信服和接受,愿不愿意知行统一地予以践行,必须基于内外因关系来导学和促学,而思辨式教学即是一种能够引导大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思想交锋中明理、在自觉自律中践行的导学模式。本文基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概》)课程教学改革来论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2.
在新媒体时代,大众对网络事件的参与度、自由度和开放度大幅提升,网络暴力的现象屡见不鲜。与传统暴力相比,网络暴力具有主体隐匿性和场所虚拟性,施暴主体往往以道德的名义进行恶意的审判和制裁,致使当事人的现实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和伤害。本文通过对网络暴力的分析,指出网络暴力的成因源自网络、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因此,通过加强网络监管、做好教育引导和提升网民素质,可以更好地治理和预防网络暴力。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热点,而家庭经济贫困、有各种心理问题、学业困难的学生群体的就业更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了造成其就业难的外因和内因,并从学校、社会层面及就业困难群体等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指导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要学的好, "教"是外因, "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外,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由此催生出许多网络游戏。其中网络暴力游戏以其逼真的视觉画面、刺激的游戏内容和易操作的方式吸引着诸多的游戏玩家。其中,大学生群体就是网络暴力游戏玩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暴力游戏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关乎社会、文化、教育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由于过度沉溺于网络暴力游戏而导致的个人交往能力缺失、家庭矛盾、社会适应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日趋明显。找出网络暴力游戏影响下大学生思想品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其相关对策就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俨然成为大学生学习各种知识,广泛结交朋友,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媒介。但是,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和隐秘性,其空间充斥着各种语言暴力内容,在极大程度上干扰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本文将就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进行探讨,以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避免"语言暴力"伤己害人。  相似文献   

7.
网络文化暴力就是在网络空间中,其行为主体在种种特定政治原因或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在对抗的权力以及权力的流动关系中,利用各种符号,对受体的身心、权益实施文化影响,进而动摇受体态度、观点和立场的一种有组织或非组织的、自觉或自发的、有目的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网络文化暴力呈现出非理性、偏激。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对网络文化暴力进行研究,指出网络社会的主要参与者,以"80后"为代表的青年网民应选择自律的心灵态度,注重网络法律与道德自律意识的培养,加强对网络文化负效应的自觉过滤,摈弃网上"垃圾"符号,为创建"真善美"的网络文化环境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如今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尤其是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信息多元、多样、多变、丰富、便捷是网络社会的突出特征。网络促进德育发展的同时,也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选择困境。然而,现在高校偏重对大学生道德知识的教育,从而导致大学生在面临道德选择时不能独立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薄弱阻碍了大学生道德能力的提高以及德行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社交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主要的交流阵地,它对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群体社交呈现圈子化特征,社会情绪处于纠结状态,社交心理上"技术依赖"取代了"情感依赖",更容易形成意识形态的链条。在移动社交网络平台下,要从媒介技术层面、文化心理层面、人际交往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加强对大学生正能量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郑丽萍 《现代交际》2012,(5):225-226
由于社会转型时期的负面影响,开放与虚拟的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大学生心智发展的尚不成熟等,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较为突出。为此,高校应该结合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现状,创新工作手段,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以有效减少甚至杜绝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相似文献   

11.
当代青年的道德表现与体系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杭州胡斌飙车案”、“复旦学子虐猫”到“时尚女孩拒绝帮扶摔伤老人”,形形色色的表象后蕴含着同一实质:当代中国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面对西方思潮与社会转型的冲击,其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都已发生剧变,部分青年表现出道德自我意识膨胀、道德功利性明显、道德价值混乱等多方面的道德偏失。重构当代青年道德体系.培育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人格和道德主体精神,使每个个体走出道德困惑,不仅是青年成人成才的自我要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2.
何林 《职业时空》2013,(2):124-12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社会经济生活多样化、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复杂多元化、网络新技术、西方思潮等方面带来的挑战,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具体讲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重视网络建设,抵御渗透,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道德索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13.
王艳艳 《职业时空》2013,(9):110-111,117
网络这把“双刃剑”在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的同时,也导致大学生去抑制化的网络行为。文章分析归纳了大学生网络行为去抑制化的类型及成因,提出了对策建议,旨在为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当前,有不少大学生有迷信心理和行为。"无神论"在高校的失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转型期社会的迷惘、科学技术的消极影响、媒体不负责任的宣传和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以及大学生自身价值观有关,对此必须加以有效防范,从中也可以看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发展、学校改革、家庭贫困、个人原因等使大学生兼职由非主流化走向主流化,甚至庸俗化。大学生兼职的动机由锻炼自己变为养活自己,在社会贬低大学生与大学生自我贬低的双重打压下,大学生兼职主流化、庸俗化不可避免,这要求社会、学校与家庭认真对待大学生兼职主流化、庸俗化问题,积极引导大学生兼职,防止因为兼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制约大学生成长与进步。  相似文献   

16.
性别秩序是特定历史进程中关系网络的建构,它支配着男男女女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性别类型表征着文化对性别特征的调配或想象,它连带着复杂的权力关系与多变的身份认同。如果缺少这样的理论视野,就难以深刻理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女汉子"——从古代的"女侠"到现代的"铁姑娘"、"女特工",再到最近的"女屌丝"——何以生成及其多样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屌丝"现象的兴起是网络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体现了大学生对"屌丝"文化的认同,也折射了大学生面对社会压力的消极情绪和网络亚文化的盲目选择。因此,科学应对大学生"屌丝"现象显得尤为重要,需要不断加强"屌丝"族大学生的网络德育及自我教育能力,切实提高"屌丝"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着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8.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时代课题。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社会的逐步形成和深入发展,虚拟网络已经渗透到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重要渠道和实现人际关系的重要载体。网络社会对上海社会运行的影响力逐渐强化,现实社会对网络社会的依赖性与日俱增。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上海的社会管理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命题。一方面网络为城市社会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式;另一方面网络也对上海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形成较大的挑战。深入揭示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互动关系及内在机理,阐明网络传播对现实社会管理产生的种种影响,把握利用网络加强社会管理的有效方式,构建涵盖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社会管理的新体制与新机制,是上海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显著影响大学生的主要社会思潮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对大学生有显著影响的社会思潮主要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公共知识分子思潮;这些思潮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不是因其科学性,而是因其新颖性、批判性和现实性,尤其是迎合了大学生的内在需求;网络是社会思潮得以深入影响大学生的主要渠道;大学生思潮旗手在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90后”大学生党员代际特征与作用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后"大学生逐渐进入到大学校园中,绝大部分学生都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些同学已经成为入党积极分子。部分学生经过了党组织的考验,最终从入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预备党员。但是"90后"大学生有着自我的个性和时代烙印,他们有着鲜明的代际特色,如"我的个性我张扬"、"我的选择我做主"、"我的言论我发布"、"我的未来我找寻"等特征。他们也具有不同的入党动机。怎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让"90后"大学生发挥其作用,对此可以从"读好书"、"把好关"、"用好人"、"建好网"、"辅好导"、"组好队"等六个方面来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