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汉字的特殊性产生了中国书法别具一格的形式意味 ,毛笔的特殊性则丰富与拓展了书法形式意味的内涵。并由此诞生了中国书法的“笔法体系”———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书法的形式构成 ,就是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的时间运动与空间构筑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2.
汉字书法结字美的核心是线条布局的密度。能够对线条布局密度产生影响的既有结字的长度、宽度、角度、弧度、浓度、向度,又有用笔的速度、力度、幅度等,还有章法、情趣等因素。书法结字当以"密度"为核心,使得线条布局中的各种"度"能协调一致,并使情趣、韵味等能得到最为合理的展示,从而体现书法美。  相似文献   

3.
金文书法,在整个书法艺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以金文为代表的西周书法被后世奉为大篆的典范。《大盂鼎铭》、《散氏盘铭》和《虢季子白盘铭》是西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正确认识和理解西周金文的笔法、结字和章法是学好大篆书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王献之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大家之一,他的书法表现个性,形式独特,其章法更是他书法表现个性的武器,王献之通过其独特的章法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其连贯美、虚实美、和谐美等为王献之的书法注入独特的艺术价值,充分表现了王献之书法的章法美。  相似文献   

5.
王铎的草书创作,手法上擅用涨墨,显得由浓到淡、由湿渐干,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章法上以茂密取胜,结字俯仰翻侧、欹斜反正,有着极强的白疏黑密的空间视觉效果;用笔上精微深入,加上结字、章法、墨法上的丰富变化,成功地解决了大幅作品"耐看"的难点,使书法的形式美得以更深的开掘,为明代书法演奏出一个响亮的尾声。  相似文献   

6.
中国书法是伦理色彩非常鲜明的一种文化艺术。书法载体的汉字本身具有能较为自由地处理和体现伦理关系的特质。历代书家在伦理思想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支配和熏陶下进行书法理论阐述和创作实践。书法艺术中的三大基本要素:笔法、字法和章法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伦理思想。书法在传习、发挥文字交流功用的同时发挥着重要的伦理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书与画虽为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艺术精神、笔法、墨法、章法、用具用料方面都有极其相似之处。从功用上看,书盛于画;从起源上看,两者又难分彼此。原始之书最先以图画形式出现,“六书”中第一是象形,象形字是图画。在书画发展进程中,绘画吸收了书法的许多长处,而书法结字章法中也有画意。文人画兴起后,书法用笔在绘画中得以体现,尤其是在明清绘画中。此外,书法题款的涌出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联系,绘画因此增添了更多的文人气息。  相似文献   

8.
虚实对偶范畴从老子的哲学领域和孙子的军事理论借用到书法艺术中,在书法的用笔中表现在执笔的方法和运笔时笔锋和纸面的相互关系中,还涉及到虚腕、虚肘、虚身的说法,在字结构中表现在字内空间要留有空白,在章法中表现在作品整体上的布白处理和空间关系。揭示这一问题,可以提升我们对中国书法的认识,并能为中国书法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条思考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休闲时光,收藏和欣赏书画,是一项有益身心的活动。书法往往从用笔、结构和章法三方面加以鉴赏。先说用笔:书法的用笔应是中锋铺毫,保持笔锋常在点画中间运行,且运笔有轻重徐疾、提按顿挫,合为书法的规矩法度,笔画在平面的纸上就能呈现出立体感,而且生动活泼、刚柔相济,具有线条美。二说结构:字的结构安  相似文献   

10.
从古至今,不乏探讨、研究中国书法的美文佳著,然而专门从美学方面进行探讨、研究的却寥若晨星,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邓承奇与邓华合著的<书法美学>(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2009年),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证、阐释中国书法美学的难得之作.这部新作共28万字,分十章,从书法的审美意识到书法的审美特征,书法的文化底蕴到书法的笔法、墨法、结体、章法美,书法风格、意境美到书法欣赏、评论等书法美学的主要问题,都进行了论证和阐释.既有理论方面的论证、概括,又有技能、技法方面的美学透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课程应通过加强"五能"(专业基础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学手段运用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三字"(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一话"(普通话)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缩短学生从学校到就业岗位的适应期,以达到优化英语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的传统命题,中国现代艺术美学家宗白华和邓以蛰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前者从生命本体和艺术意境的角度认为,书者生命之如,画者笔墨之舞;后者从文字发生学和工具创造论层面认为,书(字)生于画,画如笔通心。本文提出“差异中汇通”的“书画同源”观。  相似文献   

13.
书法艺术作品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个性化特征和艺术水平的高低而得以区分,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书法艺术家独具特色的个性化笔墨语言,在楷书艺术作品创作中书法艺术家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师授、家传的影响;地域性书法、美术风尚的影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会需求、对外交流水平、所处时代大众审美观念的影响;书法家个性、志趣、爱好的制约等等。固然与古为新是创造的基础,但探寻书法家个性化笔墨语言的形成轨迹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创作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美术教育与现代社会、现代艺术发展相适应的改革已成为现代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解决这些问题,西方有很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然而中国的传统艺术也有许多优秀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方法,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挖掘。中国的书法艺术在现代艺术教育中就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不论是书法的笔墨、点画、结体和章法,这几个方面对现代美术教育和训练都是非常有益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5.
贞观诗人在文学史上是一个不应被忽略的生动存在,文章在贞观诗人中选了李百药、杨师道来分析,细读他们的诗歌。李百药是“名臣之子”、“四海名流”,作诗“藻思沉郁”,尤长于五言诗;杨师道是皇亲,“雅善篇什,又工草隶”,“酣赏之际,援笔直书,有如宿构”。在政治上二人都曾得到太宗重用,同时他们又都是当时的重要诗人,在唐诗发展史上都起了不应忽视的作用,很有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姚华是清末民初的著名书画理论家,他把绘画界定为一种形而上的艺术,强调绘画应肇始自然,作画要心意结合、“意到笔随”。针对绘画创作的程式问题,他认为应该敢于寻求一种理想的“自适”状态;在绘画的立意和评鉴上,他提出了“骛关则离真,求真则失美”与“以不关为关”的审美理想论。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在专著《中国人》和《苏东坡传》中站在西方人接受心理的角度阐释中国书法,提出了独到的书法美学观点。林语堂充分肯定了书法的地位和价值,分析了以“动”为核心的书法美学范畴,以西方抽象画为参照来阐释书法的性质,并且以形式分析法为基础阐释书法美学欣赏。林语堂的书法美学观维持了书法“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平衡,他在80多年前提出的书法美学观点对当今中国书法文化的国际推广仍有现实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书画素有"书画同源"之说,但历代的解说都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其实在书主要用来指称书法之后,中国书画的真实面貌一直都是书画同体。这种同体低层次的表现是使用工具材料上的一致,较高层次是笔墨技法的一致,最终则在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道法自然"上取得统一。实践表明,中国书画的最高境界是书中有画、画中有书,是书画一体的。  相似文献   

19.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笔墨遒劲、嗜书尤甚的帝王书家,其在书法实践上的成就以及对后世书法理论和审美意趣的基奠上,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唐太宗对书法的挚爱主要表现为:始开崇王之风,躬耕翰墨书论,督学馆设书科。其"法度森严""雅正中和""尽善尽美"的美学思想恰当地诠释了初唐书风的审美风尚。"书""教""论"贯穿了唐太宗书法艺术的整个生命历程,也为唐太宗的翰墨情结及其在书法史上的成就作了贴切的注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