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恒 《西北人口》2012,33(5):121-124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战略决策。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明显落后于全国,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依赖于粗放型经济增长,不利于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确定经济发展目标,转变政府职能入手,统筹各种经济关系,提升经济发展转变的内涵,真正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相似文献   

2.
张晓杰 《南方人口》2010,25(1):23-29
本文在对比分析纽约、东京两个国外大都市服务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劳动力变动特征基础上,以服务业从业人口结构和规模的历史数据作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上海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指出上海与纽约、东京服务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构建了基于从业人口数据回归分析的服务经济发展预测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上海市未来服务经济从业人口的比重进行预测.分析表明上海的服务业发展正处于加速增长期,并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按此速度到2020年其从业人数比重可达80%;要实现上海服务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应采取积极的人才引进战略和人口政策。  相似文献   

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之一。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不但需要对增长方式转变的一般性、规律性进行研究,而且需要对转变过程中将要遇到的特殊问题进行研究。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人力资源极其丰富固然是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优势,但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人口方面的一些问题却又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难点。本文从分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及其与我国人口现状之间的关系出发,指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将要遇到的人口障碍,并提出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  相似文献   

4.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实现今后目标的关键,也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考虑人口的影响。科尔内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阶段依存关系的理论模型,对于深刻认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以及寻找这一转变实现的根本途径,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科尔内模型的基本内容,科尔内模型的意义及局限性,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的人口环境及应具备的人口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科尔内的理论模型对中国经济方式转变的启示,提出了转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评价现有甘肃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PLE对甘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四个子系统进行系统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现行经济发展方式具有不可持续性,水资源缺口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甘肃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上海在推进“四个中心”建设中,面临的人口问题日趋复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用新的视角和新的思路来研究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军奎 《西北人口》2010,31(1):66-70
劳动力转移流向和从业领域的高度一致,使“进京保姆”成为L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一种特殊模式。这种模式既打破了以往“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也强化了市场化分工在当前劳动力转移中的主导作用。L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经历了由生存理性到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的转变。由理性选择促成的“保姆经济”成为L村经济发展和观念更新的重要动因。从长远看,L村女性劳动力集中进京已经造成村庄内婚姻家庭解体、儿童老人问题突出等诸多问题。这种“发展的悖论”应是后续研究和决策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完整的城镇化过程,应是一个包括非农化和市民化在内的“三化”联动过程,这其中,“人口”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显性指标和主体要素,而且皆可在“三化”演进中观察到人口形态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转变特征。回望中国城镇化的研究,至今依然存在“非农化缺位”、“城镇化越位”和“人口学内隐”三个不足。当代中国亿万进入城镇的农村人口,即便取得了城镇“常住”资格,但仍然难以获得“市民”权益,普遍处在有“市民”身份、无“同城”待遇的窘境中。鉴于此,跳出对城镇化的孤立认识,秉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主张,从人口主体视角把城镇化、非农化和市民化的所谓“三化”置于同一个分析框架中,探讨人口形态在“三化”进程中的角色转变及身份异同,并将三种人口形态的转变对应于“三化”进程与“三农”问题,探寻人口形态在“三化”之间的协同共进与顺畅接续。研究认为,城镇化的实现并不在于人口聚居形态的空间变化,即乡—城转变,而取决于人口从业属性的非农转变,即农—工转型;继而阐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需要以从业方式的非农化为引领,以“市民”身份及其权益的平等获得为标志,而不是以聚居形态的城镇化为终结。一个健康有序、持续深入的城镇化,应是...  相似文献   

9.
展永生 《南方人口》2002,17(2):29-33,64
适度人口理论是当代西方人口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这些学者对这种理论提出了质疑,质疑的主要理由就是认为“适度人口”的概念模糊,难以度量,缺乏可操作性,的确,适度人口的定量分析一直是人口学中的一个难题,而没有定量研究的支持,适度人口理论就只能停留在纯理论的推演阶段,无法为社会实践服务。本文在借鉴以往适度人口定量研究的基础上,以合理就业为目标,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适度从业人口的定量分析进行了新的探索,并运用所得结论对贵州省的适度从业人口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解读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内蒙古经济发展,失业压力没有得到相应缓解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通过转变宏观调控思路,调整财政政策的运用方式,减少政府直接投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合理处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大力扶持民营经济等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循环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谦 《当代中国人口》2008,25(6):11-14,34-36
健康是关系人民福祉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公共议题,也是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永远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之一,也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全民健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人口素质,它既是人口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测度指标之一。健康不仅仅是生理问题,也是心理问题、精神问题、情感问题、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问题;健康也不仅仅是个体问题,也是家庭问题、代际问题、社会问题;健康更不仅仅是单纯的医学问题,它与人口发展、社会管理、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2.
汪永臻 《西北人口》2009,30(1):90-93
人口与农业经济的关系密切,尤其是在古代,人口数量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农业经济盛衰的重要标志。对唐代河陇地区即今甘肃地区人口数量与地理分布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当时河陇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概况,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唐代农业经济的认识。而且也可以为我们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3.
凉山彝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长德 《西北人口》2008,29(4):49-54,58
本文根据凉山州历年人口资料和最近几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讨论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人口的变化。文章发现,总体上,民主改革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凉山州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少数民族人口还存在着人口增长较快,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偏低,人口负担重等问题,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和经济的发展,文章认为当前凉山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战略关键期”,人口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问题是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保证,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文章提出,要通过稳定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有目标、分阶段地推进人口发展,实现民族地区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巍文 《西北人口》2009,30(1):106-1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目前,部分地区甚至一些大城市的人均收入已赶上发达国家.但其总体幸福水平不尽人意。相反,有调查显示收入水平明显大幅度低于城市居民的农民。其生活满意感超过了城市居民。出现了“幸福悼论”现象。本文依据贫困牧区县的调查资料,运用ordered logit model对牧民幸福感同收入及若干非经济因素之间关系的维度和强度进行了考量。在假定牧区宗教及文化习俗对牧民的幸福感均有恒定影响的前提下,分析结果显示.牲畜数量是牧民的主要幸福源泉;牧区女性的幸福感要明显低于男性;牧民收入水平尚较低的情况下。人均年收入同幸福感显著正相关;牧民自身的教育投入对幸福感的提高起抑制作用:以30岁为拐点.牧区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幸福感相对低于青年人;遇到资金周转困难时,银行对牧民家庭的贷款有助于改善幸福状况:物质条件对幸福感不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国内已有的妇女就业的研究主要偏重一个国家和地区妇女在经济领域的问题.而以民族进行划分对妇女在经济发展中的相关问题的研究较少涉及。本文以甘肃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为依据.分析了甘肃10个主要少数民族妇女就业状况的民族差异和地区差异,在对甘肃主要少数民族妇女的就业进行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少数民族妇女就业的模型。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济支持能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为民 《西北人口》2010,31(2):57-60
老农保的失败让人们对新农保充满期待的同时也存有几分担忧,他们担心农民的经济承受力。更怕财政不堪重负。为坚定领导层试点、推广新农保的信心和决心,加快新农保发展步伐,本文在测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负担的基础上,对农民个人和政府两方面的经济支持能力进行分析,认为只要制度设计合理,农民个人和政府是有能力承担这部分支出的。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人口》2009,26(5):5-6,32
1994年开罗国际人发大会以来,中国认真履行对国际人发大会《行动纲领》和“千年发展目标”的承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及生殖健康领域取得可喜进步,并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了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人口外流对韶关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后,韶关的经济发展与全省尤其是珠三角的差距逐渐扩大,由此带动韶关山20世纪90年代初的人口净流入地区转变为21世纪初的人口净流出地区。本文利用“五普”资料,深入分析了韶关人口外流的现状特点成因、发展趋势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就政府应如何合理组织好人口流动,特别是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留住人才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将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模型应用于农村移民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分析了通过分工专业化来提高移民人均真实收入的机理,其关键在于交易效率的提高。而要实现交易效率的提高,必须考虑现行户籍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对于交易效率的消极作用。最后得出了只有取消户籍制度、实现土地私有化的前提下。农村移民的交易效率才能提高。交易效率改进能够提高分工专业化水平,实现农村移民的收入水平的提高,最终破解农村移民经济发展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樊士德 《南方人口》2011,26(3):35-46
近年来,劳动力在地区间抑或城乡间的流动成为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乃至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从世界经济的发展经验与规律来看,这种流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然而,在中国,劳动力流动呈现出何种特征?与世界发达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什么样的共性?又具有哪些差异化的内涵特征和理论含义?这构成本文研究的核心主题,以期弥补已有研究在这一领域的不足乃至空白的现状,更期望为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经济效应、福利效应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与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