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怨恨"是张爱玲小说研究的新判断,是张爱玲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张爱玲不但反抗与怨恨中国传统弊端,同时也反抗与怨恨西方现代文化缺陷。在女性人性恶的文化建构中,张爱玲小说具有极大的怨恨体验。  相似文献   

2.
论老舍的市民文化反思及其现代性体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舍的文化反思,既有对现代性正面价值的追求,又有对现代性负面效应的质疑与反抗。老舍的文化反思充满了怨恨的现代性体验:他既怨恨旧派市民老弱迂腐,又怨恨新派市民浅薄恶劣,更怨恨城市贫民的辛酸悲惨以及城市生活的堕落不公。为解决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为释放自己的怨恨心理,老舍在其文本中又创造了一批具有反抗意识与实干精神的理想市民形象。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的冲击导致传统的解体,即脱圣入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中国知识分子丧失了生存的根基, 成为社会流民、政治流民和文化流民。这造成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现代性焦虑。于是,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了寻找生存家园即自我认同的过程。他们投身革命,并在传统社会主义中获得了社会认同、 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但在这个过程中, 知识分子也付出了牺牲现代性特性的代价。随着现代性进程的重新启动,中国知识分子将重新确立自己的生存根基。  相似文献   

4.
"集约性的现代"是德国汉学家顾彬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对于中国现代性的命名。这一概念的提出,理顺了左翼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系,体现了百年中国文学发展的整体性。"集约性的现代"产生于现代民族国家确立过程中的现实需要,其中集体对个体的遮蔽制约着知识分子主体性的建构与张扬,二者的矛盾成为作者思考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基点。在对主体性的追问与反思中,作者的情感介入反映了一个汉学家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情厚意以及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5.
乡土想像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一个母题,它表明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和民族性的追求,以及在这种追求中洞察到其中的弊端,进而又对现代性和民族性进行了反思,乡土想像表现了知识分子对现代性和民族性的追求与犹疑的双重态度。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社会也进入了一个现代性追求的历史时期。现代性开启于西方,有着物质主义与自我主义的趋向。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的人文主义,是我们克服市场经济引发的现代道德问题有价值的传统资源。同时,当代中国对现代性的追求,也是对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追求,儒家人文主义同样也是重要的价值资源。  相似文献   

7.
五四文化保守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关系和建构现代民族文化身份是与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纠缠始终的两大问题.五四时期,在世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作为对激进主义知识分子现代性单雏体认方式的否定性回应,文化保守主义者在质疑进化论以暴露新文化运动的理论局限性的同时,亦从这两个方面展开了对文化现代性的理论设想.在这一意义上,五四文化保守主义中庸平和的主张背后所体现的仍然是一种现代精神,它理应和激进主义合力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进程.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的展开既是一个历史事件、一种现实进程 ,也是一个文本事件、一种话语建构。从逻辑和历史兼顾的原则出发 ,可将荒岛叙事视为现代性展开的一个初始场景。荒岛叙事打开了一系列与现代性有关的褶子 ,它既是现代性主体塑造的起点 ,也是现代性自我建构的归宿。荒岛叙事中的海难事件 ,是第一个真正具有现代性意义的初始场景-褶子。一个孤立无助的个体被抛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岛屿上 ,正是现代性主体本身的象征。与此同时 ,荒岛叙事也建构了西方的“他者”---同时被剥夺了土地和表述权的美洲原住民和非洲奴隶。荒岛叙事中建构的乌托邦-反乌托邦空间体现了现代性对理性和秩序的追求 ,但后者最终又成为其自身的反面 ,包含了肯定和否定、批判和赞美、追求和怀疑等诸多矛盾和反讽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论沈从文的现代性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明白地看到现代化在中国不可避免的趋势,他以西方现代化的合理性与先进性成分作为参照,既从物质文化层面对中国古老的社会制度结构作了全面反省,又从精神文化层面对中国人落后的心理、性格、信仰、追求、习惯、风俗等进行了深刻反思.他注目于中国文化整体的现代性与现代化追求的同时,特别清醒地意识到现代性的内在悖论,从而写出了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一方面是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不可避免地由传统走向现代,由乡村走向城市,摆脱了落后愚昧与陈腐封闭;另一方面是随着这一过程同时行进的传统社会与乡村文化中美好习性的丧失.沈从文回瞥传统乡村文化的现代性体验,具有极重要的文学史价值:当国人正致力于现代化的呐喊时,沈从文就看到了西方文化中早已成为关注热点的现代化的负面作用,看到了现代性作为一把双刃剑的复杂内涵,提醒人们注意到现代化给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所带来的所有困惑与反思.当然,沈从文的回瞥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但其主要的不是对传统与过去的眷恋,而是对于现代与现实的批判与反抗,因此更具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树理小说的怨恨来源于以下诸多冲突:创作方法和创作目的的冲突,文化立场和文化人格的冲突,民本立场与官本立场的冲突,社会功利与文学审美的冲突,革命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冲突,农民立场与知识分子立场的冲突。赵树理的冲突是整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冲突,赵树理的怨恨是整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怨恨,中国现当代文化就在这种无尽的冲突与怨恨中呼啸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