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突发公共事件危害到社会根本利益,破坏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为有效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国务院近日发布了“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与此对应,各级地方政府和组织也须建立一套以应急预案为支撑的应急体系。本文参照“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提出的应对突发事件工作原则,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特征和处置流程中的相关环节,对地方政府和组织应急预案制定原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频繁的应急管理实践使我国政府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并建立了较完备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但是在应急管理制度建设上没有走出传统的官僚制,存在着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责任对上不对下,在实际应急处置活动中出现反应迟缓、协调不力、处理困难等问题,因而进行改革很有必要.公安、消防是我国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的龙头,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排头兵,因此,在建立和完善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应急管理制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加强以公安、消防为主的快速反应机制建设,以保障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有利、有序、有效.  相似文献   

3.
论应急预案的编制与管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建立.本文首先介绍了应急预案在政府应急管理中的基本功能、发达国家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的基本特点;其次,在回顾和评论我国政府应急预案的现状和编制过程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政府应急预案框架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青海省民族地区应急管理现状的分析,以青海省突发公共事件的特殊性为逻辑分析起点,揭示出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说明全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不能完全应对民族地区的突发公共事件;针对我国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提出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与完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成洁 《晋阳学刊》2013,(6):92-96
近年来频发的重大突发性公共性事件突显了我国政府应对重大突发危机事件能力薄弱的现状,主要存在危机管理理念落后、预警系统不完善、应急处置迟缓、部门间协作不力、社会组织参与度不够等问题.本文指出,建立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预警机制、建立完善国家紧急救援体系、健全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法律制度是提升政府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能力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关于高海拔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海拔民族地区,地处高原,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而且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传统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这些特殊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决定了该地区突发事件具有特殊性:高海拔环境、民族性、难以控制性。很多情况下,该地区发生的一般事件,由于信息不对称、沟通不畅等因素,有时会上升为突发公共事件。同时,由于高海拔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疆,加强该地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高海拔地区地方政府应不断提高其应急管理能力,积极发挥当地民众的作用,不断完善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面临着严峻的安全形势,民族地区政府作为承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安全的责任者,必须高度关注民族地区的应急管理工作.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及其特殊性使得民族地区政府在进行危机管理时面临更大的挑战.电子政务建设不仅给政府的危机管理体制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在危机管理的技术实现上为政府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摆在民族地区政府危机管理者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充分利用电子政务平台已经建立起来的计算机网络,通过完善的政令传播及信息交流体系,建立起符合民族地区政府危机管理特殊性的危机管理系统,从而切实有效地对危机的预防和治理全过程予以高效的管理和控制.  相似文献   

8.
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对高校保证学生安全与促进高校和谐与稳定有极大影响力。防空预警是消除和减轻高校各种重大突发危机事件最有效的手段,提出了高校辅导员应重点从思想政治教育、安全制度建设、完善信息系统、建立问题排查机制、制定危机应急预案等方面开展危机事件防控预警工作。  相似文献   

9.
政府危机管理中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实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舆论在保障公共安全、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完善政府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已从国家部委推广到地方区级政府部门.政府危机管理中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实效性可从法律保障、新闻发言人在行政体系中的位置、新闻发言人的材料采信度、新闻发言人的传媒形象和公众信任指数等几个方面进行衡量.  相似文献   

10.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宗教问题比较突出,由民族、宗教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逐渐呈上升趋势,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导致公众的过激反应,甚至发展成为较大规模的政治事件,是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和完善适应西部民族地区特殊性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已成为西部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应对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诠释了二战后美国文学作品中典型的"反英雄"形象。霍尔顿追求生命的"本真",并有保护美好的愿望,但是他不具备英雄的气概和胆量,无法改变"非本真"的成人世界的虚伪和麻木,因此,只能在成长的不可逆转中矛盾挣扎,无法解脱。  相似文献   

12.
崔瑞萍 《晋阳学刊》2011,(4):130-133
汉代碑铭文兴盛,是当时盛行的各文类中的显学,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汉代碑铭序文中出现的大量变体、破体现象,却一直没有在文学研究中得到应有的关注。其主要表现是:碑诔文体功能的接近引发以诔文笔法作序;非事功化带来的志怪传奇体渗入;碑铭形制变化影响——碑传文私人化增强,叙述方式由单一描述加入对话;文人的逞才显能心理使赋体、诗歌体流入序文。  相似文献   

13.
要提高高校共外资料室书刊资料的利用率 ,需精选书刊资料 ,按国家标准分类、编目 ,并编制专题目录等 ,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运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引用近年新发现的考古资料,阐发大唐盛世丝路贸易的繁盛.特别处于中西交通枢纽的西州,商品经济发达,处于全国前列.对其作为物资集散中心的国际市场,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转贸易所呈现的若干特点,值得我们刮目相看,并进一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汉画中有关鹿的画面,可分为猎鹿和神鹿。猎鹿是汉代人对原始社会狩猎活动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反映;神鹿具有升仙工具、阴性象征及祥瑞象征的性质,与鹿的奔走、性情、生育特征、医药功能以及“物候历法”的作用密切相关。在鹿神话的基础上又形成了飞廉、麒麟、天禄等神话。  相似文献   

16.
李世涛 《阴山学刊》2005,18(3):26-31
"表现说"是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史中很有影响的艺术理论,它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也影响了对艺术起源、艺术本质的理解.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化,既丰富了"表现说",又使"表现说"偏离了艺术对它的内在要求.因此,结合历史语境,细致分析"表现说"发展中的各种具体观点及其得失,将有利于今后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变化导致了贵族嫡庶妻等级婚制的变化。其一,各国国君先后称王,国君称号的变化导致嫡庶妻等级婚制名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国君嫡妻由夫人改称王后;其二,宗法制、分封制的瓦解导致了嫡庶妻等级婚制功能的变化,除嫡长子继续承袭王位外,余子一般不能再分到封邑,失去了原来的大宗地位,既不能“有采以处其子孙”,也不能再世卿世禄了。其三,官僚制度的建立使嫡庶妻等级婚制也呈现出爵制、品级的官僚化特征,以秦国最显著。其四,以官僚制度、郡县制度为核心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王权的加强使列国出现太后摄政现象。  相似文献   

18.
霍然 《西域研究》2006,(4):93-99
我国西部自北朝以来发生的民族大融合及因之形成的西部审美观,已经渗入唐人思想文化风俗习惯亦即唐代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盛唐美学思潮的全面展开,与北朝西部审美观的深远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此乃中国美学主潮在封建社会顶峰形成“盛唐气象”的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19.
在 跨 国宪 政 的 比 较 研 究 中 ,存 在 着 两 个 必 须 克 服 的 障 碍 :一 、把 美 国 标 准 绝 对 化 ,而 忽 视 其 他 国 家 的 历史社 会 环境 、法 律背 景 和其 他替 代问 题 解决 方案 的 直接 影响 和 可能 的副 作 用。 二、假定 每 个文 化 体 系 是如 此 唯 一 ,并与世 界 共同 体截 然 不同 ,以 致认 为科 学 家所 发现 的 它们 之间 的 任何 相似 性 都显 得毫 无 意义 。 对于 比 较 政 治学 者 们 来说,他们 的 关键 问题 就 是在 比较 研究 中 如何 平衡 共 性与 特性 ,认 识 清楚 在哪 个 层次 上具 有 共性 ,哪 个 层 次 上具 有 特 殊性,并且 必 须时 时提 醒 自己 ,什 么样 的宪 政 体制 最符 合 特定 社会 的 需要 。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过程与邓小平经济理论形成与深化过程是一致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中有五个重要的里程碑,即十一届三中全会及会议公报,十二届三中全会及《决定》,邓小平南巡讲话及十四大和十四大报告、十四届三中全会及《决定》,十五大及十五大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