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
言情剧是电视剧的重要类型之一,言情剧所传达的伦理道德内涵更是亟待研究的重要领域。文章以言情剧的叙事艺术和所表现的情爱伦理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言情剧的文本进行分析,企图探讨言情剧是通过何种叙事手段而建构出何种样态的情爱伦理。研究结果认为,言情剧通过灰姑娘的叙述模式和传统的"门当户对"的叙述模式而建构出爱情应是无功利的纯粹感情这一伦理指向和情爱观念;通过对古装剧和都市剧的文本分析,发现古装剧实则是当代人的伦理观念和价值判断的体现,而都市剧则在"励志"的外壳之下掩盖着唯金钱和物欲是从的价值标准,这些电视剧所体现出的爱情在很大程度上是理性、务实的感情考量,爱情已经沦为实用理性指导之下的斤斤计较。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对于自己擅长描写人类情爱生活,从不避讳。他曾这样表白过:“因为生存的枯寂烦恼,我自觉写男女关系时仿佛比写其他文章还相宜,对于这方面,我没有什么经验。写这问题,可没有和我平时创作的态度两样,在男女因情感所起冲突中,我只尽我的观察.解释这必然的发展变化。”可以说.这是他对自己创作的一种注解。他的小说,始终关注着人类的婚恋情爱;凭着对人物情爱心理的准确把握、对人情世态的细致体察,凭着如浮云般联翩的想象力,沈从文笔下的人类情感生活,如河水般回漩曲折、流转不息。沈从文是一位生活态度严谨的人,他执着追…  相似文献   

3.
在以保护法益为核心的刑法体系中,突发的、功利的特殊需要始终伴随着普适价值观的历史传承与理智选择。政治、经济发展及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价值冲突和博弈,不仅反复证实基本价值及规则的超时空存在,且应个别性需要所创制的具体规则随社会新常态形成而定型并成为新的技术定理即"信条",立法与司法犯罪圈亦随之在报应与预防双向选择中或扩或缩。正是存在特殊需要与一般观念互相转换的可能,为恪守"信条"而不悖于价值,因时而变而不致牺牲正义,为在国家、社会与个人观念冲突中寻求利益契合点获得正和博弈的均衡,须从动态认知和细致辨析各方利益及互动入手展开犯罪危害评价。  相似文献   

4.
论新时期女性爱情婚姻小说张兵娟情爱,这一古老而永恒的文学主题,历来是男、女作家关注最多的主题。进入新时期以来,反映女性爱情婚姻的小说层出不穷。人们常说,情爱的问题最能反映一个时代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程度,最“可以判断出人的整个文明程度”。本文试图在对新...  相似文献   

5.
"自由结婚"是清末民初婚姻变革中的醒目现象,也是彼时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多由受过新式教育的女学生充任。因为"自由结婚"动辄与传统女性道德相抵触,女学界对这一问题多持保守态度。清末民初的社会小说中,只有当男女情爱提升至"仁民爱物"的高度,"爱情"方与"道德"并行不悖。而言情小说中女学生对一己情爱的大胆追求,往往引向"自由毒"的泛滥。不过,这种文学呈现的结果,主要源自小说家的刻意经营,而不是女性真实生活图景的写照。新女性在文学中的全面突围,有待于两性道德的新变和"五四"新文学的出场。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时与城市居民在互动中产生了冲突和磨擦,而这种群际冲突的实质是人们把自己看作不同社会群体的成员而发生的内隐或外显的对抗行为。社会类别化是群际冲突产生的认知基础,而相对被剥夺感是群际冲突的基本心理动力,群际冲突产生的直接原因则是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之间有着利益冲突。要想减少这种群际冲突,就要消除刻板印象,通过平等的接触加强相互了解,并且要运用规范使冲突去人格化。  相似文献   

7.
国际私法主要研究的是如何解决法律冲突的问题,即法律适用或法律选择的问题。解决该问题的制度,就是国际私法中的冲突规范。自国际私法产生以来,发展出了各种各样关于冲突规范的学说。在19世纪以前,国际私法冲突规范学说是以"法则区别说"为核心的。19世纪,德国法学家萨维尼提出了"法律关系本座说"。冲突规范在经受了20世纪初期美国现实主义法学派学者的批判之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萨维尼的理论再一次受到重视,导致了冲突规则回归的潮流。冲突规范的发展变迁证明了其存在的必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90年代都市小说表现出理想爱情的沦落。从新写实小说的爱与世俗的妥协,到新生代小说对欲望的张扬,再到新人类小说的身体写作,90年代都市小说所表达的情爱有一种不断向世俗下滑的轨迹。而如何在欲望对道德的冲击和颠覆中找寻爱情提升人自身精神高度的力量,重建对于爱情的认同和想象方式,也许是我们无法漠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法律规则在现实的生活过程中有一个向个体习惯(habit)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的过程及其意义往往被法学理论界忽视。转化为个体习惯的法律规则由于获得了个体习惯的支撑而使得规则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可以实现更加稳定的社会秩序。转化为个体习惯的法律规则看似被"遗忘",实际上在更大程度上融入了个体心灵,更好地实现了规则之治。从这一标准判断,真正的法治并非"人人知晓法律,人人运用法律",而恰恰是人们在人常生活中"遗忘"了自己在运用法律。"在遗忘中实现法治"是立法规范的最高准则。法治的实现需要个人习惯这一心灵和精神状态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奥瑟罗》的基本主题是具有深刻社会内容的爱情悲剧。爱情冲突和争权冲突紧密交织地构成了这部悲剧的集中而尖锐的悲剧冲突。《奥瑟罗》的悲剧性集中地表现在善良无辜的苔丝狄蒙娜的冤死上。主要的凶手是伊阿古,伊阿古是导致奥瑟罗与苔丝狄蒙娜爱情悲剧和两人惨死的主要根源。苔丝狄蒙娜追求的是自由而真挚的爱情,苔丝狄蒙娜的追求和毁灭具有深刻的反封建的意义。奥瑟罗和伊阿古——这是欧洲封建社会末期新兴资产阶级的两个方面:资产阶级人性文明的理想和资产阶级反人性的野蛮的现实。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大量的青年作家试图在小说中探索爱情与自由的新关系,这其中存在着不同趋向:一方面,大量作家抒写了为爱情而战的决心,无论是追寻恋爱的自由还是追寻自由的恋爱,总之都是把爱情与自由同构;另一方面,也有些作家开始探讨自由对爱情的破坏,或爱情对自由的束缚。文章阐述20世纪20年代小说中表现出的这几种趋向,并由此指出作家们的总体追求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爱情诗词代有绝唱.但受封建思想影响,许多人都不愿去研究它,实际上这些爱情诗词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古人的婚恋观。这些爱情诗词大致可分为描写婚前男女相恋相交、婚后的感情变化、悼亡三方面。同时,男女作家笔下的爱情诗词是有差异的:男作家笔下的爱情多代言体,时有艳遇或与妓女的恋情,爱情诗词只是他们诗词创作中的一个方面,而女作家则多自叙传,抒发的大多是自己的真情实感。爱情诗词几乎是女作家创作的全部。再者,受时代影响,爱情诗词先秦时表现为大胆质朴.汉多怨女弃妇的悲诉,魏晋南北朝适情任性,唐乐观向上,宋缠绵徘恻。虽然不同的时代爱情诗词的特点不同,但从这些爱情诗词里,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已有现代情爱意识的萌芽。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置身于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经常会涉及到利益冲突与道德冲突问题。在利益冲突与道德冲突中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关系着职业工作的社会意义,也是对自身能力的重大考验。面对道德冲突,走出道德冲突,进行道德选择,必须实现观念上的转变,加强制度保障,并通过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提高人们的选择能力、确立明确的道德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笔下塑造了许多的女性形象,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就是其中一位。她在追求金钱、爱情和生存方面无望的挣扎,最后沦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而斯佳丽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名作《飘》中的女主人公,她也曾为了金钱、爱情和生存痛苦的追求,但最终走出困境,把握了自己的命运。两位女性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但二者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她们同样具有一定程度的觉醒了的女性自我意识,生命中同样有对财物欲、情爱欲和生存欲的追逐,却都不同程度地迷失在这场追逐之中,并且,她们的追逐与迷失在形成原因、生活环境、社会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她们不同的结局。本文试图从她们追逐财物欲、情爱欲和生存欲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曹七巧和斯佳丽的悲剧形象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笔下塑造了许多的女性形象,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就是其中一位。她在追求金钱、爱情和生存方面无望的挣扎,最后沦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而斯佳丽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名作《飘》中的女主人公,她也曾为了金钱、爱情和生存痛苦的追求,但最终走出困境,把握了自己的命运。两位女性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但二者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她们同样具有一定程度的觉醒了的女性自我意识,生命中同样有对财物欲、情爱欲和生存欲的追逐,却都不同程度地迷失在这场追逐之中,并且,她们的追逐与迷失在形成原因、生活环境、社会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她们不同的结局。本文试图从她们追逐财物欲、情爱欲和生存欲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曹七巧和斯佳丽的悲剧形象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国民政府西北开发计划的实施,长期处于封闭与落后状态的西北地区民众的政治生活方式和观念发生着变化;自治机构逐步建立和推行;参政意识不断提高;国家民族观念的急剧高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西北地区社会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17.
性欲和性别是早期道家关注的主要主题.引人注目的是,这些讨论或多或少是摆脱了情爱的内涵的.<老子>谈到的性欲远远地超乎人之上,它是在生物学和宇宙学的框架之中展开的.道家关于性欲的观念具有一种"性的疏远"--一种对欧洲古代和现代情爱观念的疏远.另一方面,源于希腊古典时期的"情爱"的古老模式,又颇类似于<老子>中关于性的想象.<老子>不赞成苏格拉底式的厄洛斯的"对身体的克服"--这一点,就像在基督教的许多信仰派别那里一样,因为对身体的克服很容易转变成对身体的蔑视.此外.对于<老子>来说,人际关系并不是进入性交的一把钥匙.而且,最终在性交中起作用的东西,根本就不是人与神圣事物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根本就没有什么超越感官的东西黏附于性欲之上,身体也好,世俗的东西也好,都不可能通过性交而被超越.西方哲学所走的是一条区分情爱和性欲的道路,<老子>一书中是不曾涉及此区别的.  相似文献   

18.
50年代以来,我国美学界针对自然美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主要有四种不同意见,即"自然美在于客观的社会性"、"自然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自然美是人的主观观念"与"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随着讨论的深入与发展,这四种观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重新归结为两派:一派是以实践的美学观点为代表,这种观点认为,美的自然是社会化的结果,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结果;另一派则持完全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自然美是不依存于人或人的社会关系的,不受人力干预。在我们看来,这两种观点都有不妥之处。大致地说来,一个是将自然美与人的关系结合得…  相似文献   

19.
缺失体验:二月河创作心理动因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失体验是指主体对生活经历中某种需要不满足而造成的不平衡的心理体验 ,它可以成为作家投入文学创作以弥补这一缺失的心理动力。由此探寻二月河历史小说的创作历程 ,同样可以看到驱使其小说创作的心理动因 :欲望缺失的人生体验。一是青春萌动的美好爱情毁灭而积郁的“初恋情结” ,作家称之为“雷击”效应 ,它化入笔下人物的血脉和心灵 ,并转移到男主人公的情爱历程之中 ;二是原想走仕途的人生追求遇挫而“只好纸上谈兵”的“致仕情结” ,这直接推动作家选择文学言说 ,实现“把自己想的变成别人做的给人去读去想”的愿望。两种情结的交渗纠缠 ,为小说的情感取向和理性思考打下了作家鲜明的个性印记 ,也使其社会历史小说的爱情描写别具风韵  相似文献   

20.
責任的观念     
断定有些人必须做某些事情和断定他們有责任来做这些事情是两种不同的断言。前者陈述一种行为的信念和动机的心理方面,即如果不如此做就必然会有伤害或其他不愉快的結果落到他身上。后者的一个基本特征则是重大的社会压力,这压力有具有根本规则性质的法律形式,有作为派生规则、只采取一种普遍分散的敌对性或批評性反应但缺乏制裁的道德形式。另两个相联系的特征,其一是由这一强大的社会压力所支持的一些规则被认为是重要的、是維护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特别是限制暴力之自由行使的规则是由责任的观念来表达其意义;其二是这些规则所要求奉行的行为或許在有利于其他人时,是和负有义务的人所要想做的有冲突的。因此責任或义务突出地意味着含有牺牲或否定的意义。责任是对负有义务的人的一种約束,社会压力作为束缚那些有责任的人的一种鎖鏈而出现,这鎖鏈的另一端为坚持履行职务或执行刑罰的团体或他們的官方代表人(刑法)或有权利也有責任的私人(民法)所握住。在任何时刻,依靠着法律规则或者非法律规则来維持的任何社会的生活,总是存在于两种人的紧張关系中:一方面是那些接受规则的人;另一方面有一些人拒绝遵守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