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第一道安全网,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对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诸如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救助水平低、救助方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有待在救助项目、救助方式、资金筹集以及管理理念等方面加以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社会救助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喀什市社会救助体系的存在现状、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供了样本.  相似文献   

3.
古代弃婴问题是社会民众面对生存困境的消极反映。历代王朝实力奉行,积极救助,在客观上起到了挽救生命的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扭转此问题,助而有失、禁而不止。弃婴救助总体失败的症结在于养育的保障成本偏高。  相似文献   

4.
获得感已成为新发展阶段人们衡量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效果的重要标准。使用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9)截面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法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对参保者获得感的影响进行准实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能够显著提升参保者的经济获得感、政治获得感和社会获得感,以此三个维度衡量的参保者整体获得感也有显著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对不同类别的参保者的获得感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女性参保者比男性参保者的获得感低,年龄越大的参保者获得感越低,学历越高的参保者的政治获得感越强,城市户口参保者比农村户口参保者的获得感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的参保者的获得感更高。为了进一步提升参保者的获得感,建议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待遇以进一步提升参保者的经济获得感,改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经办水平以进一步提升参保者的政治获得感,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以进一步提升参保者的社会获得感。  相似文献   

5.
如何培育农民的公共精神以解决目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集体行动的困境”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探究政府信任在民生保障获得感与农民公共精神之间发挥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第一,民生保障获得感与政府信任是影响农民公共精神的重要变量,二者均能对公共精神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第二,政府信任是民生保障获得感影响农民公共精神的重要机制,在二者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据此,政府要进一步把握民生关切,增强民生保障的精准性、公平性与普及性,同时通过制度建构确保在社会保障治理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以协调好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提升农民的政府信任和对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抓好乡村公共生活空间的价值规范与价值引领,强化农民的集体归属感,涵育农民公共精神,加强乡村社会凝聚力。  相似文献   

6.
7.
社会救助制度作为反贫困的一项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普遍地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救助模式和实践经验.文章选取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在资格条件、救助标准、救助内容和方式、财政责任分担等方面进行了有价值的比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廉书义 《社区》2003,(24):23-23
青岛市市南区以维护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发展权为出发点,以应保尽保、应保必保为标准,实施“阳光救助工程”,通过建立低保双向申请监督制、成立“低保公益服务队”、开辟“阳光救助求职窗口”、发放服务对象“连心卡”、规范低保评估体系和审批程序、实施承诺服务等措施,完善了以政策救助、社会互助、精神救助、就业援助为主要内容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构筑起社会救助的立体网络,有效地保障了全区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相似文献   

9.
构建农民工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社会救助体系有明显的缺陷,其主要原因是农民工社会救助体系中立法的空缺、体制的限制、权利意识的淡薄、非政府组织等社会支持系统发展不完善,完善农民工社会救助的制度、落实农民工权利保护的法律依据、加强农民工权利的行政保护力度、重塑农民工权利的司法救助机制、建立专门的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等是完善农民工社会救助体系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生态获得感指人民群众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共建美丽中国的实践中,因优美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和基本生态权利等生态权益获得而引起的正向情绪反应和积极心理变化。就生态获得感的生成逻辑来看,积极回应生态权益诉求期待是生态获得感生成的重要前提,依据生态权益需求牵引供给是生态获得感生成的关键所在,生态权益“实际有效获得”是生态获得感生成的必要条件,保持良好的生态权益获得心态是生态获得感生成的有力保障。促进人民群众生态获得感持续有效提升,需要精准把握广大人民群众生态权益需求,落实落细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举措,集中攻克群众反映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生态权益观。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2007—2016年)和统计公报中有关残疾人社会救助的数据,对近10年我国残疾人社会救助发展状况进行纵向时序分析,并对我国残疾人社会救助情况进行省际比较。分析我国残疾人社会救助面临的发展困境:社会对残疾人救助存在认知误区、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残疾人发展需要、残疾人社会救助法律体系不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区域不平衡、存在体制性障碍等问题。完善我国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应该更新残疾人救助理念、构建新时代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健全残疾人社会救助法律体系、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政策体系、推动残疾人社会救助平衡发展、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社会救助。  相似文献   

12.
农民创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力、减贫增收及带动就业的重要力量.文章基于"千村调查"数据,以农村家庭为研究视角,在"推拉"模型基础上建立实证模型,通过二值选择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农村家庭创业投资周期管理,从创业初期创业动机、创业过程中家庭照料及创业获得感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家庭创业多为机会型创业,家庭照料对创业支持效应大于负担效应,通过增强幸福感、增加财富及提高社会地位提升农村家庭创业获得感.为推动农村家庭创业良性发展,应完善农村创业外部环境、建立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合理引导帮助农村家庭创业,使农村家庭倾向选择机会型创业.  相似文献   

13.
思政理论课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从工作实践看,讲好思政理论课的前提是教师首先要以成为一名优秀思政理论课教师为目标,其次要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实施爱、亲、严、导、实"5字教学法",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学习期待,有效提升学习获得感.  相似文献   

14.
15.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公平性对居民的生活环境无限渗透,但对其影响效果的分析较为缺乏。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5)为基础,探讨主客观社会公平因素对居民公共服务获得感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公平程度越高,居民的公共服务获得感越高;主观公平因素比客观公平因素对居民公共服务获得感的影响更大。异质性分析结果还显示:社会公平性对于城镇居民公共服务获得感的影响程度比农村居民更大。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分别从客观公平和主观公平方面去主动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同时应积极引导民众的主观认知,大力增加农村民生投入。  相似文献   

16.
获得感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衡量老年群体生活福祉提供"中国概念".新时代老年群体养老获得感的产生是客观获得与主观评价合力作用的结果,精准化满足差异化养老需求的实际获得是养老获得感产生的客观基础,通过公平认知与多重比较叠加对实际获得产生满意的主观评价是养老获得感产生的主观基础,而遵循的逻辑进路为,"基本权利要求的获得产生逻辑""实现多维度发展的需求满足逻辑",以及"基于获得利益比较的主观评价逻辑".中国为有效提升新时代老年群体养老获得感,应通过革新养老理念、发展科技驱动的智慧化养老模式、优化养老保障制度,实现养老保障从"福利"到"权利"、从"供需错位"到"精准供给"、从"隐形失衡"到"适度平衡"的三大转变.  相似文献   

17.
引入救助力度系数与生活救助系数构成实质救助指标,可以更好地评价各地区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的实际效果.通过对34个城市近年来名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实质救助状况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与名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相比,实质救助指标对救助情况评价更加合理,有助于政府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8.
获得感是持续积极的精神体验,是检验独立学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成果的有效指标.在探讨总结独立学院学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获得感状况以及真实需求基础上,分析"三进"面临的具体困境,凝练出双向育人、协同育人、实践育人的教育路径和体系.  相似文献   

19.
20.
社会救助制度通过直接作用于经济活动人口、人均劳动时数或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对劳动投入量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经济增长。高水平的社会救助制度会引发经济活动人口的减少与人均劳动时数的缩短,导致劳动投入量下降,不利于经济增长;低水平的社会救助制度则引起补偿效应和失健效应,并通过二者的综合作用影响劳动投入量并最终影响经济增长。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给付水平偏低,需要适度提高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保障水平并倡导积极社会救助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