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习惯认为,英语短语动词中的小品词与习语中的介词和副词一样其语义具有不可分析性。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小品词over的语义进行认知分析,发现其语义具有可分析性。可以通过意象图式来展现over的基本空间义,再通过隐喻来推断其引申义。从认知角度分析小品词,为理解和运用短语动词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小品词包括介词和副词。介词包括简单介词和复杂介词,是表示词语之间语义关系的词类。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介词等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意义的词。本文依据意象图示、Lakoff的隐喻等理论来探讨含off的动词短语语义范畴由基本义向外拓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小品词既可以是介词,也可以是副词,抑或兼而有之。一方面小品词本身具有一定的语义功能;另一方面,和词根动词搭配形成的多词动词,对其整体意义起添加和附带性意义。小品词的多义功能得益于隐喻过程。同时,小品词也具有一定的体功能,使有些原本无目的性的动词具有了目的性。最后基于小品词的体功能,对其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4.
在英语中,动词按其构成可分为单词动词和多词动词,前者占绝大多数,这里只就多词动词谈一点体会。多词动词就是指由动词加上介词或副词构成的动词,它们可分为短语动词(即由动词加副词构成)、介词动词(即由动词加介语构成)和短语介词动词(即由动词加副词再加介词构成)。在区别多词动词内部的这三种结构之前,先简单地区别一下多词动词与动词加上一个作状语的副词或介词词组这些结构。  相似文献   

5.
动词加上副词、介词或两者兼有,表达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动词概念,就构成短语动词。它由一个动词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小品词组成,在句法上充当一个动词的作用。动词与小品词之间的搭配存在一定的搭配限制,这种搭配限制在于动词与小品词的相互制约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两方面:词汇的决定作用和语义句法限制。副词对与之联系并组成动词短语的动词具有广泛的作用,并导致了单一动词和相应的“动词 副词”的语义差异。  相似文献   

6.
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其他方面学习的基础.介词的一词多义现象又是词汇教与学的难点.认知语言学对于介词的语义做出了合理的分析与解释,认为介词的义项之间存在关联,意象图式与隐喻映射是词义拓展的认知机制.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从认知的视角分析介词at,on和in意义拓展中的理据性.研究表明,三个介词的空间意义与抽象意义通过隐喻关联,并且三个介词的隐喻映射存在系统性.这一分析结果对于语义研究以及词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传统语法、悉尼语法和加的夫语法从不同角度对“动词词组”的不连续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本文在系统功能语法的框架内,重新界定了“动词词组”这一概念,并区分了传统语法和悉尼语法对此概念的描述和解释。本文认为“动词词组”由主要动词和主要动词延长成分构成,后者又可以由副词、介词或副词+介词填充;“动词词组”不连续和其他词组中的不连续现象类似,可以在树形图中直接体现;而在系统功能语法范围内,这种不连续主要归因于三个方面:语义重心的后置、信息单位的分布和语域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短语动词由动词加上一个或两个小品词而构成。从传统的观点看,不能从动词的表面知道其意义,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本文从认知的视角,运用概念合成理论、认知隐喻和转喻理论对短语动词get off的认知语义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1)短语动词get off的语义是由动词和小品词的意义通过概念合成得出来的;(2)短语动词getoff的语义扩展是通过隐喻、转喻或二者交叉实现的;(3)get off的概念意义可概括为:离开就是出去;离开就是逃脱;离开就是停止;离开就是反对。(4)在短语动词get off的意义中,动词get反映的是动作本身,而小品词off则蕴含了动作的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9.
小品词-UP-语义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英语短语动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小品词是-UP-。传统认为它与英语习语中的介词和副词一样,其语义具有不可分析性。根据物象与背景理论中-UP-的意象图式,它的语义在短语动词中具有可分析性,其基本含义与事物从低级到高级或从低处到高处的移动相关,在短语动词中有13个义项,其中包括其概念隐喻变义,它们对短语动词的语义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英语的轭式搭配(Zeugma)是使用一个动词、介词、形容词同时支配或修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使其产生不同语义的修辞手法。本文从隐喻的认知角度论述英语轭式搭配实现的过程符合隐喻映射的特点并依赖隐喻映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英语尾置前置词一般由不及物动词加上一个或几个必要的介词组成。这种带介词的不定式短语在句中通常作定语成分。有些词既可用作介词,也可以用作副词小品词;有些词只能用作介词;还有些词只有副词小品词的功用,而没有介词的功用。  相似文献   

12.
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小品词OUT在短语动词中的语义进行认知分析,通过意象图式构建OUT四个基本义,通过空间隐喻推断其多种引申义,减轻了短语动词的认知负荷,提出短语动词的教学应该以小品词为中心。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含up的英语及物性短语动词进行认知语义分析,发现小品词up既包含空间意义也包含隐喻意义,并且小品词和动词对于短语动词的语义构成都极其重要。研究表明,“V+up”通常表示一个力作用于一个实体,使之发生位置、数量、状态的改变,因此语义上表现为致使意义。这种语义致使结构可由空间域通过隐喻拓展至心理域和社会域。文章从认知语义的视角对英语及物性短语动词的语义机制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言学为一些英语动词短语的基本含义和语义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认识领域和分析途径。这对于很多英语学习和研究爱好者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语义研究思路和思维拓展方式。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分别阐释了英语小品词back的认知语义特征(其中包括空间概念意义及隐喻概念意义),以及含小品词back的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特征。研究发现:小品词back对其所在的短语动词的意义具有两种趋向性影响效应,即向后和返回趋向效应。语料数据收集调查也显示这两种趋向性影响绝大部分含小品词back的短语动词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介词的语义扩展--through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介词的语义扩展.通过对介词through的分析,探讨认知机制在介词语义扩展中的作用,及其在介词语义系统结构中的中心地位和在新语义产生时所扮演的角色.挖掘介词through在隐喻及换喻的认知功能作用下从空间意义逐步映射到隐喻意义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介词的语义扩展.通过对介词through的分析,探讨认知机制在介词语义扩展中的作用,及其在介词语义系统结构中的中心地位和在新语义产生时所扮演的角色.挖掘介词through在隐喻及换喻的认知功能作用下从空间意义逐步映射到隐喻意义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7.
小品词的隐喻理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短语动词是英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短语动词的语义形成中,小品词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尝试由小品词切入,援用Lakoff的隐喻理论,结合人类的生理、心智和社会经验,探寻小品词意义构建的基础——隐喻理据,进而阐明短语动词的意义构建,为短语动词教学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英语动词短语被广泛地认为难以掌握因为动词和小品词的组合似乎无理可循。过去一直认为它们是任意组合起来的语言现象,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然而,认知语言学却认为动词短语的组合是有理据的,可以分析并加以系统化。文章援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想认知模型及认知域、意象图式、概念隐喻等几个经典理论,具体探讨了短语动词语义延伸的认知理据,进而阐明小品词在建构短语动词时的原理,为短语动词理解提供了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9.
短语动词是英语成语的一个重要类别,表达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动词概念。其语义往往不是其组成部分的语义相加,因此短语动词成了外语教学中较为困难的领域之一。本文通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短语动词的意义存在系统性的概念理据,许多短语动词的意义是建立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的,对短语动词的语义理解必须考虑小品词对其整体意义的特殊贡献。提高学习者隐喻意识对其短语动词的语义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介词in静态和动态的空间语义及其意象图式。以静态空间语义的意象图式为基础,通过空间隐喻,介词in的语义映射到六个认知域,延伸出六种表示非空间关系的隐喻语义。通过分析介词in空间语义与非空间语义的联系,帮助广大英语从业者进一步认识与理解该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