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2 毫秒
1.
现代文学史上的日记体小说具有"对话性"的文体特征.它执着于心理真实的开掘,使文本中的人物与自我的对话异常激烈;它以日记的形式和"不完全叙述"的故事唤起读者的参与,形成了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声音";而文本所代表的"作家话语"又同文本之外的各种"社会声音"进行了对话.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文人公开在报刊发表日记,对日记文体在现代中国的普及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对西方小说的译介,使中国作家意识到在小说中穿插日记的妙处;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日记小说的奠基石。现代日记小说的盛行,还与现代作家的创新精神分不开。日记小说具有私人性与公开性有机统一的特点,在结构上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以人物内心活动的流程来结构全篇,注重描写小人物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沉默鲁迅"是指1909年至1917年的鲁迅.笔者以鲁迅日记、《呐喊》、《彷徨》为主要对象集中探讨了"沉默鲁迅"遭遇虚无、沉潜虚无的精神危机.笔者认为归国之后鲁迅面临着私人生活的困境和社会化价值危机的双重压力,实际人生中的虚无境遇导致了鲁迅精神生命中的虚无体验,也带来了鲁迅一生中最消极的精神状态-但求沉潜虚无,不妨自我沉沦、直至自弃自戕.笔者也提示人们关注鲁迅遭遇虚无、沉潜虚无的特定时间性,关注"未来"鲁迅(1918年后)直面虚无、超越虚无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以"批判—解构"为显在话语特征的鲁迅杂文具有内在的、富于整体性的意义建构体系。对现代生命信仰境界的持续冀望,对生存虚无的反复透视、解构,是鲁迅杂文着力建构的深度意义体系。鲁迅杂文中隐含着相当明晰的生命信仰"路标":启示"虚无体验"、呼吁"虚无超越"、邀约"战士"人生。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作家自传是在继承传统传记文学观念和借鉴外来传记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以鲜明的主体性、多重的叙述话语、彰显个性的成长叙事和心理化叙事,以及与文学文本的互文等特征体现了中国自传这一文体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6.
在1930年前后的历史小说创作热潮中,施蛰存以其独特的创作风貌迥异于鲁迅等作家。他有意选取古代神化的英雄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真实地展示古代英雄内在的性欲冲动和二重性格,从而赋予了他们丰富的人性,将神化的英雄还原为人。这种还原是用现代意识对历史进行重新解释和还原。  相似文献   

7.
冯伟林与余秋雨的散文在题材选择、主题表现、艺术构思、语体风格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对比性差异,这些差异集中到一点,就是散文的"政治话语"与散文的"文化话语"的差异。这些差异与创作主体的官员身份和文化学者身份密切相关。可见,作家的主体精神是其文体风格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作家纷纷选择书信体与日记体这一小说体载,看重的是它在真实袒露创作主体隐秘的内心世界,表达创作主体主观情感方面的潜能.它使作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学的虚构性,以类似于真实日记或书信写作的状态进入小说创作过程.当时的第一人称叙事小说在摆脱了日记与书信最直观的外在形式之后,仍然具有强烈的表现性,把小说的叙述引向创作主体自身.即使在使用第三人称时,一些作家不仅仍然写着关于自己的故事,而且仍然固执地寻找着用第一人称表达的机会."新文学"的读者,则希望透过文学作品看到作家真实的心灵世界,寻找情感与思想的共鸣.以作家真诚而又真实的自我面对读者作为五四时代一种独特的小说写作伦理,体现出的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公民平等人格交往基础上的新的启蒙境界.  相似文献   

9.
《野草》和《巴黎的忧郁》是鲁迅和波德莱尔的散文诗集,两位伟大的作家选择了相同的文体,运用象征手法,选择特有的意象,表达时代的抑郁和苦闷。由此形成了两者的话语共鸣,体味出新的审美典范。散文诗以其特殊的话语形态表达作者的心理情感及其想像空间,鲁迅与波德莱尔一方面具备写作散文诗的特质,另一方面时代也促成了他们选择这样的话语形态,由此透过两位大作家的文字,我们体味到两者文本之中的话语共鸣——精神的忧郁、心灵的苦闷;同时也体味到世界文学的共鸣。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本文力图从话语主体,即文本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的角度,结合<桃花扇>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来揭示<桃花扇>这一历史剧创作主旨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1.
从理论上说,"真实"存在于历史真实、叙述真实、文体真实三个层面之中,当历史真实不可求时,惟有进入到叙述真实和文体真实中去探究。有关解缙的历史书写就是一个典型,在有关解缙生平的四类文本中,特别是有关解缙之死的叙述中,存在叙事、文体等方面的差异,其历史文本的形成与演化也因写作背景和文学修辞的介入而不同,从最早的含混表达到客观化的叙述,解缙书写的历史文本开始出现文献征引、附录,文学色彩渐次加重,故事性增强,虚构性的野史笔记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对解缙书写进行具体分析,有助于理解文学要素在历史文本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家和批评家的文体意识及文体的自觉,对于这种文体的变化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鲁迅的小说文体意识对于现代小说文体发展的影响且不说,鲁迅的文体实践对于乡土小说以及其它后世小说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小说史著作《中国小说史略》及《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同他的小说文体实践一样,也反映着鲁迅独特的小说文体意识。他用辑录周秦古籍的方法来辑录古代小说,并经过消化吸收,以自己的体裁模式为坐标和参照系,一方面遵循古小说的基本框架和格局,一方面又经过自己的增删变异,形成了自己独具的治史风格和现代小说的文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以"批判--解构"为显在话语特征的鲁迅杂文具有其内在的、富于整体性的意义建构体系.对现代生命信仰境界的持续冀望,对生存虚无的反复透视、解构,是鲁迅杂文着力建构的深度意义体系.鲁迅杂文的这一意义体系建构还没有得到学界的自觉挖掘.鲁迅杂文对濡染着虚无主义气息,依附在虚无主义精神上的言行举止有着广泛的揭示、批判,鲁迅杂文对虚无情景的不断"批判--解构"持续完成着其自身对于生命信仰之境的反复建构.  相似文献   

14.
当代英语世界对于晚清小说的研究迥异于国内学术界长期关注的政治/革命视角,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韩南、王德威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专注于发掘晚清小说的"现代"意义,充分肯定其叙述视角的独特意义与人物形象的自我意识。他们的研究突出了晚清小说叙述主体的创新意识,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路径扩展至晚清时期,进而揭示中国文学与众不同的"现代性"。究其原因,既有当代英语世界学者自身的研究动力,也是晚清小说创作主体和西方话语的跨时空对话的结果。创作主体的现代意识与读者深切的现代感受交融,生成当代英语世界学者对晚清小说多重现代性特征的理解:晚清小说作家不仅具有"现代"商业意识,而且还具有"现代性"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15.
作家自编文集往往能够体现自己的创作特色和文体风格,更重要的是暗含了自己文字努力的向度及其自我主体形象。鲁迅在1925、1926年编辑《热风》、《华盖集》、《坟》,对自己以前的文字究竟编到哪个集子中做出了复杂的思考,而这样的编辑过程既体现了他自觉的杂感文体意识,更重要的是透露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反思自我、建构主体自我、塑造自我形象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鲁迅和郁达夫都强调日记写实的重要性 ,但在日记的内容和文体风格上呈现出巨大的反差。鲁迅对国家和个人生活中的许多大事在日记中不记或者仅隐隐提及 ,而郁达夫则详尽地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鲁迅的日记简洁明快 ,郁达夫的日记优美抒情  相似文献   

17.
在科塔萨尔短篇小说集《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的第一部分《指南手册》中,作家运用"跨体写作"的手法创作了一系列主题迥异的生活指南。这些生活指南表面上是实用类文体,实际上却一方面通过融合指涉性语言与诗性语言冲击了指南文体的单义性,另一方面又以描述无功利对象的方式消解了指南文体的实用性,最终建构了一种极具异质性张力的实验性文本。同时,作家的这一创作又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探索,其写作目的是希望通过陌生化的创作手法,重新唤回读者对于日常生活的感受,引发人们对于机械化现代生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革命叙事:革命与复仇的张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仇意识是鲁迅独特生命气质与存在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反抗非正当的生命境遇确立其作为人而非奴隶性存在的证明,也是鲁迅意欲构造国人新的精神与人格的切入路径之一。鲁迅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革命叙事,复仇被纳入其中。鲁迅的革命叙事一方面是书写革命运动被造反、个人复仇等动机混淆造成的失败;另一方面是呈现高渺的革命理念在真实的牺牲之痛与仇恨感、虚无感中的坠落。鲁迅在自然论与道义论叙事眼光之间犹疑,其革命叙事所呈现的道德困境和悖论正是后起的革命文学所用力弥合之处。在鲁迅的革命叙事中被点到为止的“处境的劣,即道德的善”命题,被后起的革命文学组织成为其革命话语的一部分而被权威化。  相似文献   

19.
确认、厘定鲁迅小说文本的特异性与重要性无疑是必要的。鲁迅小说特有着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东方式的存在主义哲学的思辨色彩。在分析鲁迅和当代先锋小说作家的小说文本中,我们会发现鲁迅在他自己的时代语境乃至现今看来的伟大和不无先锋的言说。  相似文献   

20.
"乡土与人性"是现代文学史现实主义写作传统的基本主题之一,也是鲁迅、韩少功两代作家的共同关注点。从韩少功的自我言说中可以找到其与鲁迅先生在文学思想、创作意识上的联结点;以文本中的叙述者"我"为切入点,从人性的扭曲、迷失等方面结合具体文本阐述"人性观"的基本内涵;辨析"我"身份的隐性所指。从而考察韩少功的"人性观"是对鲁迅"人性观"在承继基础上的变异和发展,进而体会两代作家文化心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