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潘之恒在中国古代戏曲导表演理论上成就卓著,他在戏曲导演方面追求“中和之美”规范下的情与境和“形神兼备”的理想境界;在演员表演方面提出“才、慧、致”相统一的演员素质观以及“度、思、步、呼、叹”的表演技巧观。  相似文献   

2.
表演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曾在民俗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引起很大反响。但由于国内对相关的理论著述还缺乏全面系统的翻译,因而使国内学者难以把握该理论的精髓,也未能充分认识它对当代民族艺术的保护及民族文化交流的重大意义。本文以搜集到的国内外一手资料为基础,对表演、框架、自反性、标定、模式性和新生性等核心概念的内涵与意义进行了阐释,以期为后来者深入了解表演理论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李渔戏曲理论由《闲情偶寄》中的《填词部》、《演习部》、《声容部》构成,被后世学者称为中国古代最系统、完整的戏曲理论。李渔也被杜书瀛先生称为"筚路蓝缕的开创者"。对此,本文通过对这一理论体系地深入探讨,认为李渔戏曲理论是以"填词之设,专为登场"的舞台表演为旨归,建构起了由剧本、演员、观众、舞台等戏曲表演元素组成的以编剧、演剧与观剧为一体的戏曲表演理论体系。从而揭示出表演是李渔戏曲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在举行傩祭仪式时一般都要进行戏剧表演,分"正戏"和"插戏"。正戏是傩祭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须佩戴面具表演;戏神必须从桃源洞中请出,分别担任领兵、押兵、开路(开山)、驱邪、镇坛、搜魂、判案等职责。傩坛正戏表演的各个环节和角色都充分体现了象征的意涵。  相似文献   

5.
在数字化时代,表演艺术的创作发生了空前剧烈的演变。数字表演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在舞台剧、舞蹈等艺术表演领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开拓出一个不可思议、现实与虚拟交互的新世界。它改变了表演行为中的诸多元素,颠覆了图像的角色、表达方式。同时,这种新现象也触动了人类的行为和永恒的精神世界。本文从表演和图像的角度,以数字表演为载体,探讨表演与图像之间的关系,挖掘这种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因素之间相互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思考数字表演的影响力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媒体技术在各领域有着迅猛的发展。由此可知,新媒体技术运用于服装表演实践也将是必然之趋势。本文以同服装表演关系紧密的新媒体技术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它在服装表演领域的艺术创新及运用,分析新媒体技术给服装表演实践带来的艺术表现力及对今后服装表演实践的巨大影响,这将对服饰文化传播以及各大服装企业的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茶艺表演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茶艺的定义出发,分析了当前茶艺表演存在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探讨了当前学术界对茶艺表演的暧昧学术态度,并指出当前茶艺表演的内容趋向为偏重浅层分析而缺乏深度剖析。同时指出,茶艺表演的审美生成机制是通过茶艺师与品饮者产生共鸣而演绎的,茶艺表演的美学价值是通过语言艺术、哲理观等方面而得以展现。  相似文献   

8.
李渔戏曲理论由《闲情偶寄》中的《填词部》、《演习部》、《声客部》构成,被后世学者称为中国古代最系统、完整的戏曲理论。李渔也被杜书瀛先生称为“筚路蓝缕的开创者”。对此,本文通过对这一理论体系地深入探讨,认为李渔戏曲理论是以“填词之设,专为登场”的舞台表演为旨归,建构起了由剧本、演员、观众、舞台等戏曲表演元素组成的以编剧、演剧与观剧为一体的戏曲表演理论体系。从而揭示出表演是李渔戏曲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演员的表演在电影艺术的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部影片有好的剧本、导演,而演员表演不成功的话,就会“砸锅”。反过来说,剧本某些不足之处,导演有的地方处理不当,可以通过演员出色的表演来弥补。为什么会造成这样差别的呢?这就涉及到电影表演的一些美学特征。本文想对此作些探讨。一、电影表演和戏剧表演电影和戏剧同属表演艺术,然而两者表演的方式、特点、要求是不同的。著名的艺术理论家G·居易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多表演,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之间的相互交流,积极参与具有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的剧情发展,这是戏剧表现根本不同于电影表现的三个优越  相似文献   

10.
音乐表演艺术本质是音乐表演者为音乐作品与音乐欣赏者之间构建的表述体系.学科构建、视界融合和跨界混搭是音乐表演艺术理论的基本走向.随着音乐表演艺术走向大众化和通俗化,满足其在教学与表演中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现实诉求日益迫切.  相似文献   

11.
针对周贻白"非奏之场上不为功"的戏剧观直接指向的是戏曲舞台上的"活态"表演的事实,运用活态传承、地域标志性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相关理论,探讨周贻白在地方戏研究中所体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得出地方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该首先保持其地域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的中国与日本,曾被清政府与江户幕府封禁的女性表演逐渐复活,在中国传统戏剧中开始有女伶演出,而日本的新式女优也开始登台表演新派剧.日本女优的出现可以说是"演剧改良运动"的结果,诞生于新式演剧之中并发展至今,但在歌舞伎等传统演剧中却始终没有出现女性表演.而中国的"戏剧改良运动"虽受日本影响,但因国情不同并没有产生推动女性表演进一步发展的局面.近代中国的女性表演在传统戏剧内部产生,后来逐渐普及至电影、歌舞剧等领域.  相似文献   

13.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高职"音乐表演(幼儿教育方向)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着学生艺术能力与教育能力形成的矛盾,基本技能训练与系统理论教育量与度的矛盾,生源专业背景和水平差异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课程设置要坚持"教师性"与"专业性"并重、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基本原则。建立横向分组块、纵向有层次的专业课程与贯穿全学程、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技能实训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加强军事体育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演体会情境"是情境教学法其中的一种,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该论文主要论述了"表演体会情境"的理论基础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并介绍了在大学课堂中运用该方法的意义,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主动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最后在个案介绍的基础上,提炼出运用"表演体会情境"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5.
表演学源自戏剧研究,发展到涵盖所有人类的表演活动,其四种范式是:剧场表演学、人类表演学、口头表演学、社会表演学.后者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强调要分析现实社会和虚拟表演之间多层次多样式的过渡关系,在社会表演和艺术表演领域中探索更多更好的改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推销员威利·娄曼的一生是悲剧性的,然而,与其说他的人生悲剧与社会政治相关联,不如说是他本人固守的社会表演意识才使他走上了一条人生的不归之路。从他懂得人生目标与社会表演存在内在关系时开始,他在社会表演形象的维持,表演分裂之防止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始终坚持他的社会表演观,自始至终都拒绝从社会表演世界中走出来。父子关系因此而恶化,父子之间由此而冲突不断,威利·娄曼的悲剧不单是一曲社会政治悲剧,更是一场社会表演悲剧。  相似文献   

17.
面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师范生,以被压迫者剧场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心流理论为基础,开展表演构建的创新探索有利于提升教学资源的生成性、多元性和包容性,符合师范生教育政策导向、教师专业发展诉求和课程优化需要。表演构建的组织实施包含6个步骤,"如坐针毡"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历时7个学期,覆盖16个专业1 160名师范生的研究实践证明:师范生教育学公共课开展表演构建对于提升课程的师生参与度和师范生的逻辑思辨能力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创新教学形式的同时也体现出一定的研究品质,值得在师范教育阶段推广。  相似文献   

18.
第二语言习得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社会转向"与"双语转向"两次学科转向。通过对这两次学科转向的回顾,指出学科转向的背后凸显出研究者不同的语言观、认知观和语言习得观,反映了二语习得研究在认识论上的多元化发展倾向和在本体论层面上的不断拓展。这种转向有益于学科交叉融合,能够更加深入地促进语言本体、二语习得及人类认知等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张雅  刘昕 《南都学坛》2011,31(6):138
<正>一、舞台表演实践教学建设的重要性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是对理论教学体系的补充,一方面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认知,另一方面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舞台表演实践教学对于构建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体系尤其重要,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从理论走向应用,可以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1.有利于巩固并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的课堂知识舞台表演实践教学可以点燃学生舞台表演的热情,  相似文献   

20.
历史维度是马列文论发展与创新的基本维度,"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近年来文艺学科反思的焦点,有其复杂的理论背景和特定的历史语境建构。在中国近60年的文艺学科发展长河中,其理论的历史贡献不可忽视。"审美意识形态"是一个有机整体,纯文学观和泛文化思潮都没有从马克思历史实践观出发意识到这种整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