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聊斋志异》在国外流传甚广,其中翟理斯之英译是《聊斋志异》翻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以钱钟书关于翻译的"媒"、"讹"、"化"之说加以烛照,可较为全面地阐释翟氏英译的特色。其中,"媒"表征于翟氏译本注释,起着有效传递中国文化媒介之作用;"讹"体现为翟氏出于纯洁化之考量而对原作性描写所作的置换与删节;"化"落实为两个层面,译文恰如其分地传递出原文洗练优美的文风,译文所觅取文化意象与原文中的文化意象间形神兼似。  相似文献   

2.
宋词在中国和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辛弃疾作为宋词的代表人物,其词更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翻译美学将翻译与美学结合起来,对诗词的英译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以此拟从翻译美学角度来探讨辛弃疾词英译中的审美再现,看辛词英译是否满足审美再现的四个基本要求,以期为辛词及宋词的英译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李洁 《理论界》2007,(9):214-215
风格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译出风格是文学翻译的重要旨归。中国古典艺术散文原文的许多风格标记很难在译文中得到对应,译文的风格因而不等同于原文的风格,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对古典艺术散文风格英译的规范做描述有助于古典艺术散文的英译研究和英译实践。  相似文献   

4.
由于特殊的文化内涵,文化特色词很难在译入语中找到恰当的对应词,或者没有理想的翻译方法,这个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翻译界。在此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指导,结合汉语实用语体中文化特色词的英译,指出:汉语实用语体中文化特色词的英译应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为最终目标,译者应做到"多维"的适应和至少"三维"的选择转换,方能达到有效的文化输出。  相似文献   

5.
文化负载词作为一个民族特有的词汇,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随着中国当代小说英译数量愈来愈多,文化负载词成了翻译的重点和难点。论文以《狼图腾》英译本为例,将《狼图腾》中的文化负载词分为四类,即蒙古民族特色词汇、"文革"词汇、中国历史词汇及成语,并进一步分析译者葛浩文在翻译这些词汇过程中所采取的直译、音译、意译、厚译及删译等翻译方法与技巧,为中国当代小说英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公示语的英译水平是一个城市形象的直接体现。纠正目前公示语英译中语用失误的根本方法,应该是根据Thom as的跨文化语用失误理论,严格遵循语用等效原则,使原作和译作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达到等值效果,以实现公示语英译的语用规范。  相似文献   

7.
在翻译中,文学作品的翻译一直存在着争议。很多翻译者认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只能是意思的翻译,而不能把原作中的特殊的方面,尤其是作品风格在译文中表现出来。而很多翻译大师却认为文学翻译风格是可译的,原作的风格可以通过相应的方式进行转化而迁移到译文当中。在此通过对文学风格的探讨以及风格可译的二元观说明文学风格的可译性,对以后的风格翻译研究提供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8.
《花间集》是中国词史上第一部文人词集。在西方世界,首先对《花间集》(Among the Flowers:the Hua-chien Chi)进行全本英译尝试的是美国汉学家傅恩。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花间集》全译本。美国汉学家傅恩的深厚汉学学术背景直接体现在译本的体例之中。她的翻译策略以传递词体特征为指归,以中国文化的传译为目的。30余年来,傅恩《花间集》译本流传至全球四大洲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经典译著之一。  相似文献   

9.
风格的研究是文学翻译研究的重要议题。风格具有可译性,但是要想在一部译作中复制出原作所有的特征绝非易事。翻译的最高境界是使译文的思想内容、文体风格乃至读者感受等诸多方面与原文完全相同。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应该只追求自己的风格,而应该兼顾作者的风格,以达到原作风格和译文风格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冯立新 《社会科学家》2012,(4):130-132,140
1963年钱钟书发表《林纾的翻译》,首提"化境"一说,学界称其为翻译最高境界。在化境说中他提出"诱"、"讹"和"化",分析了翻译中的可译和不可译、译者与原作者、译作与原作、文本与意义、翻译确切等问题,与西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认为翻译有时是一个不可译的事件,翻译不是复制原作,原作需要打开封闭性,为开放性阐释提供思想张力,由此,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真正确切的、好的翻译文本是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相似文献   

11.
英国著名汉学家德庇时1822年以李渔作品《十二楼》中的《三与楼》《夺锦楼》与《合影楼》为原本翻译的《中国小说集》是其代表性译作。在英译过程的各个阶段,德庇时均受到翻译规范的制约。他选择小说《十二楼》译介受到预备规范的影响;他在英译中主要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减少译文的异质性,受到起始规范的作用;他在处理小说情节时采取删节、增补与改写等具体翻译方法,则是操作规范规约译者实际翻译过程的体现。德庇时英译《中国小说集》在英语世界的广泛传播,是译者主动适应翻译规范的结果,对当前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潘兰兰 《云梦学刊》2012,33(6):142-145
公示语英译旨在给外国友人正确的提示和指导,其目的的实现主要依赖于读者对译文的反应。长沙市公示语英译存在诸多问题,并亟需提出相应的改正方案。以此为基础,以读者为主体的翻译策略尤为重要;且译者从事公示语翻译时必须充分关注译文读者的语言、文化习惯,并注重其情感需求,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创作出最能实现公示语预期目的的译文。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从诺德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的角度,分析诗句和成语俗语的翻译特征.文献型翻译较多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征; 而工具型翻译以更易于译文读者理解的方式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译文中两种方法综合体现、相得益彰,在确保译文与英语读者的认知理念不相冲突的同时,较为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4.
李先进 《云梦学刊》2011,32(4):135-137
郭著章教授等编写的《文言英译教程》中专门有一章介绍"古典小说英译"情况,内容涉及我国四大名著英译片段及教材编者相关点评。在仔细研读原文与译文的基础上,进行汉英对比,同时对四种英译文作了平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尽管译文片段分别出自四位不同译者,而且翻译的年代也不尽相同,但他们所运用的翻译策略却基本相同,且与当代翻译理论不谋而合,称得上"殊途同归,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5.
公司简介是公司的名片,好的简介能够为公司开拓市场、提高知名度、带来巨额利润。公司简介的英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收到国内不少翻译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但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对公司简介英译问题的分析总结,或者是从功能翻译理论或目的论出发,针对翻译中的选词、翻译技巧以及交际效果的研究;或者是基于小型语料库对公司简介文体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提出具体的翻译技巧;很少有人从语用学角度对公司简介翻译过程进行顺应性研究。本文将利用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公司简介的英译过程,认为译者英译时需在分析原文信息的基础之上,坚持"效度第一"的原则,采取"信息突出"与"结构简洁"的翻译策略对原文进行必要的"取"与"舍",从而顺应译文的信息结构。  相似文献   

16.
大连理工大学典籍英译研究所姜怡、姜欣两教授以《茶经》《续茶经》英译为研究个案,从美学视角分析译者怎样把握“美译”的内涵。探究典籍英译的美学思想和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的审美取向,不难发现,译者选用或清新、或朴素、或凝练、或俭约的语言在译文中重现了原文的词句美、音韵关和篇章美,塑造了茶典籍英译的独特韵味。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视角对鲁迅“宁信而不顺”的翻译思想进行审视,这一主张其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译学价值,其翻译主张同样适合我国民族典籍的英译。民族典籍外译肩负着中华文化传播的使命,各民族典籍英译应以“东方文化”异国情调的保持、中华文化的重构为原则,在此基础上注重读者群以及译著内容的选择,以历史的眼光、发展的态度对其进行英译。  相似文献   

18.
胡作友 《学术界》2002,(3):145-151
《学术界》2 0 0 2年第一期发表了任东来教授的文章 ,文中指出《学术界》的办刊宗旨“弘扬人文精神 ,推动学术进步”一语的英译和很多的目录英译与文章英文摘要一样 ,不仅译得太直 ,而且不够准确。本文对《学术界》办刊宗旨一语的原译和任教授的译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指出了两种译文的得失 ,并提出了自己的译文。  相似文献   

19.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唐诗英译在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努力下业已取得丰硕的成果,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的发挥决定了唐诗英译和文化传播的效果。通过对唐诗的英译研究可以看出,译者主体性存在、支配和贯穿于译者对诗歌文本的选择、阐释及翻译策略的运用之中。以译者主体性为切入点的唐诗英译研究,有助于建立更宽容的译诗评价多元体系,指导诗歌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20.
汉诗英译中的移情作用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探讨了移情在汉诗英译过程中的作用和运用,得出翻译过程就是译者恰当运用移情作用、体验作者心理、结合自己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再现原作艺术形象和风格的过程,并结合一些汉诗英译的实例,说明移情是翻译中双语转换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