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种哲学,两种语言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是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和“主体性形而上学” ,在语言观方面认为语言不过是说话人 (主体 )的活动 ,要求语言的意义直指感性的对象 (变动不居的在场物 )或抽象的概念 (恒常的在场物 )。现当代哲学反对主客关系的思维方式 ,反对抽象的概念哲学 ,主张在场物与不在场物都在现实世界之内 ,二者的相通相融是哲学的追求目标。这种哲学在语言观方面认为语言的意义主要源于在场与不在场的结合为一 ,不一定要求感性对象的出场或符合抽象概念 ,甚至不要求说话者 (主体 )的出场 ,诗的语言尤具这种特点  相似文献   

2.
宋伟在其《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及其当代理解--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论争的论争》文章中为了反驳董学文先生的论点,把“彻底的一元论的唯物主义”打成“前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此论有很多理论上的漏洞。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等,实践有唯心和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分。而存在主义的提出者之一的海德格尔,其政治身份乃是纳粹党高层,他希望在哲学上领导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并鼓吹用战争战胜“英美民主”和“俄罗斯共产主义”。他主张用形而上学支持争夺世界统治;他宣扬纳粹的意识形态,宣扬国家社会主义。宋伟先生主张马克思与海德格尔进行后形而上学的对话和境域融合。从理论上讲,海格尔没有资格也不配和马克思进行对话和融合。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我们不会容忍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哲学进行“形而上学改写”。  相似文献   

3.
怀特海没有拒斥形而上学,反而着力创造了一种新的形而上学体系——机体哲学。在其哲学思想中,他不仅回应了20世纪初西方哲学界对形而上学的挑战,而且对有关本体论、认识论以及哲学归宿等思想都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看法。在本体论上,怀特海坚持过程(机体)就是实在,实在就是过程,过程既是机体哲学的出发点,也是其哲学的归宿;在认识论上,他反对认识对象的主客二分,主张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在哲学的归宿上,怀特海认为上帝是关系过程的一部分,每一种场合都体现着上帝,也在上帝身上体现出来。虽然怀特海的过程(机体)哲学终归以上帝作为其最后的价值归宿,但在其机体哲学中所阐述的思想与观点,对当代哲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由冯友兰和金岳霖创立的新理学是分析哲学的中国化,在中国分析哲学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新理学一方面批判地继承了宋明儒学的理学,另一方面批判地继承了西方的逻辑经验主义。对于旧理学,它的新颖之处在于明确地引入逻辑分析的方法;对于逻辑经验主义,它的新颖之处在于适当地引入形而上学。冯友兰的形而上学主要包括四个概念,即理、气、道体和大全,金岳霖的形而上学主要包括三个概念,即道、式和能,这两组概念之间具有某种对应关系。在方法论上,新理学主张正方法和负方法的结合,即逻辑分析和静默显示的结合。从新理学的角度看,拒斥形而上学的逻辑经验主义眼界过窄,而借助文学语言的诗化哲学则说得过多,尽管二者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新理学面临关于“存在问题”的困境,出路在于区分语言性质的形而上学和实践性质的形而中学。 关键词:分析哲学;新理学;冯友兰;金岳霖;诗化哲学  相似文献   

5.
逻辑是我们这个时代哲学的独特标志,20世纪许多哲学分支的进步和发展是与现代逻辑所提供的严格的分析性技术密不可分的.逻辑几乎影响了整个语言哲学的风格,逻辑也为形而上学、元伦理学和心智哲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逻辑提供了各种形而上学理论发展的基本框架,甚至在哲学中扮演着中立仲裁者角色.但逻辑也受哲学的制约,逻辑依赖于哲学的基本预设,经典逻辑和各种非经典和反经典逻辑系统都有深刻的形而上学背景.逻辑哲学和哲学逻辑分别从逻辑的哲学方面和哲学的逻辑方面为我们正确地理解和刻画逻辑和哲学的这种复杂、动态和多样性关系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相似文献   

6.
哲学的新方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哲学是寻根问底之学。西方传统的旧形而上学从感性中具体的东西追问到理解中抽象的东西,以普遍性概念为事物之根底。现当代的人文主义思潮不满足于以抽象概念为底而转向现实性,认为任何当前在场的现实事物乃是以隐蔽在其背后的不在场的、然而同样现实的事物为根源。前者片面尊崇理性、思维,后者则进而注重想象。西方哲学的这种转向给文艺观、历史观、语言观等等方面都带来了重大影响。中国近半个世纪以来所广为倡导的哲学有类似西方旧形而上学的模式之处。本文最后主张,新的哲学应是以想象加以沟通的精神空间。据此,作者在文末初步设想了一些新的哲学方向所需要着重研讨的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7.
民主、科学与哲学--罗蒂对杜威哲学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蒂对杜威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利用和发展在美国哲学界一直是有争议的。杜威哲学的主要贡献不在于他在哲学认识论方面对科学方法的探索,而在于他对历史主义态度和自由民主思想的推崇。在杜威那里,民主仍然兼容于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和科学。罗蒂的“民主不仅先于哲学,而且先于科学”主张表明了他对杜威哲学的批判和发展。在罗蒂那里,民主不仅先于传统的普遍形而上学和特定民族文化,而且先于跨越传统文化共同体(跨越国界的)的现代科学。罗蒂对杜威哲学的批判性解读是一种伟大的误读,实际上蕴含着把政治学或公共哲学当作第一哲学的含义,为解决现实社会争端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西形而上学比较研究是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一比较预设形而上学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中是存在的,并且有差异。然而,困难在于,我们无法从理论上证明这种差异的存在。而学者们指认出来的差异,要么存在,但不是中西形而上学间的差异或者只是程度差异;要么根本就不存在。又因为形而上学的家族相似解释行不通,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并没有所谓的"中国形而上学"。这一结论,不会让我们落入西方中心论的陷阱之中。  相似文献   

9.
怀特海创立过程哲学旨在克服传统实体思维困境,并提出重建科学形而上学基础的任务和方法;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混淆了存在者与存在,其根源在于主客二分的认知方式,克服实体思维的知性主客二分悖谬在于建构一种过程思维方式,海德格尔的过程观是存在过程论。二者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与超越具有异工同曲之妙。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新儒家徐复观提出了消解形而上学的主张。他的这种主张不趋附西方的形而上学 ,也不主张在生命之外单立形而上学体系 ,更不是要消灭解除掉形而上学 ,而是强调文化的个性 ,注重现实生活 ,要求把形而上学融契入现实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