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张践 《学术界》2015,(1):161-169
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三纲五常",其特点是用反映社会普遍伦理的"五常"来论证政治意识形态"三纲"。西方当代核心价值观念,也是用反映社会普遍伦理的"自由、平等、博爱"来论证政治意识形态"人权、民主、法治",而且二者都深深植根于传统的基督教文化。这对我们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以伦理道德为价值取向的,其主要表现为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的“人性说”提升了道德准则的权威性;宋明理学强调了道德规范的绝对权威。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极为广泛深远的影响,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有其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自汉代以降的古代社会中,"三纲五常"这一核心价值深入人心,为广大民众所认同并代代相传,成为社会各阶层的价值共识和文化传统,对保持文化传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三纲五常"从提炼到传播,建构了一套系统的大众化路径,形成了丰富的核心价值大众化经验:核心价值必须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是对特定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集中反映,这是核心价值取得大众广泛认同的基础;核心价值必须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是社会各阶层思想共识的高度概括;核心价值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积淀而成,不可一蹴而就;核心价值大众化必须得到上层的大力支持与倡导,离不开选官制度的保障,要具有体现通俗化、生活化和普及化的形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启蒙教育以儒家思想为宗,在价值观的建构过程中,以蒙书、家训、女训等启蒙教材为载体,把儒家经典的微言大义化为童蒙易知的揖让言辞和生活规范,借由"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启蒙教育实现了儒学世俗化,为民众日常生活提供了价值规范.这种价值观建构体现了德性主义的价值取向,呈现以"蒙以养正"为教育宗旨、以"圣贤人格"为建构目标、以"道德教化"为路径选择的特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途径,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教化融入了民间生活,表现为源于经典、自上而下但又不脱离民间生活、切于日用的日常教化.  相似文献   

5.
"三纲五常"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有一个长期酝酿与论证的过程。"三纲五常"从提出到确立为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其中的关键环节是董仲舒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对其进行形上论证。因为这种形上论证不仅赋予了"三纲五常"以新特质,也为"三纲五常"最终被确立为核心价值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阴阳五行对"三纲五常"的论证可知,核心价值之为核心价值的理论基础,是经过来自天道和人性的本源性论证,赋予它神圣性、恒常性、普适性、整体性和可行性等新特质。这种形上论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启示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形上论证需要思想家与政治家的通力协作,需要将论证基于社会现实又能上达于信仰,需要在理论阐释中涵括践行说明。  相似文献   

6.
多样价值观态势与主导价值观的确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全球化使价值观的发展出现多样化趋势 ,这种多样化表现为平面化、层次化、丰富化、复杂化。价值观发展的多样化蕴涵着主导价值观确立的理论和逻辑前提。主导价值观作为在价值观念体系中居核心地位的价值观 ,既具有对其它价值观的导向功能 ,又具有对社会发展的秩序功能和动力功能。从价值观的多样化出发确立我国的主导价值观要坚持主导价值观的核心地位与宽容性的统一、现实价值与目标价值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类普遍价值观念与国家主导价值观念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先进文化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传统纲常思想的演变存在一条线索,即德行与秩序之间的互为主次关系。“纲”为秩序,“常”为德行,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早期儒家认同在德行基础上形成的差等秩序,注重用德行来约束人伦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各有职分,其关系乃是双向的,而非片面的无条件服从。而后则是倾向以加强势力来统一思想,达成社会共识,稳定社会秩序,注重用人伦秩序的规范来成就德行。德行基础上的人伦关系在政治实践中会显得松散而脆弱,不足以实现稳定的社会秩序;而完全用“三纲”思想保障权威以达成统一秩序,又会压抑社会与人性。“纲常”思想需要将“三纲”和“五常”牵连在一起,互相制衡,使两者不至于各走极端。只有在此意义上,“三纲五常”思想才是具有历史进步和现代价值的,才能重建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自古即有构建核心价值观的传统。尧舜时代的"五教"、秦汉至明清的"三纲五常"、民国时期的礼义廉耻,是我国历史上三个时代构建的三种核心价值观。鉴古而知今。我们今天不能任由核心价值观卤莽灭裂,舍弃不顾。当代中国价值观多元并存。构建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必须以社会主义文化、外来欧美文化、本土固有文化为思想资源。古今社会不同,"药方只贩古时丹"不可;中外社会不同,"药方只贩外国丹"亦不可。我们必须着眼于中国社会转型及其未来发展,以国情民意为基础,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为取材对象,构建自由、民主、公正、诚信的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王船山以他独特的体用观来解读仁与礼的关系,仁义礼智四本德与智仁勇三达德的关系,提出"立人极"的观念,肯定五常、四德乃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价值,而"仁义"乃核心的核心。船山的人文价值观有"诚"作为超越的背景。在人禽、君子小人之辨中,船山反对蹈虚空谈,重视修身守礼,又重视社会政治实践,把核心价值与日用伦常、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了。这对建构当下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变革和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是围绕公平正义这一价值"圆心"而展开的,使其与传统正义观的现代转型相融合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核心价值观的必由之路。群体本位的德性正义观是中国传统正义观的基本内涵和根本特质,它的现代转型必须围绕其"三位一体"的有机结构而展开,坚持德与法、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以及个体与群体的辩证统一的可能性原则。只有实现中国传统正义观的现代转型,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才有其建构生成的原生态土壤。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价值观念可分为"大传统"与"小传统"。"大传统"即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小传统"即民间流行的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即"大传统"以"小传统"为媒介融入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所以构建民间社会支持系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上下通达的渠道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2.
“亚洲价值观”与儒家思想之间在基本价值取向上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亚洲价值观”的兴起,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经过现代转化之后的儒家思想所可能具有的当代意义:第一,儒家思想所突显的“关系本位”的伦理规范,为纠正极端个人主义的偏颇以成就更为合理的人际关系提供有益的借鉴;第二,儒家思想奠定在“和而不同”价值取向之上的和谐化辩证法,可以为“欧洲价值观”与“亚洲价值观”两大价值系统达成良性互动提供富有活力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价值观取向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人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现出传统价值得到激活、西方价值合理植入、主流价值观导向彰显的新取向,这些新取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良好条件。但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时期努力、多方位着力的重大工程,需要全社会人员添砖加瓦。本文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路径方面提出几个转化,即由内而外、由传统而当代、由规范到自觉等,通过这些转化,使核心价值体系深入社会心理,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自愿行为。  相似文献   

14.
一个多世纪以来,在文化进化论等的误导下,人们普遍将"三纲"理解为维护等级秩序或所谓"无条件服从",视之为儒家思想的最大糟粕.本文试图说明:"三纲"的本义绝不是无条件服从,而是指从大局出发、"小我"服从"大我";"三纲"是孔子有感于时代弊端而提出的针对分裂和战乱的药方;"三纲"精神在今天人的现实生活中仍然随处可见,也是未来中国实现健全民主的条件之一;"三纲"被普遍误解的历史现象折射出当代中国文化的深刻危机,即在迷信西方价值的同时丧失了自身文化的核心价值,使千千万万人的生活失去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古今中外通用的教育模式,榜样教育在教育特别是德育领域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从道德社会学的角度考察,"最美现象"实质上是一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实践。与传统榜样教育不同的是,"最美现象"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把传统知识型"道德域"带回到日常生活世界,从而改变了缺乏生活性的传统榜样教育。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社会道德教育模式应逐渐从榜样教育转向共同体精神培育,既要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新媒体中,提升人们对主流道德和价值伦理的广泛认同,又要积极引导人们在职业生活和社区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实现道德共识与道德行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群众性特征,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只有被人民群众所认同、接受,才能充分发挥其引导和规范作用,真正成为具有普遍性、长期性、稳定性的价值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必须努力探索社会主流价值观赢得社会公众广泛认同的一般规律,才能提高广大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和践行程度。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价值观是党关于自身政治属性、阶级立场和服务对象等在价值观念上的集中阐释,具有特定的内在构成。具体来说,在价值内涵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监督和人民共享;在理论特征上,党的“人民至上”价值观日益彰显出人民性与党性相统一、建构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理论品质;在实践要求上,党长期坚持着以人民群众为核心的服务导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执政策略及自我革命的执政精神。  相似文献   

18.
唐晓燕 《浙江社会科学》2012,(9):112-117,152,159
理论资源与方法论把握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价值观研究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世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进史、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科学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秉承的理论资源。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学理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相对稳定性与动态变化性相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方法论。基于此,我们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初步设想:共同富裕、民主法治、文明互助、人本和谐。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战略的深入推进必然要求在价值观层面寻求意识形态方面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必须实现从理论形态向中华民族主体的价值观念的转变,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因此,借助于文化生态学的观察视角可以发现,重构当代中国文化生态是提升核心价值观塑造实效的重要路径,具体而言包括提升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建构力与阐释力、厘清异质价值观以重构文化生态场域、以制度建构推进教育机制等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现代信息技术催生了以"影"与"视"为核心内容的影视史料,对传统史料既是充实,也是冲击。史学研究、历史书写者同时面临不断递增的新样态史料,急需建构新的援引规范。无疑,影视史料的种类、数量与日俱增,为历史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动的"资料。但"影视史料"对传统史料尚未构成颠覆性影响,历史学家、历史书写者依然会游走于传统史料和影视史料之间,"非在场"身份定位亦不可能发生改变。为历史书写很大程度上为书写者"非在场"的书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