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甲午战争之后,作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与丰富资源的台湾被日本强行割占,沦为殖民地。自此开始,台湾在日本的残酷压迫下,逐步走向"日本化"与殖民化,成为日本继续发动侵略战争的后方基地与经济附庸。甲午战后,日本占据台湾初期,日本侵略者相继对台湾盐田进行实地调查并呈报复命书,寻求发展台湾盐业。自1895年至1905年间,台湾总督府对岛内产盐地区共组织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盐业调查。这三次盐业调查使日本政府及台湾总督府对台湾盐政制度及产销关系有了较为完整而明确的认识,从而为其制定相应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该文论述了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南洋华侨调查报告<南洋华侨事情>出台历史背景,分析了报告对南洋华侨的认识以及报告对日本政府制定南洋华侨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整整150年前,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鸦片斗争,通常称为“禁烟运动”。这是一场空前规模的反贩毒、反吸毒运动,是一场反对英美鸦片贩子用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是一次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对于这场斗争,以往的评述往往只注重广东一隅,忽略了当时遍及全国的禁烟活动,面对围绕如何才能禁绝鸦片的大讨论,则被说成是严禁派和弛禁派的一场斗争。这些评论未免失之偏颇,本文拟就此谈些个人的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整整150年前,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鸦片斗争,通常称为“禁烟运动”。这是一场空前规模的反贩毒、反吸毒运动,是一场反对英美鸦片贩子用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是一次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对于这场斗争,以往的评述往往只注重广东一隅,忽略了当时遍及全国的禁烟活动,而对围绕如何才能禁绝鸦片的大讨论,则被说成是严禁派和弛禁派的一场斗争。这些评论未免失之偏颇,本文拟就此谈些个人的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1895-1945年间,台湾作为日本的殖民地被日本占领50年。在前30年中,台湾成为日本的原料产地,但随着日本在台湾的政策中心发生转移,开始由农业转向工业,使台湾成了日本的"兵工基地",执行着殖民地对宗主国应尽的使命。进而为了保证台湾青壮年的健康体魄以备战争之需,鸦片政策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由"渐禁政策"转向"断禁政策"。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元不包含着宗主国对殖民地的剥削和掠夺。  相似文献   

6.
论本世纪一十年代日本对中国鸦片和吗啡走私机构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和日中战争(1937——1945)、太平洋战争等侵略战争中,鸦片政策所起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日本的鸦片政策始于其在台湾进行殖民统治所采用的鸦片专卖制度①。若以此为第一阶段,而将经过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于本世纪一、二十年代出现的日本对中国鸦片和吗啡走私机构的形成作为第二阶段,那末通过这个准备阶段,而在“九·一八”事变后的全面开展时期,则处于第三阶段。本文拟就“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中国鸦片政策产生的条件和本世纪一十年代日本对中  相似文献   

7.
民国初期,福建省政府财政发生了严重危机,台湾板桥林氏长房幼子林熊祥利用其在福州的地域人际关系,以私人借款方式介入福建地方财政。这一举措是在台湾总督府和台湾银行的推动下而展开的,也符合闽台世家、官绅的利益。但动荡的政局使该款偿还、利息核算等环节出现了诸多问题。1920年代开始,在债务纠纷中,板桥林氏家族、福州官绅、地方政府、日本福州领事馆、台湾总督府、台湾银行、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和外交部等机构和人士交织出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关系,后经多方利益均衡达成整理方案,但最终因抗战爆发而不了了之。  相似文献   

8.
约翰逊政府时期 ,美国对台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开始有意疏远台湾 ,美台之间结束了“蜜月期”。美国不顾台湾的反对 ,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上支持研究委员会决议 ;同时停止了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援助 ,并大幅度削减了对台湾的军事援助 ;此外 ,约翰逊政府最终搁置了台湾反攻大陆的计划。美国对台湾政策的一系列调整预示着美中关系即将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9.
台湾党外运动,是相对于台湾执政的国民党党内而言的台湾岛内对国民党不满的人所进行的要求民主政治改革的运动,也称反对党运动。在台湾反对党运动的历史中,70年代的党外运动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它上承胎死腹中的50年代《自由中国》时期的“中国民主党”组党运动,下为80年代中后期民主进步党等反对党团涌现奠定基础。因此,本文试图全景式地分析70年代台湾党外运动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及其政治主张,以期有益于正确认识风云变幻的今日台湾政坛。  相似文献   

10.
台湾光复初期(1945-1949年),学生运动此起彼伏,持续不断,反对国民党统治和腐败政治,体现了台湾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感情。研究台湾光复初期学生运动的特点,有助于认识台湾光复初期社会转型与教育转型的特点,也有助于认识台湾青年学生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烟毒影响近代中国社会至深且巨 ,南京国民政府自成立之日起便展开对这一社会问题的治理工作。抗战前十年其禁烟政策历经“寓禁于征”、断禁和渐禁三个阶段的演变 ,在禁烟领域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北洋军阀时期烟毒大泛滥的局面得到基本扼制。  相似文献   

1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陕西烟毒未能禁绝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陕西烟毒泛滥严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禁烟运动,把近代禁烟推向了高潮。陕西地方政府也在这期间出台了数不清的法规、条例,采取了无数的政策措施,但最终还是未能解决陕西的烟毒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体现为国民政府在禁烟问题上所具有的矛盾心态导致施禁不力、贪弊横生,而外部又有外国侵略者的不断干扰和破坏,加之陕西省本身省情的特殊复杂性使陕西烟毒问题较之其他省份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3.
选取发生在1958年的第二次台海危机为案例,通过对艾森豪威尔政府处理台海危机的具体决策过程的细致考察,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公众舆论在美国对台政策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在危机爆发的最初阶段,公众舆论对台海危机可能引发中美之间的战争的高度担忧,使艾森豪威尔政府处理台海危机的难度加大,不得不将重点之一放在平息和引导公众舆论方面。危机的第二阶段,在公众舆论压力下,艾森豪威尔政府试图寻求避免因沿海岛屿问题而卷入冲突的解决之道;最后阶段,艾森豪威尔决定派国务卿杜勒斯亲赴台湾,以公众舆论为主要理由之一,最终压蒋介石从沿海岛屿收缩兵力,并保证今后不主动挑衅大陆。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以毛泽东和蒋介石分别代表的中国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决战已基本结束.从这时起,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开始凸显.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时地把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开始倡导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两岸之间进行了有限的接触.虽然蒋介石未能在民族大义上迈出关键的一步,但毛泽东关于和平统一台湾的一系列主张,为后来"一国两制"的构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论孙中山的禁烟拒毒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次从七个方面深入阐述了孙中山禁烟拒毒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对此进行了评析。笔者认为,孙中山的禁烟拒毒思想是时代的产物,符合中国的国情,更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孙中山的禁烟拒毒思想未能达到彻底根除鸦片流毒的目的,但这一思想却对当时中国及其以后的禁烟拒毒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彻底根除鸦片毒祸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孙中山的禁烟拒毒思想及其与毒品作坚决斗争的精神,对我们当今的反毒品斗争仍具有启迪和鼓舞作用。  相似文献   

16.
虽然历届政府均实施禁烟政策,但由于军阀、土匪的参与、包庇、外国尤其是日本的走私贩运以及烟毒贸易巨额利润的引诱等原因,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的烟毒问题仍相当严重。不但具体表现在种、贩、运、售等产销渠道,更表现于数额庞大的消费群体。烟毒对华北农村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不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对个人、家庭与社会都有极大的危害,还激化了道德败坏、盗匪猖獗等社会问题,使原本动荡的社会秩序更加紊乱。   相似文献   

17.
鸦片与轮船,分属消费品与生产工具的不同领域,是直接导致近代中西冲突与社会变革的关键性物质。西方轮船载来鸦片,导致中西冲突,又由轮船打开晚清边界,引发洋务派以轮船为中心的"自强"运动,由此在文化想象上构建起鸦片与轮船的复杂关系。这种关系既是晚清政府解决一系列社会冲突之意识形态基础,也是直至今日中国近代历史叙述话语的主线。一百余年来的中国现代化、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与文化转型都把鸦片作为一种灾难性记忆,把轮船作为一种富强的象征,只有获得物质性"利器",中国才能改变积弱之形象,建立独立、富裕与强大的国家形象。因此,鸦片与轮船的复杂关系,既是我们切入中国近代社会演变的物质基础,也是反思近现代文化及其历史叙述的不可或缺的物质维度。  相似文献   

18.
论日本在华北的毒品政策及其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占领东北和热河后,大肆推行"鸦片专卖"等毒品政策.华北事变特别是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把其罪恶的毒品政策推行到华北,在华北伪政权中设立专门机构,通过实行鸦片专卖使毒品生产、交易公开化、合法化,并广设烟馆,诱迫人们吸食毒品.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推行的毒品政策是其整个殖民统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华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相似文献   

19.
“福利国家”始于19世纪80年代,在二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得到较大发展。战后“福利国家”政策的实行,源于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劳动大众为争取各种社会权利而进行的长期不懈斗争、社会主义国家的挑战和改良主义等思潮的盛行。但这一政策近年来也面临一系列困境,各资本主义国家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尽管“福利国家”政策有其积极的社会效应,但它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在自身框架内的一种改良措施,它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和劳动的对立,更不可能改变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以民制夷”是清政府面对新的中外形势所采用的一种外交手段。鸦片战争后,清朝的一些地方官员利用民意抵制条约,但中央政府在此问题上却游移不定。直至道光末年,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清廷才下定决心用民“制夷”。咸丰初年“以民制夷”成为清政府制止“夷人”条约外侵权的强硬手段。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以民制夷”的方式更加激烈:它鼓动民众武力攻击“夷人”,自己则借此拒绝推翻列强强加的新的不平等条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