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田同旭先生撰《薛宝钗另有情缘》一文 ,认为薛宝钗婚姻之最后归宿 ,在贾宝玉出家以后 ,再适贾雨村。[1] 今据《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中词曲、册图的谶语式暗示 ,以及看到八十回后原稿结局的脂砚斋批语的分析 ,薛宝钗另适贾雨村之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三个角度分析薛宝钗的性格,举出其性格特点象征物,清理性格之间的依存制约关系。由性格出发对薛宝钗的结局作出推测,对普遍认为的薛宝钗为贾宝玉守节一生的观点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3.
在<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对宝钗黛婚姻结局的描写中,高鹗表现了贾府为了保住宝贵和尊荣,在贾宝玉的婚姻问题上,舍弃了聪明美丽但由于尖酸刻薄而不能保证"诗礼传家久"的林黛玉,而选择了温柔敦厚、可以让贵族阶级"芳龄永继"的薛宝钗.宝钗的出身决定了她对资本经营熟悉,适合管家理财;人又老成持重,适于和人打交道;身体又好;尤其是有较强的仕途经济之念;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宝钗是宝二奶奶的最佳人选.造成"黛死钗嫁"结局的,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贾宝玉与林黛玉见面好像久别重逢一般,是曹雪芹对性美、性感、性魅力的特别强调;情人原型的显示是爱情意义、爱情本真状态的敞开。贾宝玉与薛宝钗见面,玉和锁的出现,则是封建专制、伦理的象征,它暗示着他们的“良缘”是一种预先规定、一种别无选择、一种不可抗拒。整部《红楼梦》也是由这两种见面的矛盾即人的爱情与封建专制的冲突所构架和展开的。  相似文献   

5.
曹雪芹《红楼梦》80回后的稿子佚失了。上个世纪不少学者对曹雪芹笔下的贾府结局,以及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等重要人物未来的命运作了多方面的探讨,取得一定成绩,对于把握原著整体的精神风貌,认识曹雪芹的思想和艺术构思、《红楼梦》博大精深的丰富内容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6.
曹雪芹借用朱熹理学体系中心、性、情等理论构建了贾宝玉的身心宅体:人由理与气和合而成,贾宝玉跟脖子挂的通灵宝玉结为一体,其中贾宝玉是气聚而成之形体(肉体),通灵宝玉是不灭之理。性是理,性是心之不动,是心之静;情是性之用,是心之动;性、情、心三者实为一物,则通灵宝玉即为心。心之不动是为性,青埂顽石是也;心之动是为情,神瑛侍者是也。所以,通灵宝玉、青埂顽石、神瑛侍者三位一体,是为心;套上外在的气聚之形,共同组成了《红楼梦》中脖子上挂着通灵宝玉的贾宝玉这个"人"。  相似文献   

7.
一《红楼梦》虽以大量篇幅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或者说,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微妙关系;但其更值得重视的一面却在于:围绕着这一事件所进行的一系列具体描写,在实际上暴露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残酷、腐朽和没落.曹雪芹主要生活在乾隆时期.这是清王朝的极盛时期,但也是清王朝由兴盛而走向衰落的一个转折时期.在繁荣的背面,是社会各种矛盾的渐趋尖锐,是统治阶级的日益腐烂.在《红楼梦》里,就正是通过贾宝玉等人物所由生活和活动的环境的描绘,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盛衰的历史,使人们有可能从中看到封建贵族阶级本身的溃烂及其没  相似文献   

8.
刘索拉 《社区》2009,(26):14-14
林黛玉不死,就是单身职业女性 记得小时候看《红楼梦》,为了林黛玉来回地哭.就因为她没得到贾宝玉。几乎所有浪漫的女读者都由此而蔑视薛宝钗。看到书的结尾,薛宝钗落了个单身母亲,大家都说活该。其实单身母亲的乐趣到了如今才揭晓,闹了半天那也是一种天堂!  相似文献   

9.
试论花袭人     
花袭人对《红楼梦》的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之所以如此,不只是她的“温柔和顺”、“似桂如兰”,更主要的是她和贾宝玉——这位主人公之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纠葛。所以,在许多有关评论研究《红楼梦》的文章、著作中,几乎没有不涉及到这一人物的。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汉语中,"命"有三种词义:一是命名、命令,即语言之命;二是生命;三是命运.每个人对"命"都无法逃避,从古至今,如何对待"命"始终是人一生中的重大问题.庄子对"命"有其卓越于世人的见解,而<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对"命"亦有深入的思考.从贾宝玉弃置语言之命、涵养生命之命、超越命运之命三个方面来分析庄子思想对贾宝玉"命"的观念的影响,从而探讨庄子思想与贾宝玉形象之间的文化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1.
基于智能化小区的社区电子商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有效解决传统的BtoC电子商务模式中存在的几大发展瓶颈 ,引入BtoBtoC的社区电子商务模式。并借助“好家仆”社区电子商务案例分析 ,探讨其平台建设、业务流程及经营策略 ,通过对运营结果深入分析展示出社区电子商务的美好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医疗事故是指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因医务人员诊疗护理过失,直接造成病员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后果等.必须依法确认各种具体的医疗事故,正确区分医疗责任事故与技术事故.凡发生医疗事故的,受害者不仅可以依法向医疗事故单位(医院)索赔,而且可以依法追究医疗事故单位的其他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3.
“敢为人先、崇文务实、通济和谐”的佛山人情神.既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佛山人精神滥觞于佛山历史人文传统.是改革开放丰富和发展着的佛山人素质、价值观念、道德行为、精神气质等因素的综合反映,体现了历史传统与时代特征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认知问题是哲学无法回避的问题,而认知问题的核心问题是“真”的问题。人的认知成果最终由语言来呈现,语言的基本单元是词,每个词都蕴含一个“是”,由是什么(词所指代的对象域)与何以是(该对象域确定为一类的标准)两方面构成。那么这个“是”如何而来?所知学认为一切由“知”而来,一切都是所知。认为“知”对于认知活动必不可少,但并非唯一来源。“信”与“说”有其自身不能等同于“知”的特点,与“知”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认知过程中共同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受教育权的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各种有关受教育权本质的观点,受教育权本质可归纳为公民权说、生存权说或社会权说、学习权说和发展权说四种基本理论,受教育权本质具有多重属性,当前解决受教育权纠纷的基本思路应当明确.  相似文献   

16.
在元伦理学中,休谟的"是"与"应该"问题与事实与价值的二分问题联系起来,并成为其一个重要的教条.本文通过逻辑史考察,将实践的结构解析为"应该"、"做"与"是"相联系的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解决价值论的休谟问题:"是"与"应该"的逻辑关系是一种偶然的、经验的关系而不是必然的、先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历史上的君主纳谏和大臣向君主进谏 ,大体上符合现代语言信息沟通活动的基本特征。即以语言 (或书面奏疏 )作为媒介载体 ,在君臣之间传递信息 ,使得君臣增进相互了解 ,并协调行动 ,最终达到政令上下的畅通和治理国家的目标。唐太宗是我国古代一位以善于纳谏从谏而闻名于世的开明君主 ,他对语言信息沟通运用的艺术表现在 :(一 )建立全方位的语言信息沟通 ,(二 )清除语言信息沟通的障碍 ,(三 )加强语言信息沟通的制度性措施。  相似文献   

18.
明清之际,随着小说的繁荣,中国小说理论也发展至鼎盛阶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关于小说社会功用的论述着力尤多。小说的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娱乐功能被充分推崇和肯定,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Ontology看中学与西学的不可比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试图通过对Ontology这个古希腊以来西方哲学中的核心范畴的历史考证来揭示西学与中学在出发点上所存在的一个基本差异,即“是”与“应该”的差异,及其在中西学术和思想比较中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是”与“应该”的差异,构成了西学与中学几乎一切重大差异的根源;另一方面,这一思维方式在出发点上的差异也标志着中学和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多数情况下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学问,二者之间在很多领域都不具有可比性。我们既不能以中学的标准来衡量西学,也不能以西学的标准来要求中学。无论是中学过去的分类体系,还是西学现在的分类体系都是在它们自身内在的思维理路的支配下逐步形成的,因而也都有着各自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末期,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在他的《无名的裘德》中,通过对裘德知识、爱情追求失败的描写,再次揭露了人类置身于其中,而又无能为力的宗教制度、婚姻制度、阶级缺席等对人性的压制与扭曲。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重点阐述哈代对宗教制度的批判:宗教对人类追求人性自由的践踏;宗教对人生活的麻痹;宗教成为人们利用的工具,以达到个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