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我认识周木斋是一九三八年十月。这时,他正在编《导报》副刊《晨钟》,通过柯灵和唐弢约我为《晨钟》写点杂文和诗。唐弢、周木斋和我都是《文汇报》副刊《世纪风》(柯灵编)的同人,由于这个缘故,我也成为周木斋编的《晨钟》的同人了。从此,我和周木斋的交往逐渐密切,起初谈得较多的是关于重振杂文。上海成为“孤岛”后,也就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一个特殊的战场,文艺界面临着一场极为复杂、尖锐的斗争,在对敌斗争中要不要用鲁迅杂文这个武器,是有争论的。重振  相似文献   

2.
“乡土杂文”的诞生,是我国当代杂文创作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的事件,它是对杂文创作宗旨、杂文的性质以及对杂文文体分类的重新定位。乡土杂文命题,是李升平先生的杰作,是他对杂文事业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学习鲁迅杂文时,首先就遇到一个问题,“杂文”这个概念的含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在鲁迅研究界有过争论,至今认识仍未取得统一。大致有这样几种意见:(一)认为鲁迅杂文是一种文体。瞿秋白把“杂文”和“杂感”看作同一东西,有把杂文当作文体之意。后来有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思想家的鲁迅,杂文是他最得心应手的武器,他对这种文体确实有某种程度的偏爱。他认定杂文是“和人生有关”的一项“严肃的工作”,因为有人需要,也“有人憎恶”。鲁迅的杂文具有巨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它撕去旧社会的假面,展现光怪陆离的人生百态;它总结了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提供了返观历史的一部“信史”;它还着力于对作为民族心理特征的国民性的解剖,更使鲁迅杂文具有极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杂文和散文作家,他的书话创作被认为是现代书话成熟的标志并对后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唐弢看重书话自身的文体特性,提出了四个"一点"的创作模式,在具体写作中表现出丰富的版本学和掌故内容,提出独到而精当的品评,传达出醇厚的情感色彩。其现代题跋式的写作为后人提供了摹仿的范本。  相似文献   

6.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是鲁迅使杂文成为独立于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之外的新型文体。然而对于鲁迅杂文艺术本质的界定,至今仍是一个严峻的命题。杂文究竟算不算“创作”?能不能进入“文艺之林”?实际的情形是,杂文这种文体早已随着鲁迅的名字而理直气壮地“...  相似文献   

7.
“语丝文体”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丝》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1930年3月在上海自行停刊,前后历时5年多。本文通过对《语丝》杂文的世界、精神和文体的分析,表明了《语丝》的成就在于杂文,探讨了《语丝》杂文具有鲜明的现实批判精神,说明了《语丝》的杂文被认为是“语丝文体”的原由。《语丝》聚集了一流的写作队伍,创造了别具特色的“语丝文体”,为现代文坛增添了迷人的亮色。  相似文献   

8.
参与意识和否定意识“壕堑战”意识和自我保护机制、哲学历史意识和象征意蕴,此三者作为鲁迅杂文文体深层的文体特征和表层的文体特征——突兀的语言风格,共同构成鲁迅杂文的整体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9.
杂文创作谈     
一、杂文的属性 什么是杂文?近年来对杂文的含义、特征及其应有的属性的探讨文章屡见不鲜。但众说纷纭,各执一说。既有历史上广义的“编年杂类文体”说,又有引证界定的“社会论文”说、“小品文体”说、“散文分支”说、“议论性散文”说、“文艺性论文”说等等。须知,对任何一种文体的界定,事先得弄清它的基本属性及其个性特征,然后才能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1.杂文的新闻性 大家知道杂文的园地主要是各种报纸兼及部分文学期刊、理论刊物。几乎所有报纸副刊和其它一些版面都开辟有杂文栏目。言论是报纸的眼睛。而杂文又是眼仁:锐敏而光彩夺人。报纸何以如此偏爱杂文?因为杂文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广义的新闻性。  相似文献   

10.
唐弢杂文具有很强的战斗性,既与鲁迅杂文相似,又有所不同。感抒性是其杂文的另一突出特点,即包括语言、形象、书话体等方面特色。  相似文献   

11.
尤袤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文章在当时也很有影响。但其诗文在其身后却散佚太多,以致声名日小,甚至于渐难以匹配"四大诗人"之盛名。其文集流传情况直接关乎他的声名、影响及文学史地位,考察尤袤文集各时期的刻本、抄本和排印本等各种版本形态,对其诗文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鲁迅把深刻看取的社会世相与传统的文学意象有机融合 ,成功地创造出了其杂文的社会意象 ,以之作为其文学特别是杂文社会批评的重要文学因素。鲁迅杂文的这种社会意象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更是鲁迅杂文文学性的重要显现。它成功的艺术表达成就了其在思理、认知、感染、审美等多方面的艺术效果。通过对鲁迅杂文中社会意象表达的艺术效果的考察 ,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体味鲁迅杂文的艺术风采 ,从而更坚定地确认鲁迅杂文的文学属性。  相似文献   

13.
由于元代重北轻南的政策,南方士人在政治领域普遍缺乏话语权力,集体失语实为常态。作为儒林四杰之一的黄溍,也被学界认为一味颂圣颂时而漠视时局,在元末乱象丛生之际,这显然是政治伦理欠缺的表现。实际上这一偏见来自于对传统诗文的倚重而相对忽视了场屋文体。黄溍文集中大量的策问以及《三场文选》中选录的乡试对策,其间涵盖了广阔的政治内容,具体鲜明地揭示了黄溍在政治领域的关注重心与思想倾向,体现出经世济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文道关系的阐说是古文家、道学家和时文家之间的重要分野。作为一名古文家,曾巩对于文道关系有着自己的独到阐说,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浅深徐急说,二是文章兼胜说,三是文须当理说。总体上,曾巩认为道德修养比文章修养更重要,但同时又文道兼顾,认为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曾巩对文道关系的阐说是对欧阳修文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理论构成。  相似文献   

15.
康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的散文创作可分为五个时期来考察:(一)求学和求仕时期。多模拟前人之作,但慷概任气、纵横奔放已初露长于议论的特点;(二)耕读时期。逐渐从奔放粗率向雍容典雅转变,日趋蕴藉深厚;(三)初入仕途时期。此时散文布局谨严,说理透彻,行文纡曲,运笔柔婉,风格趋向稳定和成熟;(四)转宦七州时期。是为其散文创作又一丰收期,艺术上也达到纵笔自如、无意不达的地步;(五)京官生活时期。晚期他不多的创作中也体现出概括精炼、议论纵横、气势磅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明代思想家李贽经历了近乎传奇的一生.李贽的生平铸就了他的人格.李贽<说书>两卷是其八股文的代表作,它们在八股文的发展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在八股文的文献中属于珍贵的文献.李贽的八股文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李贽的八股文合乎儒家传统但不迷信圣人之言;始终坚持对于真理的追求构成了李贽八股文的思想基础;李贽将八股文与文学作品同等看待,主张八股文必须有澎湃的激情;保持纯洁的心灵是李贽的八股文具有勃勃生机的人格保证.  相似文献   

17.
梁实秋的散文具有简洁典雅之美,简洁就是经过选择删芟以后的完美状态,典雅则是吸收中国传统诗文精华文白杂糅的一种艺术韵味,梁实秋散文简洁典雅的理论基石是"割爱"。梁实秋的散文还具有纯正幽默之美,纯正体现在伦理理性的诚挚性,幽默则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气质,体现为悲天悯人的胸怀,一种善良的温情,并具有"反语"的修辞特色。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元代名臣张养浩的生平及诗文创作成就进行了考论,认为张养浩的退隐是其知识分子人格与官场的冲突所致,其生平经历有超越传统知识分子儒道互补范式之处。其散文追随姚燧,取法韩愈,诗歌则兼学白居易之通俗与韩愈之险劲,在元代文坛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9.
余光中的《论朱自清的散文》引发的争议,涉及朱自清是否是大师、批评心态和标准及其散文好用女性意象、语言技巧等或大或小的问题,究其实质,是如何处理道德批评和审美批评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钱澄之文以载道的"情道"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创精神。他将国破家亡、妻亡子散的切肤之痛付诸笔端,创作了大量感人至深、"情道"一以贯之的散文作品,主要体现在怀念故国、经世致用、悼亡妻孥旧友等作品中,而其中又以悼亡妻儿的散文最具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