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广东肇庆鼎湖山庆云寺是一个典型的禅寺。建寺之初,鼎湖高僧为整顿僧团、团结信众,初代祖栖壑道丘制订清规,建坛授戒。二代祖在犙弘赞禅师又专意从事佛教戒律学,在律学的普及与理论研究上颇有开拓,撑持佛门,最有实绩,影响最大。由于初代祖、二代祖师承背景的特殊及信众的来源广泛,庆云寺的禅、净、律兼修成为优秀的传统,影响庆云寺历代高僧的个人修持和僧团管理。其戒律学在岭南地位极高,且在全国及海外均受推崇。  相似文献   

2.
肇庆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有产茶记载,宋时已有贡茶,明清时鼎湖山茶已名声显赫。肇庆鼎湖白云茶是岭南历史名茶之一,《广东新语》和《续茶经》中均提到端州白云茶,即指鼎湖茶。建国以后,鼎湖茶几乎销声匿迹,王镇恒主编《中国名茶志》仅提到鼎湖茶为明代贡品,属小叶种绿茶。近年,肇庆市政府逐渐重视鼎湖山茶的开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重现鼎湖茶的风采。本文从茶史、茶文化视角挖掘展现肇庆市鼎湖山茶文化,并对肇庆茶文化的开发利用提出几点构想。  相似文献   

3.
明清之际岭南佛门以华首系和鼎湖系为最盛。鼎湖系以弘赞禅师律学著称,乃有“岭海之间得以鼎湖戒为重”之誉;而华首系为滨海一大法窟,天然和尚座下高僧云集,其中以遗民文士入禅者多,其宗风“惟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旨”,似乎于佛门戒律不甚讲求。而实际上,从现存高僧文集中可见,此系高僧对于戒律的重视并不亚于鼎湖,虽未出现如弘赞一样的律学专家,然戒律学的撰述不少,殆因历史原因流传不多而已。华首系高僧的传戒活动尤其频繁,影响很大。相比于鼎湖系而言,华首系的戒律之学自有其鲜明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救时”意识,为岭南佛教的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岭南禅宗迎来了自唐以来的第二个发展高潮。海云系和鼎湖系高僧为整顿僧团、团结信众,大力提倡戒律,用以振兴禅门。《天然和尚同住训略》、道丘《僧约十章》、弘赞《同住警策》等清规及释弘赞、今释等的戒律学为岭南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与理论的支持,并最有实绩,影响最大,不但提升了岭南新寺院的品质和知名度,且使岭南居士佛教大兴。  相似文献   

5.
《四六丛话》是清代孙梅的一部辑著,既辑录了元代以前的骈文文话,又表现了辑录者骈文理论批评观念,有骈文著述“集大成”之誉。清人陈广宁云:“从未有钩元摘要,抉作者之心思,汇词章之渊蔽,使二千年来骈四俪六之文若烛照数计,如我夫子(指《四六丛话》作者孙梅)之集大成者也!”今人陈志扬亦云:“《四六丛话》是我国古代骈文理论批评的集大成之作,它的出现在骈文学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鼎湖山庆云寺创立于明万历年间德清中兴曹溪道场之后,是明清之后岭南的一支重要法系。清初成鹫编纂的《鼎湖山志》详细地记载了庆云寺创建和演化过程,从中也可以看出明清之际岭南禅宗发展的鲜明特点和轨迹:明朝遗民逃禅成风,致使佛门内儒风盛行,儒释加速融合;由宗派分张而走向禅净兼修,师承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门派之别淡化;禅净合流亦使禅宗失去了原有的奋迅直截、激扬踔厉的精神,法场衰败,高僧和俗僧各行其道,致使岭南佛门重新走上严明戒律之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营造学社是中国最早采用现代方法研究古建筑的学术团体,其研究方法及出版的建筑著述,为以后的中国建筑史学研究提供了指引与方向。在对《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中所发表文章的内容与撰稿者进行全面的数据统计与量化分析的基础上,从中国营造学社的不同发展阶段、《汇刊》发表文章的分类、主要撰稿者的学术方向三个方面,探寻中国营造学社的研究特点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8.
吴翌凤为清代著名藏书家,藏书以手钞本为主,多为当时未刊珍本,吴氏将这些钞本辑成《艺海汇编》《古香楼汇丛》《秘册汇丛》《学海丛编》等十余部丛书。《经史秘汇》亦为吴氏所辑丛书之一,内容以医学书目为主,此书实即吴氏《秘册汇丛》的子目书籍,被另取书名《经史秘汇》而成他书。该丛书收录多部孤本医书,并首次完整抄录了清代温病学家薛雪的《温疟论》内容,具有重要的医学临证价值。  相似文献   

9.
《黄帝四经》是黄老之学的经典著作,它用理性的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辩证地整合,担负起“道术将为天下合”的历史重任。《黄帝四经》提倡“隆礼重法”,强调“法主礼辅”,并构筑厚重的“天道”理论基础。《黄帝四经》的“天道”是对前此“天道”的扬弃,主要从“自然之天”“宗教神格之天”“哲学之天”“社会伦理之天”“法制之天”五个角度对“天道”进行演绎,层层推进,深刻地阐释其“案法而治”的主旨。《黄帝四经》的“天道”彰显着“理性”的光辉,充满自然法的内蕴,同时为人为法之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于当下转型之际的“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摘要]印度大乘佛教显宗理论之建构,历经中观、唯识,最后达于量论。作为“六圣”的最后一位即法称菩萨,承续陈那之体系,抽绎其精髓,所作“七部量论”,集佛教量论之大成,其中尤以《释量论》为大乘显宗之终结。特于近代以来,因其梵文原本被发现,故在国际学界影响日深,已成显学。本文分析了法称逻辑学之构成及其独创性,介绍了西方的研究成果,尤以从彼得堡学派到维也纳学派关于法称研究之深度转换为精要。  相似文献   

11.
二程初步阐发了心性本体观念,勾勒出修养工夫的基本进程,描绘出内圣外王的轮廓。二程的理学思想是心性实学的萌芽。  相似文献   

12.
气质是主要由人生理特性决定的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人们从事各种职业和活动的基础。古今中外有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人的气质进行了研究和描述,试图找出气质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本文回顾了各种气质学说,并对其进行了归类,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五种典型的气质类型和描述气质的七个主要维度,并主张应该着重从多维度上去客观描述人的气质。  相似文献   

13.
1769年拉卜楞寺正式开始学习金刚法舞,1772年有了正月金刚法舞的表演。拉卜楞寺的“法舞学院”是一个较为松散而特殊的组织,没有列入该寺正式的学院中。正月金刚法舞表演是一场完整的密宗具誓法王伏魔仪轨的实施,以此祈求佛法常住、社会安宁和人间太平,表达了人类追求生命安乐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4.
鼎湖山旅游近年出现停滞不前的局面,需找出其发展滞缓的原因。以实地调查、个别走访、资料分析等方法系统调查了鼎湖山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发现鼎湖山的权属性质模糊、区位条件不佳、多头管理制度、其他名山的竞争等是制约其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鼎湖山旅游今后的发展应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产品结构,平衡相关主体权益,以实现鼎湖山自然保护与旅游发展和谐互动的良性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5.
针对学术界对周敦颐评价的几个问题,审视周敦颐之前的儒家心性论是否有本体论的根基,对其哲学思想的主旨并与儒家的理论特点进行对比,进而分析周敦颐心性本体论思想的意义和作用。由此认为,周敦颐哲学虽继承了先秦儒家“性与天道”的思想,改变了被汉儒扭曲为政治至上的天人感应论,恢复了原始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在道德联系。但他对儒学的贡献是技术性的,而非根本性的;是学术性的扬弃,不是政治性的转折。  相似文献   

16.
没落贵族家世与大上海洋场社会的生活背景造就了张爱玲的贵族气质和平民气质。文章一方面从作者的身世、没落贵族形象来分析两种气质的融合,另一方面从作者关照生活的态度与作品呈现的精致情趣、语言特色等揭示出贵族气质与平民生活的审美距离。两种气质在张爱玲身上既不能完全分离,又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7.
儿童气质与父母教养因素相互作用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家庭双向互动理论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积极探讨儿童气质与父母教养因素的相互作用.本文对父母教养因素对儿童气质的影响,父母教养因素与儿童气质间相互作用的新研究进行了评述,这对目前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三言”小说体现出不同于宋元时期话本的新的表现意趣:从重在娱心到娱心与告诫兼备;从重在编织情节发展为于离奇曲折的情节中展现自然的世俗人性。引发这些转变的因素有:明代的社会思潮,作者的改变,接受阶层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马克斯·舍勒对怨恨进行了现象学和社会学的深刻分析,认为怨恨是现代人的精神气质,资本主义精神实质是怨恨式伦理.怨恨式伦理与现代化同构,是道德判断和价值蒙骗的根源,事关道德价值评价的构成能力,这就使怨恨理论获得了更多的伦理意蕴.考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对怨恨理论的伦理把握.  相似文献   

20.
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属于个性结构中的风格系统,它使人的心理和行为带有特定的风格,了解气质的本质及特征,对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个性完善、社会适应、心理保健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