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李欣  张明立  罗暖 《管理科学》2016,29(6):120-13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关系营销成为企业竞争制胜的法宝,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逐渐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这种关注源于关系营销理论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广泛运用以及企业界对关系利益存在的认可。企业只有成功地向目标顾客传递卓越的关系利益,才能使消费者愿意维持与品牌的长期关系。        将关系利益理论引入品牌关系的研究,以大众消费品牌为研究背景,在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深入探讨关系利益的影响因素和产出结果。基于消费者-品牌关系的关系利益必然会受到消费者和品牌个性特征的影响,从品牌形象和消费者心理特质出发,分析影响消费者对关系利益感知的关键因素,并将品牌依恋作为研究模型的结果变量。        在回顾和梳理品牌关系、关系利益研究的基础上,融合社会学、消费者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识别出消费者与品牌关系中存在信任利益、情感利益、身份象征利益和自我表达利益4个维度。通过定量分析发现,品牌形象(品牌声誉和品牌个性)对基于消费者品牌关系的关系利益有积极的显著影响,与品牌声誉相比,品牌个性对关系利益各维度的影响更为明显;关系利益对品牌依恋也表现出积极的显著影响,尤其是感知到的自我表达利益影响最为显著;消费者心理特质(社会归属感)在品牌声誉对关系利益的影响中起显著的调节作用,但对品牌个性与关系利益的调节作用却不显著。        研究结果为企业的品牌管理和关系营销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丰富和发展了关系营销和品牌关系理论。消费者能够从长期的品牌关系中获得核心产品或服务以外的关系利益,这些利益会使消费者继续维持与品牌的紧密关系,它为消费者转换品牌树立了一道无形的障碍,因此企业在品牌管理过程中应注重关系利益的重要性,并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心理特质,针对目标顾客的不同需要设计品牌形象以及品牌产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2.
刘蕾  于春玲  赵平 《管理科学》2018,31(1):90-100
 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快速兴起和普及,企业逐渐将其作为与消费者互动和增强消费者-品牌关系的首要渠道。然而,学术界和企业界对于企业在社会化媒体上发布的内容如何影响消费者互动行为以及消费者-品牌关系缺乏足够的了解。        图文信息作为企业使用最多、最为便捷高效的内容形式,其组合形式和有效性并未得到检验。基于已有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互动内容的研究成果,图片和文本信息均分为功能型和社会型。 根据图文一致性理论、消费者互动理论和消费者-品牌关系理论,对图文信息组合形式对消费者互动行为和消费者-品牌关系的影响提出假设。采用组间实验设计,通过发布二维码招募真实的消费者在自己的手机上参与实验,采用ANOVA分析进行假设验证。        研究结果表明,当文本类型为功能型时,与配以社会型图片或不配图片相比,配以与之一致的功能型图片最能激发消费者互动行为;但功能型文本配以与之一致或不一致的功能型图片两者之间差异并不显著。当文本类型为社会型时,配以功能型图片则能够产生更多的消费者互动行为。对于消费者-品牌关系的影响略有不同,当文本类型为功能型时,配以与之一致的功能型图片对消费者-品牌关系的提升作用最强,但与配以社会型图片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当文本类型为社会型时,配以功能型图片与配以一致或不一致的社会型图片对消费者-品牌关系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该研究结果说明消费者在社会化媒体情景下对信息的处理策略和态度与在印刷媒体情景下有很大的差异性。        探讨图文信息对消费者互动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增进人们对于社会化媒体情景下广告内容对消费者互动行为影响的理解。同时,它对企业如何开展社会化媒体营销沟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已有破坏性创新的研究大多在“破坏性创新已经出现”这个假设下,探讨企业如何应对破坏性创新的挑战,较少涉及破坏性创新的前因和过程。通过中国情景下本土需求实现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案例,剖析本土需求引发破坏性创新的形成机理,将有助于丰富破坏性创新形成前因的研究。        选取3家本土电动汽车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3阶段编码程序对案例进行剖析,解析后发国家情景下本土需求的构成要素,探究本土需求引致破坏性创新的概念框架,分别从本土需求的形成过程和异质性内涵以及本土需求与企业破坏性创新关系3个方面解读概念模型,最终给出本土需求引发破坏性创新的机理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①本土需求是由经济约束、政府规制、技术条件和社会文化条件4个主范畴构成,4个主范畴之间的交互作用创造了异质性需求条件,最终引发本土需求外在表现的独特性。②本土需求的4个主范畴对破坏性技术重构的作用点存在差异。经济约束、政府规制、技术条件和社会文化条件形成的约束条件产生技术结构性破坏,经济约束和政府规制形成的约束条件往往产生技术功能性破坏。③本土需求引发破坏性创新的过程分为破坏性技术重构型路径、价值网络重构型路径、技术衍生价值网络重构型路径、价值网络衍生技术重构型路径。        在理论上,研究结果为探讨不同范畴的本土需求与破坏性创新关系模式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拓展了后发国家破坏性创新得以实现的基础和条件,描绘了后发企业基于本土需求构建破坏性创新的实现路径。在实践上,研究结果为后发国家的企业提供对策建议,使其能够有针对性的认知本土需求对破坏性创新的价值,并为后发国家政策有针对性地构造产业竞争规则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对代工企业的研究,理论界大多支持代工生产-代工设计-自主品牌的升级路径,但该观点与代工企业的实践并不相符。许多已经建立自主品牌的代工企业,仍然以代工组装和代工设计业务为主,并积极开拓不同形态的代工业务。        针对上述矛盾,采用纵向多案例比较的研究方法,以北京好利阀业、上海岱美、富士康3家企业为例,基于非研发创新和需求拉动创新等理论视角,对代工企业转型升级的多元路径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通过对3家案例企业的升级阶段、升级模式、客户需求和核心能力的证据资料对比分析,重新构建U形曲线的代工企业转型升级新路径。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代工企业,尤其是资金、技术和人才不足的代工企业而言,代工生产-代工设计-自主品牌的升级路径并非连续且必要的升级路径。切实有效的升级模式是在客户需求的拉动下,代工生产企业通过持续不断地创新产品和服务问题解决方案、创新产品研发设计和服务流程、通过自主设计以及发展多元业务等,最终实现转型升级。        上述结论从产品和服务两个维度,将代工企业的升级细化为4个阶段和7个环节,突破了已有聚焦在代工生产-代工设计-自主品牌直线升级的惯性逻辑,进一步细化和丰富了全球价值链以及微笑曲线的环节。        研究结果明确了品牌客户持续提升的需求是拉动代工企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代工企业应该重视客户需求,并鼓励品牌客户多提要求、提高要求。非研发创新是资源短缺的代工企业突破路径依赖、实现转型升级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5.
段珅  王大海  姚唐  邱琪 《管理科学》2018,31(6):128-144
  形式多样的促销手段成为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赢得胜利的重要方式。已有研究涉及的促销方式直接受益实体都是消费者自身,随着消费者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直接受益实体为慈善机构的捐赠促销活动不断出现,然而很少有学者对不同受益实体的促销方式的效果进行比较。         基于信息框架理论和调节定向理论,以打折促销和捐赠促销为研究对象,运用分类变量中介检验和3阶交互效应方法,通过Spss软件中的Process插件进行Bootstrap中介效应分析,解释调节定向在不同自我建构消费者对两种促销方式偏好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机制,并引入感知风险和感知稀缺两个变量,探究其在自我建构对消费者促销方式偏好影响中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调节定向在自我建构与促销方式选择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即拥有独立自我建构的消费者认为促进定向信息说服力更强,从而偏好打折促销方式;拥有依存自我建构的消费者认为防御定向信息说服力更强,从而偏好捐赠促销方式。当感知风险较高时,防御定向信息强化依存自我建构的消费者对捐赠促销方式的偏好;当感知风险较低时,促进定向信息强化独立自我建构的消费者对打折促销方式的偏好。当感知稀缺较高时,防御定向信息强化独立自我建构的消费者对打折促销方式的偏好;当感知稀缺较低时,促进定向信息强化依存自我建构的消费者对捐赠促销方式的偏好。         在理论上拓展了信息框架效应的相关研究,揭示了自我建构与调节定向作用关系的适用边界。通过检验不同自我建构消费者对调节定向相匹配的促销信息评价机制,证明促销活动中的匹配机制可使促销效果更佳。在实践上,为企业在不同消费情景下面对不同特点消费者制定相应的促销活动提供了策略指导,从而提升企业的销售利润。  相似文献   

6.
闫强  麻璐瑶  吴双 《管理科学》2019,32(3):80-91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购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购物方式,电子口碑已经成为现代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前的重要参考内容。但大多数关于电子口碑的研究集中在电子商务平台,很少关注到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电子口碑。微商的崛起促进了社交媒体中网络购物的发展,社交媒体中的口碑信息也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时的重要参考,但很少有研究探讨来自不同平台的电子口碑对消费者感知影响的差异。因此,电子商务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的电子口碑对比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在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有用性理论,从边缘路径和中心路径两个方向入手,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28名受访者进行半结构化的深度访谈,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提取和凝炼,对电子商务平台与社交媒体平台的差异及其是否对消费者对于电子口碑的感知有用性产生影响进行探索性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电子商务平台与社交媒体平台在评论数量、评论来源可信度、平台功能、评论质量、平台评论公开性等10个方面存在差异,电子商务平台的评论数量、评论质量、评论公开性等方面均强于社交媒体平台,而社交媒体平台评论来源可信度高于电子商务平台,且评论语言风格更加优美、细致。评论类型不影响消费者对电子口碑的感知有用性;评论数量、评论来源可信度、平台功能3个差异从边缘路径方向影响消费者对电子口碑的感知有用性;评论风格、评论质量、信息效价完整性、评论发布动机归因4个差异从中心路径方向对消费者对于电子口碑的感知有用性产生影响。         研究结果丰富了电子商务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电子口碑和感知有用性领域的研究,也为电子商务平台与社交媒体平台电子口碑的比较研究提供了新的论证依据。此外,还为社会化电子商务实践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对实践和理论都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营销领域中,关于环境气味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气味的怡人属性对消费者的影响,而关于气味的性别属性的研究却较少涉及。        基于感官营销的视角,采用环境心理学理论,运用实验研究方法,借助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消费者-气味性别一致性对消费者产品评价和购买意向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可能存在的边界条件。采用3个实验,均以中国某高校学生作为样本。        实验1采用2×2组间实验设计,即产品类别(象征性产品和功能性产品)×环境气味性别(男性和女性),以移动硬盘作为功能性产品、背包作为象征性产品,探讨对于不同的产品类别,消费者-气味性别一致性对产品评价和购买意向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对于象征性产品,消费者-气味性别一致性会提高消费者的产品评价和购买意向,而对于功能性产品并不存在这种效应。        实验2也采用2×2组间实验设计,即代言人性别(男性和女性)×环境气味性别(男性和女性),利用不同性别的代言人赋予产品不同的性别倾向,并采用休闲鞋作为被评价的产品,探讨消费者-产品性别一致性对主效应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消费者-产品性别一致时,将得到实验1的结果,即消费者-气味性别一致性正向影响产品评价和购买意向,而当消费者-产品性别不一致时,这一效应会发生逆转。        为了更好地阐释和佐证实验2的效应,实验3引入恋爱动机这一调节变量,采用2×2×2组间实验设计,即代言人性别(男性和女性)×环境气味性别(男性和女性)×恋爱动机(高和低)。研究结果表明,当被试处于恋爱动机下时,实验2的效应将变得更加显著,即消费者-产品性别一致性的调节作用将更为显著。然而,与低恋爱动机相比,当恋爱动机高时,消费者-产品性别一致性对消费者-气味性别一致性的主效应的调节作用更加显著。        研究结果为先前学者的气味性别一致性的研究结论找到了边界条件,是对已有营销理论普适性和权变性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同时提醒企业或商家在选择和使用气味营销时应注意气味与消费者、产品以及其他环境线索之间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8.
汪旭晖  陈鑫 《管理科学》2018,31(1):101-115
 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爆炸”使消费者更频繁地借助用户生成内容获取产品信息和产品使用体验。用户生成内容的感知效应和劝说效应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感知效应增加了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感知,劝说效应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Web 2.0时代,网络口碑的主要形式为图片评论和文字评论,目前图文结合的用户生成内容作为网络口碑的新形式受到广泛关注。        从图文一致性和图文位置关系两个视角剖析图文结合的用户生成内容对消费者感知有用性的影响,为增加研究结果的内部效度,采用情景模拟实验法,通过4个实验,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均以中国某高校的本科学生作为样本。        根据双重通道编码理论,研究1验证图文结合的用户生成内容是更有效的网络口碑传播形式。研究2从图片类型出发,检验消费者感知有用性的差异,并验证产品类别对图文结合的用户生成内容与消费者感知有用性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对于享乐型产品,社会型图片比功能型文本对消费者更有用;对于实用型产品,功能型图片比功能型文本和社会型文本对消费者来说更有用。研究3以图文的空间距离作为自变量、以消费者感知有用性作为因变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图文远离呈现的用户生成内容相比,当消费者浏览的是图文临近呈现的用户生成内容时,其感知有用性更高。研究4在研究3的基础上对图文位置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消费者更关注文本信息,左图右文的图文位置关系更有助于消费者理解产品信息;如果消费者更关注图片信息,上图下文的图文位置关系更有用;如果消费者对文本和图片信息都比较关注,右图左文或下图上文的图文位置关系更有用。        研究结果不仅对深化和完善图文结合的用户生成内容相关理论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指导营销者和电子商务网站进行营销创新、增强营销效果和帮助消费者了解产品信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中国部分地区雾霾天气频发,已经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与雾霾相关的议题已经引起政府、业界和学界的共同关注,但雾霾如何影响消费者行为,特别是消费者的互联网搜索和使用行为,目前还缺少充分的证据和研究。         已有研究发现,空气质量变差会降低消费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并导致消极情绪,被称之为成本效应。同时,面对消极情绪时人们会自发地通过购物和娱乐(听音乐、看电影)等补偿行为缓解其影响,表现为增加对购物类和视频类网站的搜索和使用,被称之为补偿效应。         基于对由空气质量引起的消费者感知的成本效应与补偿效应间的博弈,以北京市为例,采用国家环保部提供的空气质量指数和18个主要网站的百度搜索指数,使用Stata/MP 13.0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空气质量对消费者的互联网搜索和使用行为以及终端的使用偏好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空气质量变差,消费者对视频类网站的总搜索热度保持不变,但对购物类网站的总搜索热度会经历一个先增加后下降的倒U形过程。然而,消费者在移动端对两类网站的搜索均呈现倒U形过程,而且消费者对购物类网站的搜索在空气质量较差时的下降趋势要强于视频类网站。同时,空气质量对消费者的终端使用偏好有显著影响,具体来说,消费者搜索和浏览购物类和视频类网站时,空气质量变差会使更多的人从使用PC端转向使用移动端,这种终端间的迁移程度随着空气质量的进一步变差而变缓,进而下降;视频类网站中PC端向移动端迁移的程度显著地低于购物类网站。         研究结果拓展了已有的空气质量对消费者情绪和行为影响的理论,为空气质量对消费者网站搜索和使用行为的影响提供定量的证据。研究结论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调整其营销策略,也为政府和相关领域的决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移动通信和物联网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促使移动医疗成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创新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三甲医院大力推广移动医疗的背景下,如何确保系统的有效使用、提高患者就诊的感知价值进而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创新成为行业和学界专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从患者的层面分析移动医疗中医患互动对患者感知价值的影响。①从价值共创理论视角探讨移动医疗中医患之间的知识共享为医疗服务带来的价值创新,比较移动医疗与传统医疗服务中医患互动的变化;②提出医患互动对患者感知价值的积极影响以及知识共享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的研究模型;③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人员在三甲医院的内科、外科和儿科挑选使用移动医疗技术的患者进行访谈,收集线上和线下不同科室420份患者的有效数据,运用Spss和Amos验证患者感知价值的结构维度以及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医患互动对患者感知价值有积极作用,知识共享在医患互动与患者感知价值之间起中介作用,并将模型解释度提高到0.683。传统医疗注重医生与患者的临床知识转移,移动医疗不仅实现了临床知识的充分转移,还实现了患者知识的采集,形成了医生知识和患者知识的聚集效应,以及所有知识在网络中的共享机制,这些知识的共享为患者就医带来效率价值、功能价值、情感价值和社会价值。        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移动医疗中患者感知价值形成机制的范式研究,以及医患互动和医患知识共享行为等领域的研究,为医院如何设计移动医疗应用、满足患者就医需求提供理论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1.
Global brand consumers have become more prone to engage in variety-seeking and loyalty-switching behavior, so global brand managers are in urgent need to develop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reinforce brand loyalty and lower the propensity of consumer defection. As a growing body of research indicates, consumer attachment and brand loyalty are closely correlated. The current study, linking the concepts of fluid meaning compensation and consumer attachment, unravels a novel loyalty-reinforcing avenue. Three experiments, manipulating scenarios of meaning threats commonly seen in everyday life (sense of absurdity, anxious uncertainty and social exclusion) on global brand consumers, verify that meaning threats heighten attachment of consumers toward their most attached brands. More importantly, this finding applies to global brand consumers across product or service brand categories with luxury or non-luxury brand positions. Hence, maximizing the fluid meaning compensation function of attached brands is conducive to reinforcement of global brand loyalty. Academic and strategic implications are gleaned from the research result for global bran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2.
In recent years, the luxury market has come to face important structural changes, such as the entry of new segments into the market and the use of the Internet as a sales channel. In this context, luxury brands must understand their young consumers' perception of social value while adapting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is study aims to validate an up-to-date model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perceived value of luxury brands on consumer behavior. To validate the model, we analyze attributes of luxury brands and the value assigned to those attributes. We collect the data from a survey (n = 225) and analyze the results with partial least squares-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our up-to-date model of perceived social value of luxury brands, the social component, as the only antecedent, has a major influence on consumer behavior; the results, however, fail to support our expectations of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and functional brand perceptions. Furthermore, we find a relationship between overall luxury brand perception and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outcomes for young consumers such that companies might consequently tailor their business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3.
品牌和单品忠诚对在线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不同消费者对于不同品牌特性有不同的偏好和忠诚度,如果不考虑不同类型的偏好,不在消费者品牌选择模型中引入消费者的品牌忠诚或单品忠诚行为,将不能很好地刻画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异质性和动态性,难以提高模型的解释力度。文章通过构建动态多项Logit离散选择模型,研究和鉴别在线渠道每一个消费者品牌忠诚因子和单品忠诚因子。研究发现,在线环境下消费者在可乐产品的选择上,不同的忠诚特性对在线消费者品牌选择的影响强度是不同的,其中单品忠诚对在线消费者品牌选择的影响最为显著,这不仅刻画了消费者购买概率的异质性,而且提高了模型的解释力度;不同的属性虽然会对在线消费者的品牌选择行为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会受到其他属性或忠诚变量的影响而产生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4.
刘英为  汪涛  聂春艳  张伟 《管理世界》2020,(1):88-104,228
本文基于中国品牌海外社交媒体广告的多案例研究,深入探讨了基于国家文化原型的品牌国际化传播策略,并检验了不同应用策略在不同情景下消费者反应的差异。研究表明:(1)国家文化原型资源可以根据文化层次和文化类属分为4种不同的组合方式,相应地,品牌文化原型应用策略也可分为工具性审美、差异化表现、目标消费者认同、全球共识意义获取四种类型;(2)东道国类型(文化距离近vs.远)、企业国际化发展阶段(初期vs.快速发展期)以及企业的传播诉求(产品vs.品牌)会对不同应用策略的传播效果产生影响。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品牌国际化的研究成果,还可为新兴市场企业如何应用国家文化原型助力品牌的国际化传播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独立再制造商IR的市场进入给品牌商带来了显著的竞争压力。品牌忠诚源于消费者对某个产品品牌的信任和特殊情感,在产品选择中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和排他性,进一步增加了品牌商市场策略的复杂性。针对这一现象,本文采用博弈论结合数值仿真研究了消费者具有品牌忠诚特性下的品牌商再制造市场策略问题。建立并求解了IR不进入且品牌商不再制造(n)、IR不进入且品牌商再制造(nR)、IR进入且品牌商不再制造(nr)、IR进入且品牌商再制造(nrR)四种市场模式,对模型结果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并探讨了各成员的模式偏好。研究表明:新产品价格、品牌再制品价格、一般再制品价格均与品牌忠诚度正相关;品牌忠诚度的提高一定增大品牌商的利润,但不一定会降低IR利润;当新产品制造成本较高时,品牌商的模式偏好始终为nR$\succ$nrR$\succ$n$\succ$nr,较低时模式偏好受到消费者品牌忠诚度的大小的影响;nr和nrR模式下,品牌忠诚度仅可能提高品牌消费者剩余,但会降低普通消费者剩余、总消费者剩余和社会总福利。  相似文献   

16.
品牌敏感是消费者品牌行为研究方面的一个新课题,它反映了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对品牌的重视程度.同一产品类别不同品牌之间的质量差异和消费者的产品涉入程度被认为是品牌敏感的两类主要解释变量.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品牌质量差异和消费者产品涉入程度总体上对品牌敏感起正向影响作用,但该作用因产品类别而异,因产品质量和产品涉入程度的维度而异.  相似文献   

17.
在营销实践中存在大量的仿洋和仿古品牌名称,因为品牌名称作为信息确实会影响消费者的认知和态度。基于信息加工的角度,本文探讨了消费者如何加工品牌名称等多重信息。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品牌名称与产品功能诉求在互补型匹配时传播效果更好,而且其效果具有一般性。这一结果有助于在更抽象的信息加工层面理解仿洋和仿古品牌名称的应用效果,因而更好地调控消费者的反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为样本,调查他们的国货意识和针对7种产品的品牌特性、品牌态度、购买情况,通过统计分析,检验了国货意识和品牌特性对于消费者本土品牌偏好的影响,以及国货意识和消费者本土品牌偏好对于购买本土品牌的影响。我们有如下结论:在其他情况相同时,本土品牌的相对知名度、相对质量和相对性价比越高,消费者越偏爱本土品牌;消费者越偏爱本土品牌,消费者就越倾向于购买本土品牌;但国货意识的强弱对于消费者购买本土品牌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则均不明显。本文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其理论贡献、实际应用、存在的局限性和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创建世界级品牌的8R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消费者的收入不断增加和中产阶级的兴起,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也不断加强,中国企业要能够在新的竞争环境中塑造自身的竞争力,就不得不创建自己的世界级品牌。本文在考察了众多成功品牌之后,创造性地提出品牌建设的八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周钟  熊焰  仲勇 《中国管理科学》2018,26(11):176-185
特色品牌的海外市场拓展依赖优质的顾客体验和高效的口碑传播,有限的海外市场资源条件下,如何选择品牌介入的渠道和目标顾客尤为关键。基于消费者购买行为和口碑传播理论,本文通过构建具有小世界特征的海外特定区域消费者网络,探讨了考虑渠道顾客体验的特色品牌购买意愿,分析了消费者个体间品牌口碑传播的影响因素与过程机制。使用Matlab建模与仿真方法,多情景设计的模拟实验结果显示,消费群体间口碑影响的差异程度越明显,特色品牌的口碑传播速度显著变缓、潜在消费者数量大幅减少,不同类别销售渠道在推动品牌口碑传播和吸引目标消费群体两个方面的作用呈分化趋势,此时应围绕具有影响力、联结紧密的消费者群体开展针对性营销。在消费者群体间差异显著的海外市场,设立实体直营渠道能迅速提升购买意愿,但在消费者规模较大且居住分散区域,尤其是规模少数群体占主导影响力时,适时借助网络渠道在消费者覆盖方面的优势,有助于发展更多具有较高购买意愿的潜在消费者。该研究对指导特色品牌的海外市场拓展,特别是面对海外多元消费群体的复杂社会背景,在初始消费群体选择和销售渠道设计方面具有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