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湘西地域文化对于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影响,不仅源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风民俗,还来自于民国湘西政治、文化等方面共同构成的历史人文环境。他的军人题材作品的创作与民国湘西的筸军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民国筸军文化的三个主要特点即尚武传统、游侠传统以及游民色彩在沈从文对边地军人的想象中都有所反映。民国筸军文化使沈从文获得了第一个社会身份--军人,继而获得了审美观照人生的独特视角,最后促他形成了对社会人生独有的个人化思考。  相似文献   

2.
周文依据自身的军旅体验和生活记忆,创作了许多以川康边地为背景的小说,借此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怒和对底层士兵、百姓的人道主义关怀,批判了军阈统治的罪恶和边民的国民劣根性,展示了一个左翼作家的良知、理性和内敛的革命意识.由此,周文和他的川康边地忆叙具有了现代性的风度.  相似文献   

3.
英雄主义的壮丽飞翔与悄然坠落 ,可以为当代中国战争小说的创作勾勒出一幅大致的文学地形图。从《保卫延安》到《红日》 ,从《西线轶事》到《高山下的花环》 ,从《红高粱》再到《英雄无语》 ,作家们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彰显着自己的价值追求与审美取舍 ,完成了对英雄意识的认知与表现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传达出了不同的声音 ,清楚地映现了文化语境对作家创作的制约和影响。可以说 ,当下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对历史战争的重新阐释与言说 ,无疑是对战争文学叙事传统的拓展与超越  相似文献   

4.
徐亚东 《南都学坛》2011,31(2):53-58
20世纪下半叶的革命历史战争小说创作,伴随时代的变化而逐步走向深化。对革命历史战争的认识上,表现出由革命历史观强调表现历史本质向历史原色转化的特征。在英雄性的开掘上表现出超越革命英雄话语的规约,从文化的视角烛照英雄性和人性因子,同时开掘英雄的世俗性内涵的创作特色。由此使当代革命历史战争小说创作在历史观和英雄性上表现出继承中又有突破与超越的探索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一直致力于云南西部边疆历史地理考察研究和边地抗战诗歌创作的彭桂萼,把抗战当作促进边地融入大时代发展浪潮以及体现国家认同的重要契机。他呈现自己栖身其中的边地主动汇入"抗战总流"的动态进程,自觉担起"号兵"的职责,启蒙边地民族晓以国家情况,激起爱国信念,又以表现"牧歌"到"战歌"转变的必然来表明边地对国家的认同,从而让人们知道边地和现代民族国家之间早已"织定了经纬交错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基于西部与东部、乡村与城市文化时空的差异,雪漠“大漠小说”中的边地与边地之外的空间对垒形成了时间上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间离与建构的是虚实相生的文学意境。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交叠叙事中,其小说文本中的疾病隐喻、等待主题、父权制度等文化主题的书写,表征的是女性的生存悲剧意识与边地世界的文化忧郁意识。  相似文献   

7.
边地小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独特的文学样式,自身蕴含着特有的文化价值。但是,长期以来边地小说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一直处在一种遮蔽状态。因此,论文秉持生态文学观,运用对话理论,从边地文化与中原汉儒文化的互动来剖析边地小说存在的文化和文学意义,由此体现出多元民族文化形态互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小说中存有一种政治伦理与生命伦理相交错的叙事模式。这种模式显示了反抗传统政治伦理等级秩序的象征性意义。改革英雄超越复杂的政治伦理并同时超越生命伦理。"弑父"和生命伦理毁损是改革英雄生命中常见的样态。改革小说中这种叙事模式实际上是新一轮政治觉醒与人的觉醒的显著表征。  相似文献   

9.
“改革题材小说”中的文化认同经历了“乔光朴”式的强烈民族文化认同,中经“印家厚”式的家庭伦理认同,“康伟业”、“林珠”式的跨国文化认同,“吕建国”式的社群伦理认同,最终发展到“朱卫国”式的社群伦理认同的危机及宗教式认同.“改革题材小说”中文化认同的蜕变使作品的审美品格经历了从悲壮、情调叙事、悲凉到悲剧的演变.然而这样一种历时的、被动地依据时代和社会变革书写文化认同的方式体现了“改革题材小说”的缺失.《古船》以史诗般的审美风格体现了文化认同的构建必须纳入到对自我与现实的双重超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并不失文学审美特质的综合性思考框架之中.  相似文献   

10.
明代在河湟洮岷边地设置“西番诸卫”,形成军卫统辖体制。各卫土汉混编、军政兼辖,与地方社会结成密切关系。而伴随卫所建置形成的移民、屯垦及王朝正统文化的推进,促进了河湟洮岷边地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历史发展与文化交流的交叉——关于朝鲜“军谈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李朝后半期,主要是在十七、十八世纪,连续出现了一批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朝鲜学术界一般把它称之为“军谈小说”,也有称之为“英雄小说”或“武勋谈”的。这类小说以战争为其所主要描写的内容,但这些战争并非都在历史上实际发生过的。早期的作品,基本上有史实为据,如:《壬辰录》(《抗倭演义》)、《朴氏夫人传》、《林庆业传》;中期及后期的作品,没有史实根据,全凭想象、虚构的战争作为其背景。前者一般被称之为“历史军谈”,后者则为“创作军谈。”(见金东旭等编的《韩国小说史》,现代文学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第282页。) 这两类“军谈”,在主题思想、情节模式、人物形象等方面,均有所差异。尽管“创作军谈”产生过程中受了“历史军谈”的影响,它的基本色调却与之颇不相同。从作品数量和创  相似文献   

12.
家族小说是著名蒙古族作家邓一光的主要文学创作成就所在.就叙事话语而言,邓一光家族小说将战争年代的英雄主义与蒙古草原文化想象,以及女性命运的生存观照融为一体,建构了父系家族的英雄神话与母系家族的女神神话,并表现出浓厚的悲剧意识、民族意识与生存意识,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主流文化小说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3.
边地作为一种文化和生态空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描写边地的作品也多是放在乡土文学的范畴中来笼统的阐释,没有很好地突显边地的魅力。在文化生态的视野下,在现代性的反思中,以具体的边地作家的创作来分析边地小说,可以发见其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把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艾芜早期创作的边地小说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两位作家在审美理想、创作目的方面的异同:他们的审美理想基本相近,都是努力发掘与赞颂人性的真善美;就创作目的而言,艾芜是紧跟时代的,他的边地小说比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而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却另辟蹊径,他把人物置于用“爱”幻化出的湘西来展现、讴歌人性的美,并在乡野文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从现实空间、想象空间、梦幻空间的联系和区别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异域小说和中国现代异域小说的区别,以及中国现代异域小说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国古代异域小说是借助对异域的想象创造一个梦幻空间,并以此实现对现实空间的超越。中国现代异域小说中的“异域”,已经不是小说家杜撰出来的一个梦幻世界,而是作者生活过的现实空间。中国现代异域小说要取得真正的成功,必须以艺术的想象空间实现对本民族现实空间和异域现实空间的双重超越,并且不能是人为地抹煞不同现实空间的实际差别和距离为前提的虚假超越。  相似文献   

16.
小说《高兴》以进城打工者的身份焦虑与超越问题为线索具体呈现了生活在时代、社会边缘的一个特殊阶层的不为主流媒体言说的真实的生存故事,表现了这个阶层的人们的生存境况、感受和愿望,并通过主人公的认同超越的尝试和努力,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们的生存智慧、人生境界的积极赞美和对他们悲戚处境的无奈反讽与警示。小说以艺术描写的方式无言地提出了一种“三农”主义文学存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为了达成小说的艺术目的,作者对小说叙述的角度、线索和结构的安排颇具匠心,同时还通过两篇“后记”的设置,使全书形成3个文本和多种话语方式的独特互动,传达出更深广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马秋芬早期小说多以边地生活为题材。她热爱这个世界的纯真、质朴,也惋惜这个世界的愚昧、落后。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和浓厚的文化色彩是她的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交融扩展了小说的思想内涵,"两种语言"的运用更使得她的小说别具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美国后“9·11”小说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尤其表现为对“国家认同”这一公共领域中核心议题的批判性介入。作家们就国民身份强化、国族记忆建构以及国家身份选择等议题进行探讨,他们不仅捕捉超越种族、阶级、文化差异的共同体情感,表征不同族裔对于美国国民身份的认可,还倡导基于国族身份探寻理想自我。后“9·11”小说关于国家认同的多重阐释,对于多民族国家内部个人身份建构、族裔群体团结、国家意志强化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30年以来,谢友鄞的小说营造了关东边地的鲜活景象和奇特风情,在新著长篇《一车东北人》中,展现了关东边地历史和文化多元碰撞,展示了关东的环境、关东的汉子和女人,关东的别具特色的动物和关东的独特风情。谢友鄞对关东边地的独特感受来源于他出身于南方人家庭和知识分子家庭,与关东草莽风情产生较强烈的心理冲撞和陌生感。  相似文献   

20.
17年时期的英雄史诗型战争小说以《保卫延安》为代表 ,形成了对战争要素的单一阐释与历史行程的原向呈示、崇高军人品格的理性颂扬、单一对立的情感维度、宏大叙事与史诗构架等具有时代特质的审美特征 ,不仅成为影响一个时代的文学范式 ,也成为后人反思与超越的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