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吸收民间资本,采用PPP(公私合作)模式建设经营性公共项目已成为改善国家公共基础设施的必然趋势。文章在PPP项目多参与方风险分担研究现状和风险分担原则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PPP项目多参与方风险分担模型,并运用这个模型对湖南株洲天元大桥投资建设进行应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多参与方的风险分担是由参与方对风险的主观溢价决定,一种风险最终由参与方中给出主观溢价最高的一方承担。  相似文献   

2.
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下,完善邻避设施项目的风险分担机制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从政府和社会资本两个角度,基于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担博弈模型进行了初步博弈研究,判定风险分担方法和影响双方风险分担的因素,并进行了项目风险分担比例的博弈求解。同时,基于讨价还价博弈模型分析了双方风险分担比例,并在包括银行、项目监理方、项目承包方等多个主体的社会资本内部建立联合体模型,进一步探究社会资本各方的风险分担比例。研究结果表明,在初步风险分担过程中,影响风险分担比例的因素主要是参与方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担能力,但参与项目的社会资本对风险的偏好度也会影响风险的分担比例。未来应进一步完善邻避设施PPP项目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并积极协调政府和社会资本双方的利益,追求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与此同时,还应增加项目参与方信息的对称性,提高社会资本的公平感知,以及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的约束机制和监督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3.
引入静态博弈理论,建立基于多方共赢的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共担风险与单方承担风险分析模型,确定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初步风险分担方案;基于动态博弈理论,建立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共担风险最优分担比例决策模型,求得模型的最优纳什均衡解,确定共担风险最优分担比例。结果表明: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分担的静态博弈中,参与主体的风险偏好与风险控制能力决定了风险的初步分担方案;而在私营方优先出价的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共担风险分担的动态博弈中,谈判损耗系数的大小、双方地位不平等及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直接影响共担风险最优分担比例的大小。  相似文献   

4.
基于PPP项目投资方出资视角探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权益资本结构问题,梳理PPP项目影响因素,根据参与方不同动因,在考量政府方和社会资本方投资准公共产品PPP项目回报要求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市场化准量模型得到项目最优权益资本结构,分析社会资本方的生产效率、项目负债结构变化带来的动态影响。研究表明:市场化准量模型对测算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最优权益资本结构有效;经过政府方和社会资本方博弈,存在一个最优的市场化准量,使得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政府方能够给予的收益率和社会资本方要求的报酬率达到均衡状态;社会资本方的生产效率能够有效提升市场化准量,项目负债比例适度增加,社会资本方能够呈现更多出资意愿。为提高政府和社会资本的资源配置效率,应尽可能因项目而施策,科学判断项目权益资本结构,注重项目经营效率提升对社会资本的吸引作用,通过良性循环缓解政府投资压力。  相似文献   

5.
以PPP模式应用于社区垃圾处理中的风险问题为研究对象,建立了PPP项目风险形成机制。利用博弈模型对企业和政府的风险分担进行分析,提出了PPP模式在社区垃圾处理中健康运行的对策建议,为PPP模式在社区垃圾处理中的成功应用提供风险防御手段,以期使企业和政府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城市轨道交通采用PPP融资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目前政府部门的资金压力,为项目进行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但由于项目持续时间长,涉及众多复杂的风险因素,因此风险评价成为项目成功运行的关键因素。采用熵权法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赋权以确定其主要风险;采用灰色关联理论进行风险评价,以确定承担风险最多的部门以及各部门承担的主要风险,从而有效的规避风险,把损失降到最小,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项目治理理论认为项目控制权配置与风险分担的匹配性对项目建设绩效具有深远影响,然而现有工程项目交易方式的选择通常仅考虑项目管理层面因素,而忽略了项目治理层面因素的影响,这导致BT模式下工程项目交易效率较低,成为制约BT项目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中推行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引入项目治理理论,以BT项目契约中风险分担匹配项目控制权强弱为原则,构建出项目特点、项目管理及项目治理三维度的选择框架,并得出强BT、标准BT、弱BT三种模式。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选择框架的有效性,为城市轨道交通BT项目的创新和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新常态下,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势在必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此领域的应用将引领观念、技术和制度的创新。在分析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项目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该领域PPP项目中的合同关系以及项目参与人进行分析,针对政府公共部门以及社会资本投资方构建双方的博弈框架。通过公私博弈的均衡分析,从权责划分、招投标进程、风险分担、利益共享和监管角度提出基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层面的对策建议,以期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PPP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公共部门和民营部门合作过程中所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文章通过对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利益相关方需求分析,探讨了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及其与生态保护目标的关系。同时还从伙伴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分担角度分析了在赤水河流域应用PPP模式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笔者认为PPP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的资金供给,并且有利于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最后结合赤水河流域特征设计了赤水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基金框架。  相似文献   

10.
识别了PPP项目风险合理分担的14个影响因素,通过构建解释结构模型(ISM),确定了PPP项目风险合理分担影响因素的层级关系,再运用交叉影响矩阵相乘法(MICMAC)对影响因素的依赖性与驱动力进行分析,找出推动我国PPP项目风险合理分担的重要驱动因素。结果发现:项目属性、风险类型、项目参与程度、谈判地位、信息对称性、信任程度是影响PPP项目风险合理分担的六个关键性驱动因素,据此得到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政府更为重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近年来出现了一种以各参与方的"双赢"或"多赢"为合作目的新融资模式——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目前国内研究着重利用私营部门风险控制优势将风险合理转移,而本文以PPP项目运行前阶段可能发生的风险为研究对象,探讨在不同参与方之间,通过利益制衡的合同机制进行风险控制,降低项目运行前阶段逾期风险、超预算风险和质量风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首先列出PPP项目风险合理分担的3种方式,其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提出PPP项目风险分担应遵循的4个原则:对称性原则、最优性原则、上限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然后设计了PPP项目风险分担的流程图,最后通过具体案例来分析PPP项目融资风险合理分担方案,对指导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谈判PPP项目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PPP模式以其收益共享、风险分担的特点在我国得到迅速推广。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PPP项目出现了融资方式狭窄,导致项目后期资金的投入量与回款量不相符等问题。PPP项目与资产证券化相结合的推广实施,使得PPP项目的融资困境得到有效缓解。然而,目前我国的PPP项目与资产证券化的结合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实施中仍存在着PPP项目与资产证券化的期限难以匹配、未实现真正的破产隔离、资产证券化产品流通性不畅、增信主体单一、法律支撑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应该改善期限错配问题,提高项目运营质量;健全二级市场交易机制,提高产品流动性;借鉴WBS模式经验,优化破产隔离方式;丰富增信主体,完善信用评级机制;规范政策体系,提供法律保障,以期为PPP项目在我国的顺利推广提供助益。  相似文献   

14.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近年来已成为各地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资金问题的主要方式之一,但随着大量PPP项目落地,PPP发展逐渐暴露出较多问题.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对目前国内PPP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研究和归纳,对PPP的概念界定、典型结构、主要运作方式和存在问题进行综述,认为PPP模式并非简单的融资手段,而是我国体制机制的一次改革创新,当前PPP模式在实践中存在问题,只能通过制度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进行化解.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轨道交通巨大的正外部效应,必然要求政府给予的投资和运营补贴总额与其外部效应的大小相当。而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资和运营补贴总额由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及运营亏损情况决定,存在补贴不足或过度的风险。本文通过建立轨道交通外部效应的指标体系和计量模型,计算了基于外部效应的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补贴总额,并与实际补贴额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投资补贴不足、运营补贴过度的结论。本文建议通过沿线土地开发、PPP模式等增加投资建设资金,通过将直接运营补贴改为间接补贴、适时调整轨道交通票价和票制等方式来降低运营补贴额,以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快速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共享发展理念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具有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三个特征。PPP作为提供公共物品的综合运营模式,参与主体众多,利益指向多元,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多方互利共赢,与共享发展理念十分契合。共享发展理念可引导PPP模式在实践中更好运用,在各项目参与方之间平衡共享机会,增强共享能力,提升共享水平。但在实践中出现了诸如“伪PPP”项目丛生、民营资本参与不足与公众参与不足等与共享发展理念相背离的现象,应当通过完善风险分担制度、激励制度、政府履约保证金制度以及公众参与制度等保障各方主体共享发展机会与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 PPP模式在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应用日益广泛,然而频频出现PPP项目“叫好不叫座”的现象。PPP项目存在着周期长、风险大、参与方众多等特点,需从契约的不完全性、项目的多主体性以及合作伙伴的有限理性出发,引入PPP项目合伙模式。共同的目标、沟通与合作、共享利益、共担风险是PPP项目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特征,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沟通与合作、监督与协调、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是PPP项目合作伙伴关系模式顺利运行的关键。在PPP项目合伙模式的运行过程中,伙伴工作团队应恰当地运用四大机制,最大限度地保证该模式运行的畅通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公私合作制(PPP)模式在国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已得到普遍运用,虽将其运用于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还较少,但这种"多赢"模式已得到国内各合作方的认可。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大发展,为使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PPP项目顺利地实施、运营,各级政府应加快角色转换,完善法律法规,培养专业人才,培育专业机构并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质量、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对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关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按照文献的发展脉络和逻辑关系对交通基础设施PPP进行总结和概括,从项目定价、公私合作、风险承担和绩效评估四个维度探讨相关研究的新进展。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PPP的研究越来越多,对实践的影响也日渐增强; 从项目定价和公私合作这两个维度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关PPP的研究更具有规范性,而风险承担和绩效评估创新性地从制度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进行了研究; 未来从经济学视角开展PPP研究,需要运用更加宏观的视角,整体研究和阐述PPP中的系列问题,从政府部门、企业、责任单位、管理层、社会效用等多个角度提出改进路径,这对整体提升国内公共基础设施领域PPP取得社会成效乃至经济高质量发展程度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部农村基础设施供给PPP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中国西部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不足、效率低下等难题,对PPP模式应用于西部农村基础设施的内在逻辑、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剖析。分析认为,中国西部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PPP模式存在运用范围小、私人产权界定不清、政府职能错位等突出问题,需从建立健全PPP模式的宣传机制、规划机制、政策保障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和监管机制等方面着手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