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9 毫秒
1.
儒道两家向来非常重视人生意义问题。庄子对他所在的那个大动荡时代的人的痛苦境遇体验深切,他始终以哲人的慧识关怀着个体的解脱。他发问道:“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庄子在深思:芸芸俗生终日忙忙碌碌,疯狂地追逐名利,无情地侵害争夺,获得了什么成功?这样活着岂不丧失了人的内在价值?对于人生的意义与人的归宿,人们难道不是确实存在着蒙昧吗?人生“果有乐无有哉?”庄子这样的发问已直接取向于对生存的意义的具体感受——苦乐——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陕西在1983年以前十几年中,一直是粮食调入省。但近两年来,省内不少地方却出现了“卖粮难”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关中的玉米“卖难”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哪些?本文就调查了解到的材料做些说明。  相似文献   

3.
关于“近、现、当代文学分期问题”的讨论,至今已有七、八年的时间了,而且,“百家争鸣”的现状,预示它仍将持续“争鸣”下去。面对此种情况,仅以乐观的态度称赞和鼓励显然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反省,于反省中检讨过去,选择未来。我认为,文学的历史分期是一项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工作。作为一种理论,它体现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不同的阶级有过不同的答案。中国封建阶级的人物说:“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是人生最大的荣耀。外国资产阶级的人物说:“黄金可以使人的灵魂升入天堂。”他们的说法五花八门,不过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升大官,发大财”则显耀、光荣。而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对此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崭新答案。  相似文献   

5.
历史与人生——史学的社会作用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史学“有大效用于人生” 史学的社会作用是什么?对这个问题,以往最普遍、最流行的答案有六点:(1)为世人提供历史的经验教训;(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4)为现实政治决策提供历史依据;(5)为人们提供历史知识;(6)启迪人们的智慧。笔者认为,史学界的这一传统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那么,史学的社会作用究竟是什么呢?史学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它有益于人生上。 人类一切认识活动的目的是要认识人自身,在各门社会科学中,“人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更应该成为“一门总体人学”。因为,史学是关于历史的学部,而历史与人密切相连。首先,有了人,才有了人类历史。自然界也有一个发展过  相似文献   

6.
论人的本质和人性概念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关于人的特性问题,同时使用了“人的本质”和“人性”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各自的涵义是什么呢?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多年来国内外流行一种看法:人性就是人的本质,二者简单等同,完全一致。我们认为,过去把人的本质混同于人  相似文献   

7.
“活着”,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词,它总让人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你活着、他活着、我们都活着。但是为什么活着,活着该做些什么,却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人生哲学的问题。著名作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这样写过,他在地坛里多年“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嘛要写作?”谌容更以《活着的滋味》为题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小品,它借助几位有代表的人物之口,述说着为人在世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表现了在改革大潮冲击之下,各种人物的心态,他们的奋斗、追求和无奈:有的人逢场作戏,游戏人生;有的人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有的人春风得意,驷马高车;有的人委委屈屈,怨天尤人……这些不谐和音,组成了一曲当代中国人“活着的人生滋味”的交响曲。于是“活着”常常成为文学表现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人类是如此普遍而又强烈地需要艺术,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人如此酷爱艺术的呢?引发人类鉴赏艺术的心理原因是什么呢?普列汉诺夫说:“人的心理本性使他有可能产生审美概念。”乔治·桑塔耶纳指出:“我们的天性中必定有一种审美和爱美的最根本最普遍的倾向。”人们酷爱鉴赏艺术确与人的“天性”和“心理本性”有关吗?人的“天性”和“心理本性”包括哪些内容呢?也就是说,人的精神需求呈现的多元化形态可以概括为哪几方面呢?本章将在下面分别论述之。  相似文献   

9.
今年的七月底八月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山西太原召开了一个有关地方史志的全国性会议。这个会议是建国以来地方史方面的一次盛会。它的目的在于推动地方史志的编写和研究工作。 目前许多人对地方史志比较生疏,不太了解要编写和研究地方史志的意义。本文就地方史志的内容、意义等作一简略介绍: 一、什么是地方史志? 有人会首先问到:什么是地方史志? 地方史志就是以前所称的“方志”,不过“方志”二字比较简古,不易明了,所以增加两个字,使人一见,就知道它是地区性  相似文献   

10.
一、“消失”了的允吾古城 兰州,古为金城郡地。关于金城郡,《汉书·地理志》载:“昭帝始元六年置”。《后汉书·郡国志》载:“昭帝置。”《晋书·地理志》载:“金城郡,汉置。”可见,金城郡始设于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八十一年。那末,当时的郡治是否在今天的兰州市呢?如果不是,又是在什么地方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少同志很关心,然而至今还是个悬案,难能做一个很确定的答复。 要回答这个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知道汉代县城“允吾”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因为《汉书·地理志》记载,“金城郡”共管辖十三县:“允吾”、“浩门”、“令居”、“枝阳”、“金城”、  相似文献   

11.
1989年春夏之交,在共和国经历了一场生死搏斗以后,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可是哪些人是属于工人阶级呢?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改革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工人阶级的含义与过去相比有哪些变化?划分社会主义时期工人阶级的界限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我国理论界目前亟需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就这些理论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史记·陆贾列传》有这么一个故事:刘邦打败项羽,夺取天下后,踌躇满志,不可一世。陆贾于是劝他要用功学习,多读点书。刘邦听了很不以为然,勃然骂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贾立即反驳道:“居马上而得之,宁可马上而治之乎?”陆贾这一驳,驳得好,就在今天,也  相似文献   

13.
一《文心雕龙·序志》中讲到:“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马宏山同志对这里的“极矣”二字颇感兴趣。他在有关文章中反复强调“极矣的地位”、“极矣的价值”,多达六次。什么是“极矣”呢?是什么“地位”、什么“价值”呢?鄙见不敏,幸有马论原文: 刘勰认为“文之枢纽”在《文心雕龙》之中居于“极矣”的地位。……“文之枢纽”既居于“纲领”之中的“极矣”的地位,那么它在“纲领”之中所起的就一定是“提纲挈领”的作用。(《也谈》) “文之枢纽”的五个项目的每一个项目,都是有其“极矣”的价值的,而不是只有“原道”和“宗经”两个项目才有“极矣”的价值,所以每一个项目都是有其各自的分量,不可或缺的,……(《再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中国话语"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承贵 《河北学刊》2005,25(2):50-53
一、"中国话语"的可能旨趣 虽然"中国话语"四个字在当今中国人文社会 科学界已被广泛地使用,但的确尚无一个比较明确 的统一的内涵。要对某一问题想"有所说",就应该 对此问题的一般性含义有所界定。那么,"中国话 语"究竟是个什么意思呢?显然,对"中国话语"提 出的背景作一简要考察和检讨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在东方,中国的王国维(1877~1927)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①的主张。在西方,瑞士的布洛(1880~1934),在他的美学著作《作为一个艺术中的因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中说:“当人与艺术接触,或者仅仅作为欣赏者或者作为创作的艺术家,而对艺术发生一种无我的但又如此有我的关系时,心理距离在审美欣赏和艺术创作上就代表着此种关系所固有的一种特质。”②“无我”,就是主体同客体无心理距离,合二为一,也就是…  相似文献   

16.
海明威与"硬汉"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的创作风格极富个性化 ,这种个性化集中的体现在他对理想形象的执着的追求上。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评语是 :“勇气是海明威的主题 ,是使人敢于接受考验的支柱 ,勇气能使人坚强起来 ,去迎接那看起来是难以应付的现实 ,勇气令人敢于喝退大难临头的死神”。海明威笔下的理想形象就是所谓“硬汉” ,一个“生来并不是被打败的 ,你可以消灭他 ,可就是打不败他”① 的英雄。海明威毕生的创作有两大主题 ,一个是勇气 ,一个是死亡。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斗争 ,当死亡临头时向着死亡直冲过去 ,誓与对手同归于尽。在海明威的作品中 ,几乎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因为上班要穿制服,下班又要忙着躲起来写写划划,害得我从来就不敢买什么衣服。偶尔有情绪到周末舞会上去亮一次相。穿件夸张一点的衣裙,便会别别扭扭地在镜子前面嘀咕老半天,再三问自己,不会有别的什么嫌疑吧? 王林说:“喂,别老自作多情好不好?你都结婚啦,还嫌疑什么?” 他总是很放心很坦然地放我一个人去跳舞,也不知安的什么心?我  相似文献   

18.
回首20世纪人类政治所走过的曲折坎坷之路,有时不免有这样的疑问:同样是民主政治,也同样经历30年代的经济困境,德国人选择的是纳粹的极权民主,而美国人却依然坚持着他的宪政民主制度?其实美国并非没有选择专制的条件和机会,美国宪政最脆弱的时候报章就有这样的呼吁:“制造一个独裁者吧!“(《世界周刊》)“如果美国什么时候需要一个墨索里尼的话,就是今天了。”(共和党参议员戴维·A·里德)犤1犦这个时候往往是考验宪政的基础是否牢固的关键时刻,而罗斯福没有变成希特勒,他最后还是“克制”了自己,坚持还是要按“宪法的方式办事”。宪政的支…  相似文献   

19.
<正> 一我常常这样想:孔子思想、儒家思想,这么庞大的体系,垂这么久远的影响,难道它像地下泉水,突然冒出来的吗?恐怕,还是像长江大河,上流有个源头吧。这源头,按朝代段落,就是夏、商、周;按古文献,就是《诗》、《书》、《易》。孔子说:“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孔监乎三代,郁郁乎文哉”。孔子正是批判综合了“三代之英”,才形成了他的“大道之行”的思想的。以上的话,使人听来会有“行空”之感,那么我们就试验着落到实处吧。我找到了《尚  相似文献   

20.
计算一个长方体的体积,要分别量出长、宽、高,然后相乘。由此想到人生的幸福,也可以用长、宽、高来衡量。 人的一生,最长也就活个百十来岁,不长也不短。有的人“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对一切事物都看得很重,哪里还有心思享受生活?有的人则对一切事情都漠然处之,“反正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人的一生虽然不长,但我们可以尽量用自己的学识、经验去奋斗,并从中享受到生活的乐趣,从而在精神上延长自己的人生。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这就是所谓的“长”。 所谓“宽”,就是必须知道什么是自己可得到的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