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通过比较《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中译本与原文 ,指出了周琪在翻译中一些涉及作者观点和历史的主要错误 ,并将其分门别类 ,以此希望翻译界关注著作的翻译质量 ,从而促进中外学术的真正交流  相似文献   

2.
“文明冲突”与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 1993年抛出的“文明冲突论” ,引起了世界范围的高度关注 ,讨伐之声此起彼伏。但自“9·11”事件之后 ,他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在世界各地销量持续攀升 ,“9·11”事件似乎成了“文明冲突论”的最佳注脚。在现实中 ,不同文明背景的人们在交往中不和谐之声也时有所闻 ,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和冲突吸引了人们更多的注意力。其实 ,至今仍焕发出生机、显示出生命力的全球主要文明样态 ,归根结底毕竟是异质性的。东方文明也好 ,西方文明也罢 ,毕竟都有其独特的生成基础和发展历程 ,每一种文明的有效性 ,首先是…  相似文献   

3.
亨廷顿在<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政治民主化浪潮>一书中总结了19世纪以来三波世界民主化浪潮的进程及其产生的原因,重点分析了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过程、特点与原因.而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他提出:随着冷战的结束,人们对国家的认同和忠诚转向对文明的认同和忠诚,文明间冲突将成为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本文旨在通过对亨廷顿著作的研究,试图把握亨廷顿的政治思想的变化,进而探索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多元文化主义、文化认同等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包括中国大陆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亨廷顿在他那本在汉语学界深具影响的新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90年代爆发了全球的认同危机,人们看到,几乎在每一个地方,人们都在问‘我们是谁?’‘我们属于哪儿?’以及‘谁跟我们不是一伙?”’①这一趋势无疑应当被置于在冷战以后的新世界格局以及全球化语境中加以梳理与论析。亨廷顿之所以对文化认同问题给予如此高度的关注,是因为在他看来,冷战结束以后,决定世界秩序的核心力量已经由原来的意识形态对抗(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文化价值观的宏观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文化价值观是国际学术前沿课题  关于文化价值观 ,加拿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谢弗讲道 :“把一切价值观都看作文化价值观” (谢弗 :《从文化观点看新的世界体系》 ,《国外社会科学前沿》〔1998〕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9年版 ,第 4 4 7页 ) ,美国学者亨廷顿讲道 :“非西方文明一般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价值。” (塞缪尔·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新华出版社 ,1999年版 ,第 5页。)文化价值观作为世界性的当代文化思潮 ,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很多学者都在探讨这一问题 ,成为国际学术前沿课题之一。目前 ,具有…  相似文献   

6.
刘文明 《江海学刊》2024,(1):176-185
19世纪,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中形成了一种以“文明国家”概念为核心的“文明标准”,世界由此被划分成“文明”与“野蛮”两个部分,这种观念在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中产生了长期影响。20世纪下半叶,英国学派率先展开了对全球化时代“新文明标准”的讨论。而在回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过程中,学术界开始关注多元文明和文明对话的重要性。但西方学者的讨论大多没有摆脱单一西方文明的视角,仍带有西方中心论色彩。全球化时代需要一种由不同文明共建的“全球国际关系学”,在其构建过程中,中国传统文明观中的和平思想有可能成为破解西方文明观中的“文明—野蛮”二元思维和“文明冲突”论,构建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的国际新秩序理论的重要非西方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魏崇新 《殷都学刊》2003,(2):110-110
《挑战与抉择》是一部系统研究元代文人心态史的专著 ,从作者选择“挑战与抉择”作为书名来看 ,作者借鉴吸收了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所提出的挑战与应战的文化理论而加以改造 ,并将其作为对元代文人心态史研究的基础理论框架 ,可以说是运用得当 ,深契元代历史文化的真实。因为随着元蒙帝国在 13世纪的崛起而导致了北方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之间的遭遇战 ,两种文明的冲突“具体化为所向披靡的蒙古铁骑和饱读诗书但手无缚鸡之力的汉族儒士之间的冲突。”(见《挑战与抉择》第 14页 ,以下所凡引此书 ,只注页数 )最集中最典型地体现出在…  相似文献   

8.
百年大变局下的世界秩序面临转型与重塑的双重任务。从历史上看,世界秩序在形成、解构与重构的过程中离不开权力、文明、制度因素的影响。从现实中看,当今的世界秩序正在遭遇霸凌主义、民粹主义等西方传统政治思潮的冲击,面对这种原教旨式思潮运动对现存世界秩序的震荡,西方社会政治思潮中的世界政府设想虽然为秩序的重构提供了一定借鉴并发挥了一定程度的积极功用,但因其具有的乌托邦色彩并被西方大国注入了政治强权成分而逐渐失去应有的价值功能。对此,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国家正在通过重新认识自身历史传统遗留下来的国家间政治思想为世界秩序的重建提供一个新逻辑和一条新路径。即以重视礼的秩序为特征的王道理念,以无外性、包容性为内涵的新天下主义以及以强调和谐共存、和平共处为国家间相处之道的共生型秩序观。但这三种具有中国本土特性的国家间政治思想在给世界秩序重建提供新的选择之时,也需要在保持其本源性特质的同时不断同新的国际现实进行磨合调试。唯有如此,才能为百年变局下世界秩序的重建提供具有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9.
将近世中日朝“海禁”问题置于“东亚海域”和“文明冲突”两个视角中进行比较,既是一个新的尝试,同时突显了新的意义。在“东亚海域”视角下,中日朝“海禁”呈现共存、互扰和矛盾的特征;在“文明冲突”视角下,中日朝“海禁”都经历了因中华文明而“禁”,因西方文明而“开”。在禁与开的过程中,中日朝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时所分别表现出了不同的反应,由此而引出近世“海禁”对当代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内容提要     
“治理”的源起,以及启蒙运动对超过民族的世界秩序的观念安东尼·帕格登本文申言,“治理”(governance)一词起源于随16世纪海外帝国的大规模创立而在欧洲国家之间发生的冲突。17世纪以及稍后的18世纪期间争取解决这些冲突的努力,意在建立某种世界秩序,清除国际角斗场上的一片混乱。文章重点讨论伊曼纽尔·康德的著作,阐述这位德国哲学家关于“超民族的权利”(iuscosmo-politicum)如何把“民族的权利”(iunsgen-tium)化为由众多的共和国形成一个联邦的思想。作为结论,文章申论这…  相似文献   

11.
对国内价值冲突研究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传月 《理论界》2005,19(1):78-79
作者认为国内对价值冲突的研究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弄清楚什么是“价值冲突”,没有区分价值的冲突与价值观念的冲突,没有兼顾价值冲突的两大类,即同一主体的不同价值之间的冲突和不同主体在某些相同价值上的冲突;对价值冲突的研究只是局限于功利价值的冲突。  相似文献   

1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提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它已被世界公认为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德金律。从法的视角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法理内涵,即尊重个体的平等观、符合人性的权利义务观和重视内省的自律观。在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文明断层线上发生的冲突愈演愈烈的国际格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成为重构世界秩序的价值标准和规则渊源。  相似文献   

13.
释启鹏 《社会科学》2024,(2):93-109
世界秩序关乎所有国家的发展命运,然而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一方面忽视了世界秩序得以形成的“过程性结构”,另一方面将世界秩序的变迁简单理解为霸权的此消彼长。针对这一认知偏差,文章以世界市场与政治思潮的错综交互为基础,为世界政治体系的演进提供了四种概念化类型,即新秩序形成、霸权更迭、新方案失败以及旧秩序延续。其中,世界市场构成了世界秩序变迁的“底层逻辑”。1500年之前,世界市场有着多个中心,不同文明的国家处于相对平等的世界秩序之中,但随着以追求无限积累为目标的资本主义不断扩张,包容性、多中心的世界市场被等级制、单中心的世界体系所取代,战争、剥削与压迫成为世界秩序近五百年来最显著的特征。在这一体系中,霸权转移的基础源自世界市场主导权的转移。在21世纪之后,世界市场浮现多中心趋势,作为世界市场重要中心之一的中国,凭借其文明传统为世界秩序提供了新的蓝图。世界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了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西方文化传播对中国的文化观念变异之影响入手,认为利玛窦等传教士带来的舆图及图志挑战了中国自古有之的世界秩序观念,探寻其对近代中国“国家”、“民族”观念形成的作用。文章认为它对于改变国人对世界本身及中国在世界中所处地位(即“中国的世界秩序”)的认识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并借由鸦片战争所引起的危机意识,促使国人在改变“世界秩序”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探索国家新改制的途径,传统的皇朝权威开始遭遇现代立宪政治的挑战;而政治观念上由“朝代国家”向“民族国家”的演进,为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准备了思想层次的变革基础。  相似文献   

15.
胡惠林 《社会科学》2008,26(6):166-177
"和谐世界"是我国继"三个世界理论"之后提出的一个具有普遍战略意义的关于世界秩序的战略理论,是在"文明冲突"之后提出的完全不同于"文明冲突"理论的文化战略理论和战略构想.和谐世界是关于世界秩序结构和秩序状态的伟大构想,包含着对整个世界文化秩序重构的文明思考.以建设和谐世界的伟大战略构想为指导,在积极参与新一轮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进程中,建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站在国家文化战略需求的高度,为新的国际文化战略竞争提供战略力量与合成形态,应当成为进一步深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1993年,美国一家颇有名气的杂志《外交事务》,发表了世界著名的政治学家和外交战略家塞缪尔P.亨廷顿的一篇战略研究论文:“文明的冲突”。此文一出,立刻引起反响。一方面,“文明冲突”的概念很快成为社会科学中各个学科领域最为流行的术语;另一方面,引发了一场有关文明冲突和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长时间激烈争论。时隔三年,还是这位作者,还是在这家刊物上,又发表了另一篇专谈文明冲突的文章:“西方文明独特但非四海皆准”。该文刚一面世,即刻引起各方面的注目,原先差不多已经平息下来的争论,重新变得热烈起来。亨廷顿三年内发…  相似文献   

17.
哈佛大学著名政治学教授塞缪尔·P·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1993年发表于美国《外交》季刊上的《文明的冲突?》一文, 其传播范围之广泛,引起争论之激烈,在近年的社会科学领域,恐怕无出其右者.一篇两万言的“短文”激起如此波澜,实在是因为亨氏雄心勃勃地向世人推出了一种冷战后社会国际政治的新视角——“文明冲突论”,而且一再宣扬其权威性并咄咄逼人地质问道:未来国际关系中的主要冲突之源,“如果不是‘文明’的话,又是什么?”于是乎,各国各地区学者竞相出来反应,见仁见智、评长论短,一时间,围绕《文明的冲突?》(以下简称《冲突》)所展开的争鸣真有几分“文明冲突”的意味.我国学者对该文反应尤为强烈,不独因为文中特别强调儒教——伊斯兰教两种文明的联系将是未来西方文明的最大威胁,还因为几年前围绕作者另一本名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展开的有关“新权威主义”论战至今仍余波未平.与前者不同,这次对《冲突》的主要观点,我国学术界持批评态度者居绝对优势,认为“文明冲突论”有着“致命的谬误”,是亨廷顿“意欲成为新时代的乔治·F·凯南”的应时之作.笔者以为,如果说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带有明显的美国中心主义色彩,那么中国学者的评论文章也大多包含几分民族主义情绪.其实,心平  相似文献   

18.
文化既存在差异性,也存在共通性。文化的差异性正是文化的互补性所在,它决定了文化的融合模式是一种有差异的融合;而文化的共通性则确立了不同文明的认同支点,使文明融合由求异而趋同。近代中国民权思想就是冲突与融合辩证关系的统一体,它既是民族利益剧烈冲突的产物,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晶。它从“内中外西”——“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中西一体”的演进轨迹,明显昭示了中西方化融合的走向和重大成果。这一过程与亨廷顿“文明冲突”的理论恰恰相反,说明历史进步的主流是文明的融合而非文明的冲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文化变化的课题引起了知识界浓厚的兴趣。本文介绍了在国内尚未全面介绍过的文化触变论的基本概念 ,并提出了作者对“文化”与“文明”概念的认识 ,披露了作者从文明冲突走向文化转变的文化触变论史观。另外 ,作者一边介绍了平野健一郎先生的文化触变论模式 ,一边导入了“同定”理论与“文化交流场”的视角 ,试图建立理解近代中国文化转变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中,对于“民”的研究,大抵没有超越“统治术”的范畴。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才使“民众”真正成为被研究的对象。然而,与积淀了二千年之久的丰富的民众文化相比,这样的研究,不过是沧海一粟。现在,当我看到侯杰、范丽珠花十年心血写就的《中国民众意识》一书时,不禁为之所深深吸引。与以往的相关著作比较,该书具有以下特点:一、抓住了民众意识的“农耕文明”的“根”。该书认为,中国的民众意识,皆源于农耕文明;并以此为“根系”,衍发出对中国民众种种心态的考察与思考,而不是就事论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