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粮食流通与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人口多,粮食消费量大,耕地少,农业资源短缺,粮食生产基础脆弱.为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探讨和研究发挥市场作用、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实现宏观调控的粮食流通与粮食安全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供求状况,然后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粮食供求变化趋势,指出粮食安全方面存在的隐忧.研究发现:“十三五”期间我国粮食产量将在波动中提高,粮食消费总量将平稳增长,其中饲料粮和工业用粮需求增幅较大,粮食供需缺口有所扩大.因此,本文建议要进一步完善粮食安全调控机制,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合理引导粮食消费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促进粮食贸易平衡,加强粮食流通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当前,全球粮价迅速上涨,国内外粮食安全风险引起广泛关注。本研究认为,当前全球粮食库存充足,粮食安全问题主要不是生产和总量问题,而是结构和分配不平等问题;当前导致国际粮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是全球通货膨胀加剧,我国粮食安全坚持“以我为主”方针有利于管控粮食安全风险;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状况在总体上处于历史较好水平,要警惕单纯依靠粮食自给率指标带来对粮食安全形势的误判。此外,管控未来粮食安全风险应对未来我国粮食需求增长潜力做出客观评估。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目前存在或引发的一些问题,如政府对粮食市场的不当干预、现行粮食流通体制造成的国有粮食企业垄断市场结构、不健全的国家粮食调控和粮食安全体系等;然后着重对粮食流通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作了深入探讨,提出了总体构想。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年来黑龙江省市场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历经启动、快速重点突破、全面深入推进、攻坚决胜四个阶段,迈出了七个实质性步伐。粮食流通工作重心、粮食流通体制、资源配置方式、粮价形成机制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在粮食流通改革市场化方向、建设新型粮食市场、流通的先导作用、宏观调控目标取向等方面得到了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6.
识别和防范粮食产业链风险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内在要求。中国粮食产业链在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的风险集中体现在供需紧平衡基础上的结构性矛盾:一是粮食产品的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不完全匹配,二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粮食消费结构对粮食生产的质量和数量呈现差异化的需求。中国粮食产业链在流通环节的风险主要体现为流通体系的脆弱以及流通效率过低。我国粮食进口的历史与现状表明,粮食进口不仅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措施,而且也有利于粮食产业链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7.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阶段 ,保障粮食安全的重点 ,应由生产安全转为流通安全、物流安全 ;由产量安全转向能力安全和主产区农民的就业和收入安全 ;由供给数量安全转为兼顾供给价格安全。近期中国粮价小幅度上涨 ,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周期性表现 ,不应把它看成是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严重威胁。粮食购销体制的市场化改革 ,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 ,提高农民收入和粮食生产能力 ,与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尤为重要。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十连增,但粮食净进口量也在2004年起逐年大幅增加,进口依存度已超过10%,且进口粮食的来源国集中度高,使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凸显。在分析我国粮食安全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粮食供给的路径依赖及影响粮食供求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  相似文献   

9.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正逐步向市场化方向迈进,但粮食生产、流通与消费的衔接方式却没有大的改变。相比工业品流通组织和业态创新速度来说,粮食流通组织创新一直是滞后的。文章深入分析了粮食流通的基本规律,指出粮食流通不同于一般工业品,存在着天然高流通成本的特性,需引起政府和科研人员的关注。在此基础上,提出粮食流通链创新必须从粮食流通天然高成本弱势的基本特点出发,立足于实施、保障、手段三大现实基点,围绕不同产销规模的粮食生产主体构建粮食批发、零售等环节的组织链接和业态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粮食市场供需形势,剖析当前及中长期内中国粮食供需面临的风险挑战,对优化粮食安全政策、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粮食供需关系的不断发展演变,目前阶段已实现紧平衡状态,但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当前及中长期内我国粮食市场仍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多数时期国际国内粮价倒挂、种粮成本高收益低以及外部不确定性增强等风险挑战。在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加大的背景下,应将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供给保障能力作为首要任务,确保我国粮食供需平衡。具体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可持续生产能力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统筹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筑牢国内粮食安全保障体系;(3)健全完善粮食支持政策体系,提高种粮抓粮积极性;(4)积极开拓食物来源渠道,降低粮食损耗与浪费。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系统GMM估计方法,分析了我国粮食进口与国际粮食价格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国际粮食价格变动主要受其自身惯性的影响,我国粮食进口与国际粮食价格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正向弹性关系,尽管 “大国效应”很微弱,但要警惕未来我国进口对国际粮价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粮食进口使得国际化肥供给价格弹性增大,因此我国粮食进口要充分考虑世界供给能力,提前给予世界一个明确的信号或合理稳定的进口需求预期。生物质能源产量、原油价格与国际粮价的弹性关系趋向式微,表明我国粮食进口稀释了生物质能源和原油与粮食之间的价格需求弹性。为此,我们要密切注意国际性因素对粮食价格波动造成的影响,增强合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的能力,从而保障国内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2.
粮食顺价销售作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关键性举措对减少国家财政负担 ,将国有粮食企业推向市场 ,实现粮食企业扭亏为盈具有积极意义。粮食顺价销售启动后 ,国内市场粮价将有一定程度回升 ,但只要加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和市场物价管理就不会引起粮价暴涨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十年我国粮食安全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伟大变革和实现“稳定”奇迹奠定了扎实根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将粮食安全主动权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催生粮食产业新需求新供给新业态的现实需要;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农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急迫需要;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强能力建设既是党和国家长期以来坚持的政策主张,也是增强历史主动的重要依托,更是新征程中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举措。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需要在体制机制、资源保障、科技支撑、种业发展、收益保障、生产主体、结构调整、非常规农业等方位发力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夯实粮食产能基础;在拓宽进口来源、参与全球治理和区域安全合作等方位发力加强全球治理能力建设,夯实粮食供应链韧性;在粮食储备轮换、粮情监测预警和粮食流通体系等方位发力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夯实粮食调控基础。  相似文献   

14.
粮食物流体系是连接粮食生产和消费的重要一环,加快推进其现代化建设将有力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基于对现阶段中国粮食物流体系的全面调研,详细分析了我国粮食物流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并提出推进粮食物流体系现代化的策略。第一,提升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系统化水平,增强粮食流通能力;第二,加快粮食流通立法和标准化建设工作,打破要素流通制约;第三,提高粮食物流设施建设专业化水平,提升物流体系效能;第四,积极开展粮食物流体系信息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第五,统筹各地并优化资金配置,推进项目整体布局;第六,构建粮食流通“双循环”格局,培育国际化大粮商。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我国粮食供求形势一直处于波动性紧平衡状态。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粮食安全不容乐观。本文在对我国粮食供求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粮食生产资源约束增强,粮食供求区域性和品种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进口来源国集中以及贫困人口购买力低等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进而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供求平衡,改善国际粮食贸易环境和保障特殊群体的粮食安全四个方面提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粮食补贴政策是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从分析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粮食供求形势入手,依据WTO规则并借鉴国际粮食补贴经验,提出以保障粮食安全为重点、兼顾特定目标群体即种粮农民的收入,应该是现阶段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目标的理性选择,围绕这一目标,提出了以构建直接补贴为核心的粮食补贴机制,并提出确立以中央政府为粮食安全调控主体的宏观调控体系,改革粮食风险基金的筹集办法、强化向中西部粮食主产区倾斜的政策强度等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粮食供求变化不仅影响国内粮食安全,且与世界粮食市场的互动关系日益明显。考虑 未来人口、经济和资源状况的同时,有必要纳入一些新的情景以突显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粮食供求变化趋势。 模拟结果表明,人民币升值将刺激全球粮食生产和贸易,而对中国玉米和豆类供求均衡的负面影响较大 ;全 球生物燃料发展将扩大全球粮食供求缺口,且世界粮食供求格局变动可能使中国未来国际粮源发生转变 ; 国内粮食补贴的提高对长期的粮食增产效应显著,但粮食供求结构矛盾日益突出。为实现中国粮食供求平 衡,应完善国内粮食市场机制,调整国内粮食供求结构 ;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灵活调节国内粮食余缺。  相似文献   

18.
从2004年开始,黑龙江省全面推行以“放开粮食购销、放开粮食市场、放开粮食价格”为特征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黑龙江省农村粮食流通体系中各主体均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发展速度仍较慢,发展层次仍较低。加强和完善粮食流通体系界面管理是提高组织效率的重要手段,是保证粮食流通体系良性运转的关键。论文在分析了黑龙江省粮食流通体系界面构成之后,提出了界面管理中存在的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中间环节冗余离散、中介组织不完善、信息交流不足等问题,据此提出了加强宏观调控、简化粮食流通界面、建设高水平中介组织、加强粮食流通信息化建设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粮食的应急保供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基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一手资料与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粮食流通体系的现状和在应急保供能力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研究发现:我国的粮食流通系统在总体上能满足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需求,但也存在三个方面的缺陷。一是政府粮食储备体系存在储备品种和加工转化能力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二是社会粮食储备体系还不够完善;三是粮食物流体系存在硬件设施跨地区衔接度低和管理制度缺乏顶层设计的不足。为提高粮食流通体系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应从优化粮食储备结构、推进市场化改革、科学指导农户和城镇居民储粮、提高粮食物流设施跨区域衔接度和完善粮食物流顶层设计等五个方面对其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20.
回顾了我国粮食流通体制及市场体系的发展历程,阐述了粮食流通与粮食行业法制化建设的内在联系,评述了域外有关国家粮食流通的法制资源.最后给出了促进粮食行业法制化建设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