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昏从空间来说,是茫茫宇宙的一段风光;从时间来说,是昼夜交替的一段时间。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它已不再是自然风光和一段时间的简单再现,而成了一种凝聚着特定心理特定情感的诗歌意象。古诗词中"黄昏"意象主要蕴涵三种情感:男女间的相思怨别、游子们的思亲望乡、文人们的迟暮之叹。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缺省的现象在诗歌中层出不穷,译者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对文化缺省的内容进行补偿,以期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本文在简要介绍文化缺省现象和翻译补偿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分析和总结了汉诗英译中一些行之有效的补偿文化缺省的策略,为译者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诗歌中具有核心地位的诗学范畴,是现代诗歌创作中的本体性因素之一,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不同的独特的呈现手法。本文探讨了现代文学诗歌中意象艺术的产生、发展、成熟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规律性及阶段性特征,从意象这一角度出发对中国现代文学诗歌的发展史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从分析卞之琳的早期诗歌入手,深入并着重探讨其诗歌中镜子的意象来解读卞之琳的诗歌,深入体会其诗歌中意蕴丰富的意象特征。  相似文献   

5.
全国和各省市高考及平时测试中古典诗歌鉴赏普遍存在得分偏低的现象,本文着重探究了如何指导学生读懂诗意,为进一步鉴赏打好基础,从而提高古典诗歌鉴赏题得分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小学古典诗词教学只有做到:教者,教有其法,传有其艺,循循善诱;学者,学有其道,学有其趣,循序渐进,古典诗歌的教学成果才会有另一番的风景,国民的文化素养才能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7.
乡愁诗是我国千年以来就流传的文学创作形式,近现代台湾诗人将这种创作形式发扬光大,寄托对祖国大陆无限的思念和爱恋。余光中是台湾最著名的乡愁诗人之一,本文通过对余光中本人成长经历、诗歌意象运用、诗歌内容的时空跨度、诗歌所表达的对祖国山川地理、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热爱进行了简要分析,试析余光中乡愁诗中血浓于水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李商隐的无题诗是一个独创。历代评家对李商隐的无题诗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寄意君朋;也有人认为是描写爱情,但却用诗人自己的人生经历去比附索引;还有人认为是纯粹的传达情绪之作;更有甚者,竟认为其诗乃邪思之尤也。这些观点都有失偏颇,笔者认为其有一部分无题诗写的是一桩桩美好爱情的悲剧,但由于其意象和意境的朦胧,使这些诗笼上了一层深婉含蓄的色彩,因而在理解上给读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正是诗人这种高超的艺术技巧,才使这些诗作流传至尽仍然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9.
戏曲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内在的、古典的韵味与精神。戏曲是写意的、空灵的、唯美的,是从现实中生发出来浓墨重彩、肆意绽放的意象之花。  相似文献   

10.
古典诗词言简意赅,重“意会”,诗人常用隐喻或是含蓄模糊的意象体现个人情感或是对事物的评价.在诗词英译中如何识别并显化其评价意义,不同译者的因为不同价值观和态度会对处理显隐存在差别,本文试从唐诗《春怨》的不同英译的对比中探究其制约性因素,促进诗词英译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翻译的过程不仅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化还有不同文化之间文化形象的转化。汉语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决定了在其英译过程中文化形象转化的重要性。本文旨在通过对文化意象加以分类分析得出文化意象转化程度所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禅宗是佛教东传后,自我适应,积极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佛教中国化的终极产物。它虽说是一种宗教,却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特别是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境界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诗人,其笔下的《鹰》坚毅中带着孤寂和悲伤,为了挖掘诗歌的美学价值,作者一改以往对这首诗歌的研究分析仅仅偏重音韵美的角度,而从这首诗的音韵美、意象视角、修辞三个方面的文体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所产生的文体效果进行分析,解析诗人如何塑造出鹰的形象并探寻诗人塑造鹰这一形象的目的及其价值所在,旨在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这首诗的创作特色以及内涵。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提供心灵的滋养。《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如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落实好课程目标是每个语文教师都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艾米莉·迪金森的《我为美而死》写于1862年,正值她隐退初期,是她600多首以死亡为主题诗歌的首推。诗中绝妙的意象、突破传统的韵律、跳跃的标点,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迪金森的独特诗风。此诗意境悠然,两位为追求真和美的斗士终可以在另一个世界无拘无碍地彻夜长谈。而不被世俗社会承认的迪金森终有真和美相伴余生。《我为美而死》是诗人隐退的宣言,是诗人对真和美的咏唱,也是为诗歌奉献了自己一生的迪金森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6.
意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可以分为视觉意象、听觉意象、运动表象等[1]。我们所指的意象主要的是视觉意象。意象是一种比较初级的表征方式,原始人没有进化到学会逻辑思维的时候用的主要就是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意象,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界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我国近年来不断进行教育改革,而同伴互评虽然不在教育改革中占据主要地位,但在翻译教学中却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对外文的理解能力,我国教育领域应积极使用此种模式.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简要介绍了同伴互评学习模式的理念,以及同步互评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另外也对同伴互评在翻译教学中的教学法意义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8.
《墙下短记》是史铁生较少被关注的一篇优秀散文,结合史铁生散文意象的意义多重化特点,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希图从《墙下短记》中“墙”的意象出发,解读“墙”意象背后蕴含的史铁生对个体生命图景的意义建构,藉此,更希图探索出以“墙”为代表的史氏散文系列意象所遥指的通向作者内心的密道.  相似文献   

19.
今天,人们在很多的外交场合上都能见到翻译们的身影,听到他们操着一口流利而纯正的外语在为交谈者做翻译.然而,他们亦同新中国的建设和壮大一样,是一步一步艰难地走过来的.  相似文献   

20.
诗歌有着极为独特而崇高的地位.诗歌,是人类抒情表意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诗大序》评价古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国人早就认识到诗歌是抒发情感、表达意志的重要方式;有人说,诗歌是文学语言的最高形式;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