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下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人本能的伸展与人欲的扩张,使人们既产生了对“得”的无奈,又感受到“德”的失落。后危机时代食品安全的伦理叩问表明,中国的食品安全已凝成一盘棋局,没有一个人是孤岛。食品安全的自我救赎,既要将“道德进步”的坐标置于每一个个体生命的时间轴上,进行个体理性精神的重建,更要面对一个基于“命运共同体”的道德救赎过程,运用公共理性进行价值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关于道德价值的五大流行定义:“需要”说、“应该”说、“情感”说、“意义”说和“关系”说等。分析发现,这些观点均具有真理性,也有进一步完善之必要;如果把道德价值界定为:“道德事实与人之间特有的社会关系,它标志着道德事实对人的本质之确证和完善”,或许会更加接近道德价值的内在特质。进而认为,道德价值是以实践-精神、功利-道义、个人-社会、自律-他律、相对-绝对相统一的方式来把握,并通过认可正确道德价值、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互动转化、形成内在道德素质与外在道德习惯、坚持个体道德价值取向与社会道德价值要求相统一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3.
通过深入考察中国社会现实,探究当代中国道德问题、价值观念以及解决道德问题与道德危机的措施,从而把握当代中国现实道德问题的关键并提出可行性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对于促进道德建设并服务于“和谐社会”之宏旨,实现“中国梦”对良性正义温暖健康社会之构筑蓝图;对于矫正道德冷漠现象,开展全社会爱心培育工作,倡导人文关怀,通过重思寻求儒家的道德伦理价值,找到道德建设的救赎之路,具有十分显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伦理学的独特价值由伦理学所肩负的使命和具有的意义体现.伦理学的基本使命在于认知各种道德问题,最终使命则是通过认知各种道德问题而改善人类社会的道德生活.如果说伦理学的使命关乎伦理学“要为什么而做”的问题,那伦理学的意义则关乎“伦理学有什么用途”的问题.意义总是相对一定主体而言的,因而伦理学的意义可以从社会和个人这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5.
以生活世界为根基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对传统理想信念教育范式的突破和发展。这首先表现在价值逻辑上是从“是-应当”转变为“应当-是”。在“应当到是”的逻辑过程中,这一转变需要一逻辑中介即道德信仰。道德信仰通过“价值还原”和“超越生成”机制,使大学生个体得以突破“主-客”、“个体-社会”和“真理-价值”的二元价值分裂,使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得以主体性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道德评价 ,是人们依据一定的社会生活准则通过社会舆论、个体的自省活动 ,对人们的某种行为进行善恶评价。通过它 ,道德理论得以发挥其社会效能 ;同时道德实践信息的反馈 ,又可进一步丰富发展理论 ,增强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当代大学生并不生活在与世隔绝的象牙塔中 ,他们也承受新旧道德的冲突。在道德价值整合度高的社会环境中 ,人们对荣辱、善恶、美丑、雅俗等的认识 ,是清楚明了的。而如今是一个道德转型时代 ,大学生受到双重或多重标准的影响 ,似乎无论哪一种标准都有一定的“合法性” ,可任何一种标准的背后 ,又都可找到反向标准 ,它同样…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作为一脉相承的体系,在最终目标上,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在价值导向上,强调个体服从整体;在分寸把握上,具有中庸性质;在价值取向上,具有“重义轻利”的倾向。这些特点中的积极因素对于解决目前社会发展的道德困境和社会个体的道德退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道德是什么?     
道德是什么?文章通过比较“道德”与“伦理”、“应该”、“法”之异同而提出:道德是社会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具有社会效用(亦即利害人己)的行为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非权力规范  相似文献   

9.
在《论道德的谱系》中,尼采论述了奴隶道德颠覆主人道德并取得“道德中的奴隶起义”的胜利,在他看来,现代道德价值的真面目是内含“虚无主义病症”的“奴隶道德”,而与奴隶道德共同拥有“反应性”特征的怨恨是理解“道德中的奴隶起义”的阿里阿德涅之线。因而,想要破解尼采这一思想中的逻辑密码,进而立足当下重新评判尼采对现代性道德所做的“诊断”,就需要充分揭示“怨恨”在“奴隶道德起义”中的发生、发展的微观机制,进一步追问“道德的‘奴隶起义’及其所取得的颠覆性‘胜利’”的发生逻辑,这对于深刻把握尼采对道德价值的批判以及重思现代性来说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论灰色道德     
“灰色道德”是一种不求善不避恶,抛弃善恶两极,而走中间道路的道德中立观,它把妥协作为价值标准,容易导致人们同情邪恶,反抗美德,因失去道德标准、原则和目标而变得麻木,进而导致一个非理性社会的产生。崇尚选择灰色道德的人,不是不能够选择完全善和完全恶,而是不愿意选择完全善和完全恶。他们在心理上存在一种逃避心理,即追求道德责任的逃避,怕被烙上道德“黑”的污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