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报纸与新闻网站虽然属于两种新闻媒体,但由于它们使用的媒介有相同之处,因此在编排方式上就有共同规律可言。本文从版面空间、强势、板块与专栏、标题、图片、布局结构、版面的美化等七个方面对二者进行了比较,既发现了它们的共同点,又更清楚地认识了二者的不同,从而可以为提高新闻网站的设计水平提供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的报道的社会新闻,具有题材广泛、人情味和趣味性强、受众面宽等特点,在当代新闻媒体的报道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有的媒体专门开辟社会新闻版面,有的还把社会新闻放到头版甚至头条的位置。但是,目前一些新闻媒体由于没有把握好报道的“度”,致使社会新闻过多过滥、变质变味,给读者的印象是轻飘、琐碎,称之为“垃圾新闻”。有的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不惜对报道大量“注水”,做“合理想象”,添枝加叶,甚至夸大事实,歪曲真相。有的眼睛只盯着社会的阴暗面,忽视了对正面的社会现…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的法学理论普遍认为,在权利与权利之间是可以明确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的,只要一个人能够正确合理地行使自己的权利,一般认为是不会侵犯他人的权利的,但是从法律经济学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权利具有相互性,所以权利与权利之间会产生冲突,肖像权与采风权之间也不例外。为解决肖像权与采风权之间的冲突,要对肖像权进行合理限制,基于以下五个方面可以不经权利人许可使用他人的肖像——依法强制使用肖像或为了肖像权人本人的利益使用其肖像;出于新闻报道的目的而使用新闻价值人物的肖像;行使舆论监督权而使用他人肖像;基于科学研究或文化教育目的而在特殊场合使用他人肖像;其他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而确有必要使用自然人的肖像。  相似文献   

4.
公民肖像权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民法通则》实施以来,因肖像权受到侵害而提起的诉讼日趋增多,其中有的是因未经他人同意而将他人的肖像用作商业性展出或制作挂历、广告、商品装璜等提起的诉讼,也有的是要求保护去世者的肖像而提起的诉讼,而1988年岁末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油画人体艺术大展”而引发的肖像权纠纷,则引起了全国各界的强烈反响。由于我国现行民法关于肖像权的规定还比较原则,以前法学界对此又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有关肖像与肖像权的含  相似文献   

5.
陈斐斐 《学术探索》2012,(12):52-54
体育新闻要起到舆论监督作用,就必须做到内容的公开透明,这就会与体育名人的人格权相冲突。本文在分析体育新闻自身特点与体育名人的人格权的基础上,探寻了冲突产生的原因。在现实的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有媒体侵犯体育名人的权益的事件发生,对体育名人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身自由权、隐私权等造成影响。本文从新闻立法和媒体自律两个方面着手,具体阐述了如何避免侵犯体育名人人格权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魏宏伟 《理论界》2005,(9):97-97
近些年,新闻记者、新闻媒体被推上被告席的“新闻官司”不断出现。这其中,有的是因为新闻作品或记者的行为存在缺陷,公民和法人利用法律的武器正当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但也有相当部分是原告无理缠讼,甚至恶意诉讼,诋毁正当的新闻舆论监督。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加强采编人员的法律意识,正当行使舆论监督权利就显得尤其重要。当媒体和记者成为民事侵权案件的被告时,可寻求抗辩事由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谓抗辩,指被告针对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提出具体事实使自己免责或者减轻责任。当一则新闻报道发表后,有人提出该报道构成侵权,主张…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行《著作权法》对"时事新闻"的内涵和外延界定比较模糊,以至在实践中争论不断。决定其是否适用《著作权法》保护,应从根本性质上严格区分单纯事实消息和新闻作品:单纯事实消息是指就时事进行的新闻报道,且形式上限于文字消息;新闻作品是指新闻图片、新闻视频及夹叙夹议的新闻报道,具有独创性。借鉴国外立法例,结合中国司法实践,完善"时事新闻"保护模式,要在《著作权法》层面,完善对"单纯事实消息"概念界定;利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实现对单纯事实消息的保护;完善对新闻作品的著作权保护;确认独家新闻等新闻形式的优先权保护。  相似文献   

8.
"彭宇案"真相的浮出引起了人们关于裁判事实和案件真相关系的深入思考。裁判事实不同于案件真相:前者是裁判者的一种主观性命题陈述或判断,具有可谬性;而后者则是案件已经发生过的客观情况,具有真实的客观给定性。基于维护司法裁判正当性和提高民众司法信任度的要求,裁判事实应当最大程度地符合案件真相,具体实现路径有三:一是应当明确裁判者认定事实的内在理性思维进路,二是应当有效导控裁判者认定事实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三是应当配置科学的裁判事实认定的外在程序。  相似文献   

9.
从新闻侵权的特点、成因看对新闻媒体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拥军 《理论界》2003,(3):66-67
近年来,新闻舆论监督以其影响面广、反应快、反响大的特点而受到国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推崇,与此同时,因开展舆论监督而引起的新闻侵权诉讼呈日益增多之势,成为困扰新闻媒体的一大难题,以至一些新闻媒体不敢进行舆论监督或在进行舆论监督时隐去地名、人名等本应清楚交待的新闻要素。如何加强对新闻媒体的法律保护,使新闻媒体不至于因担心引起新闻侵权而放弃舆论监督呢?本文试图从分析新闻侵权的特点和成因入手寻求加强对新闻媒体法律保护的途径。一、新闻侵权的特点所谓新闻侵权行为是指“新闻单位或个人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8,(11):241-247
后真相是当下新闻传播学科的热门概念,被认为是社交媒体时代的产物。然而,后真相并不是当下出现的新事物,其早已存在于近现代新闻传播事业中。后真相不完全是注重情感宣泄而忽视新闻事实。如今的后真相现象恰恰表明了调查性报道式微和传统媒体公信力下降,以及社交媒体时代碎片化信息恶性循环传播下,网民对事实的追求与技术利用下的接受心理微变。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中国当代报业的现状分析,针对新闻图片在报纸版面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着重阐述了新闻摄影记者素质对新闻图片质量的制约,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姚东旻  李军林  崔琳 《江海学刊》2015,(3):85-91,238
信息化时代的新闻媒体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作用日益重要,媒体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人决策。但是,由于受到不同利益主体的多重影响,媒体报道可能偏离真相或客观认知,产生媒体偏误。通过分析新闻报道从生产到受众的过程及各利益主体的特征所构建的新政治经济学研究框架,可以为认识媒体偏误提供更好的分析范式。媒体偏误治理的关键是设计合理的媒体信息供给及处理的匹配关系,使理性读者可以通过更新信息在有偏报道中不断接近真相。  相似文献   

13.
标题制作向来是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一环。好的新闻标题能够起到提炼新闻精华、吸引读者、美化版面、体现媒体风格等重要作用。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晚报、都市报等风生水起、网络新闻业异军突起的大背景下,媒体的新闻报道却日渐显示庸俗化的倾向,在新闻标题方面尤为突出。本文试图从表现形式、危害、产生原因等几个方面对新闻标题的庸俗化加以剖析,以期廓清视野。  相似文献   

14.
一、新闻采访权侵权的概念及其构成所谓新闻采访权侵权,是指行为人通过新闻媒体(包括通讯社、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公共网站等)向社会公众传播不真实的情况,或情况虽然真实但属于法律禁止传播的事项,从而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民事权利,依法应当承担法律后果的行为和事实。简言之是新闻媒体公开传播了含有侵害他人权利内容的新闻作品。构成侵权的新闻,要符合以下四方面的一般构成要件:⑴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的行为;⑵侵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⑶侵权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⑷行为人实施了侵害他人合法权利和利益。其次,还应考虑下列特殊的构成要件:⑴侵权事实体现在新闻作品中;⑵新闻作品公开刊播于新闻媒体上;⑶新闻媒体具有合法性;⑷新闻行为人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  相似文献   

15.
杨丹  陈晓妆 《云梦学刊》2010,31(4):152-156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政府与新闻媒体都有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但是,目前我国政府与媒体的相处现状不尽如人意,政府向媒体提供信息不充足,甚至隐瞒、扭曲事实,新闻媒体职业道德缺失、社会公信力下降,这些都造成了政府与媒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何构建政府与新闻媒体的和谐关系?一是政府要以民为本,主动搭建与媒体合作的平台,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断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建设,提高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服务媒体,引导媒体健康发展;二是新闻媒体要通过矫治新闻职业道德缺失、创新政府新闻报道形式等手段不断完善自我,架起政府与公众互动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摄影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它运用摄影技术,通过图片的可视形象,报道新近发生和发现的,为读者普遍关心或感兴趣的事实。在平面媒体中,图片是最具视觉冲击力,最能吸引读者的报道形式。在办报越来越讲究“图文并重。的今天,文字记者一手写文字,一手拍照片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报业竞争新形势下记者全面发展的趋势。 新闻界前辈穆青同志很早就提出过著名的“两翼齐飞”论。他指出,文字和图片是新闻报道不可缺少的两翼,缺少哪一个都飞不起来,他还强调,一个新闻单位,对于文字和摄影报道要同等重视,同等爱护,不能厚此薄…  相似文献   

17.
一、对“星期刊”性质的认识 “星期刊”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面对社会改革纷纭复杂的现状和生动多彩的社会现实,广大读者不再以那种灌输性很强的新闻报道为满足,而需要一批有份量的以阐释性、思辨性、预测性为主要特征的可读性较强的新闻报道。而党委机关报由于偏重于传播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刊登重要的国内国际新闻,很少有富余版面来容纳那些贴近生活、贴近读者、贴近政策的新闻报道。加之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刊登大量的广告,更使捉襟见肘的版面趋向紧张。而“星期刊”的出现恰恰弥补了党委机关报这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文艺作品是创作者对从生活中获取的材料进行改造、加工和缀合而成的。它不是对生活的机械摹写,而是重在通过一定的形象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它需要联想、想象和虚构。新闻报道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而在于传播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它应是事实最可靠、最忠实的记录,应具有高度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由于文艺作品与新闻报道有本质上的差异,决定了文艺鉴赏与新闻接受各有不同的观照规则。只有严格区分这些规则,以不同的态度去观照文艺作品和新闻报道,才能达到接受者的需求目的。  相似文献   

19.
新闻媒体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的问题同编校质量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新闻媒体编校质量方面的问题,有的是字词使用方面的差错,有的是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重复多余,有的是逻辑混乱,有的是知识性的错误,有的是标点符号方面的差错,还有的是由于校对不细致而产生的差错。本文就报刊编辑、校对中常见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说明。这些语言文字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看上去好像是小问题,其实“小事”不小,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一、数码摄影让图片新闻脱胎换骨随着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 ,计算机科技以及与之相依存的IT产业的迅猛发展 ,推动了新闻摄影的技术革命 ,使图片新闻报道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 ,并在新闻摄影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信息时代的新闻摄影来说 ,它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数字化。在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数码相机和数字化图片传输手段的运用 ,使得新闻图片的传输和处理速度大为加快 ,新闻图片内容的鲜活度大大提高 ,使得过去报纸可欲而不可得的新闻视觉传播得到飞跃发展。这为报纸的图片报道大显身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新闻摄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