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文化认同既可能指个人对于所属文化的归属感,也可能指不同民族成员彼此认可对方的文化要素。从这一视角考察新疆汉语小说中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至少有三个维度:一是汉族作家汲取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二是少数民族作家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三是少数民族作家对"他者"文化的自觉吸纳。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新疆本土汉族作家在民族团结颂歌的时代精神指引下,以高度的使命感展现着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80年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更趋向多元化,同时一些优秀的"民考汉"青年作家开始活跃于新疆汉语文坛上。  相似文献   

2.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很多少数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有很深的情感依恋和认同,他们可以接受器物、甚至制度的变化,但是不能轻易接受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改变.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少数民族的现代化不是汉化,也不是西化,而是保留民族特色,在民族文化再造和超越实现“一元多线”的发展模式、尽量减少传统文化惯性阻力的基础上,实现东西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是多元化时代民族文化的重要一翼。本文从汉语言形式与母语文化精神、语言与存在的矛盾,以及文化潜对话所揭示的语言压力等几个方面,分析以彝族诗人罗庆春的《阿库乌雾诗歌选》为代表的汉语诗创作所传达出的文化诉求,提示人们注意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通常学界认为各少数民族因其经济文化政治落后于汉族人,所以,认为少数民族汉化是民族融合的主流。此论正确。但民族融合是个极其复杂的历史过程,所走的道路也十分曲折,绝非仅仅是少数民族汉化那么简单。本文从剖析信都冯氏和勃海高氏两个家族的变迁,发现了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汉人胡化再汉化的一条民族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5.
从诗学角度看辽王朝有限的几首契丹汉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契丹人写的汉诗,是刻意学习并勉力遵从汉语与汉诗规范写作的诗,是自觉汉化的作品。传世的契丹汉诗多为政治性的讽谏诗和颂诗,也有述怀、言志、射猎、饮酒之作。契丹汉诗的辞章学水平不高,风格则体现了民族性格和地域特点。  相似文献   

6.
纵观5000年文明史,中华大地堪称百花竞艳、异彩纷呈的诗歌苑圃。诗人灿若繁星,诗作汗牛充栋。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0多个少数民族。中国文化的宏伟殿堂,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共同辛勤创造的。可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文学史”也罢,“诗歌史”也罢,都只是汉语文学或汉语诗歌的历史。即使一部分少数民族作家用汉语写出的文学作品收入了“中国文学史”,但有的并未标出其少数民族的民族成分,而且挂一漏万。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史是各个兄弟民族的作家共同书写而成的。其中和唐诗、宋词相比并的元曲,少数民族作家更以其辛勤的劳作留下了光辉的篇章。这首先是因为元曲这一文学体制的形成就是各民族文化在中原相交融的产物,其次是由于少数民族的作家,承袭了本民族、本地域的传统文化,又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了中原传统的汉文化,就使少数民族作家用汉语言文字进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民族大融合,第一次为春秋战国时期,第三次为宋辽金元时期,而魏晋南北朝是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个时期,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因与汉族长期错居杂处,在汉族的影响下,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并在加速封建化的过程中,逐渐与汉族形成了共同的经济体制,最后多融合于汉族。而在南方,由于大批北方汉人南迁及少数民族出居平地,也造成某些杂居局面,使一部分与汉族关系密切的少数民族逐渐汉化,也有一些迁居或以其他途径进入民族地区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但由于汉族人数众多,文化较高,故在整个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汉化则表现为主要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却是局部的。 随着民族间的交往和融合,我国各民族先进、优秀的经济文化也交融一起,汲取升华。  相似文献   

9.
依据作家的写作动机以及作品主题,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小说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早期至80年代中期,少数民族小说主要追求地域乡土特色;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民族文化特质成为少数民族小说的核心主题;90年代后期以来,自然和文化危机成为少数民族作家的普遍焦虑,其作品呈现鲜明的文化生态意识。三次转向背后是社会文化语境的改变和少数民族作家"民族意识"内涵的变化,或可以此为启发反思并深化当前的多民族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汪承栋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土家族第一代诗人,是当今文坛上多产的少数民族作家。三十年来,他先后出版了十部诗集,一本散文集和一个电影文学剧本,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和创作短评。他的大多数诗作反映的是藏族人民的生活,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 一个少数民族作家,如果运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行创作,其作品无疑地会体现出本民族的语言特色,易于为本民族的读者所接受,而汪承栋是用汉语进行创作的,他的诗作为什么会赢得广大藏族读者的喜爱呢?探索这个秘密,对用汉语进行创作的少数民族作家和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汉族作家来说,都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我认为,汪承栋的诗歌受到藏族人民喜爱的主要原因,是他的诗歌中闪耀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一特色是通过浓郁的民族生活内容的反映、典型的民族心理素质的刻划和独特的民族语言的运用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民族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民族基本理论、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及民族发展繁荣等问题上的大胆探索和艰辛开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初步奠定了党的民族理论的基础,科学地指导了中国民族工作的具体实践,成功地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的民族性,尤其强调:因56个民族当家作主而伴生的民族意识的复苏成为考察中国当代文学民族性问题至关重要的立论前提。老舍等少数民族作家复杂内隐的民族情愫的出色表露更是最具个案意味的有力论据。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能够有效地促进民族团结,加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要大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历史上中原与西北部少数民族之间的茶马交易形式,“茶马互市”促进了内地和西部地区经济上的交往和繁荣,密切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和融合。明清以后,安化黑茶因其独特的湖湘物产文化品质,成为内地与西北少数民族进行茶马交易的主要茶类,有利于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和民族融合。中国茶道的终极目标就是要通过以“和”为精神指引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境界,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从回族语言解读其民族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十个民族,在这些民族中只有回族没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语.但经语言学的实际调查发现,其实回族使用的汉语很有特色,其间夹杂着很多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1].回族语言的这种独特性与回族的历史是有很大关系的.虽然伊斯兰教是回族民族认同的最重要因素,但是回族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作为表征民族性的符号,在其日常生活中运用的更加广泛.因此,以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为特色的回族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回族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理解民族精神问题时,有这样几个层次的概念和问题需要厘清:1.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至今仍有借鉴价值;2.民族意识是民族作为客观存在的历史的、现实的全部内容的反映的总和;3.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范畴中积极的、起肯定作用的思想精粹;4.中华民族精神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之精神的融合和升华。中华民族精神支撑和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并和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文明发展、中华民族发展存在着互动关系,遵循着既适应又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又相对独立的基本规律,其具体规律则表现为适应超越规律、内生外取规律、聚合创新规律。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发展中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指导,同时也在这些成果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世界精神殿堂的瑰宝和中华文化的结晶,它不仅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有22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其现代化是民族学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小民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就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四个问题──如何对待小民族的文化、发展与繁荣、民族优惠政策、民族发展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从回族语言看其民族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中,只有回族没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语。但经语言学协会的实际调查发现,其实回族使用的汉语很有特色,其间夹杂着很多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1]回族语言的这种独特性与回族的历史是有很大关系的。虽然伊斯兰教是回族民族认同的最重要因素,但是回族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作为表征民族性的符号,在其日常生活中运用的更加广泛。因此,以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为特色的回族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回族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述了我国民族教育的概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国家对民族教育的相应政策。文章指出我国民族教育今后的发展,对外应与国际接轨,对内应确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坚持民族教育自主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20.
试论城市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与民族关系--以兰州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一个多民族共处的环境中,每一个民族都会表现出一定的民族意识.它是研究者用来衡量民族关系的重要变量以及民族关系研究的重要专题.本文以回族为研究重点,探讨民族意识之于民族关系的意义.以此为出发点,总结出城市少数民族民族意识的几种表现形式,即民族归属意识与民族认同意识、民族平等意识、民族群体意识以及民族帮扶意识等,并透过它们来探析城市民族关系的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