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6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承志是新时期文学中的一位重要的回族作家。他的一些作品曾赢得文学界的一致好评 ,一些作品引起不同意见的激烈争论。马丽蓉博士的新著《踩在几片文化上 :张承志新论》(宁夏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1 2月 ) ,以全新的视觉 ,原创性的理论分析 ,概括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为张承志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 ,从而消除了有关张承志思想和作品的误读误解 ,也消除了新时期文学评论中的一个盲点 ,使张承志其人其文在新的学术视野获得了重新定位与评价。全书首为导论 :一次意味深远的文化皈依 ,末为结语 :迎遇“大师”的挑战。正文分上中下 3篇。上篇人格论 ,共 4章 ,一、精神浪子的追寻苦旅———张承志“寻父情结”探 ;二、母性 :温暖和力量的生命启示———张承志笔下女性形象剖析 ;三、生命的特有诠释———“在路上”的张承志 ;四、关于“清洁”的四种话语系统———张承志“清洁精神”之透视。中篇文体论 ,共 3章 ,五、意象 ,为我们掀起文本的面纱———张承志和他的小说创作 ;六、一段无法绕行的“过渡带”———张承志和他的散文创作 ;七、一次尽情尽意的艺术驰骋———张承志和他的长诗创作。下篇作品论 ,共 5章 ,八、终于拥有了一块心灵草地———张承志与他的“草原小说” ;九、文学操作背后的文化皈依——  相似文献   
2.
西方传媒语境中伊斯兰妇女问题文化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传媒不但对《古兰经》所渗透着的女性关怀精神的本源性思想进行了“恶毒中伤”,还传布伊斯兰教反妇女论来“蓄意丑化”其自成体系的妇女观。本文力求全面梳理伊斯兰文化妇女观的主导精神与西方传媒所给定的“反妇女论”间互错的原因、表现、实质等一系列的问题,从“本源与变异”的全新视角来重新审视伊斯兰妇女问题,力求达到正本清源的学术目的。  相似文献   
3.
曾经的辉煌与当下的衰败、曾经的核心与目前的边缘化所造成的失落感,三大圣地、《古兰经》与先知穆罕默德的相继蒙羞和遭辱所带来的受辱感,历史的创伤记忆与现实的生存困窘共同积淀成了一种顽强的集体潜意识,形成阿拉伯—伊斯兰民众仇恨与暴力相交织的心理死结,外现为以暴易暴、铤而走险甚至不断丧失自我。因此,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应在不断抵抗西方霸权主义对中东诸多利益的制衡中,努力变革滞后于全球化主潮的落后现状。否则,将面临更为严重的民族和地区的倒退,危及世界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世界联盟与伊斯兰合作组织是泛伊斯兰主义制度化的产物,伊盟主要通过朝觐平台间接对伊斯兰国家政治施与影响,伊合则通过推进议题的方式直接对伊斯兰国家政治产生影响;我国历来重视发展与这些泛伊斯兰国际组织的友好关系,并取得了宝贵历史经验与良好的成效;在明确我国与泛伊斯兰国际组织开展人文交流与合作的资源优势、基本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基础上,探索我国对中东国家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人文外交的应对之策,旨在进一步提升我国对中东伊斯兰国家的人文外交能力.  相似文献   
5.
中阿文明交往迄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形成“官民并举”的一种基本交往态势,在各个历史阶段采取了不同方式,并呈现出不同交往内涵与特征;伊斯兰文明面临的现实挑战主要包括:1.“9·11”事件使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因受连坐而声名狼藉,伊斯兰文明面临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2.美国借“大中东民主改造”之名进行的文化改造,加重了伊斯兰世界在全球化中被边缘化的程度,伊斯兰文明面临如何与怎样融入全球化的现实困境、3.目前发生的这场内生型的阿拉伯民主运动,实为阿拉伯民族从清真寺走向广场来集体表达民主诉求之举,凸显出伊斯兰文明主动融入全球化的自觉意识;为进一步推进中阿文明交往,双方应进一步加强认知、增进理解与沟通,警惕并应对美国互联网外交带来的新挑战,将宗教交流作为深化中阿文明交往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以文促经”是立足“宁夏是中国唯一的回族省区”这一“稀缺性和唯一性”的“绝对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理性抉择。宁夏在参与中国对阿人文外交的实践中尚需进一步提升朝觐工作的外交意义,并将之纳入我国对阿人文外交的战略高度筹谋和运作;进一步发掘地方旅游资源中的人文价值,借助“人媒介”传播文化中国,进而推动地方政府的国际人文交流与经贸...  相似文献   
7.
中阿文明交往迄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形成"官民并举"的一种基本交往态势,在各个历史阶段采取了不同方式,并呈现出不同交往内涵与特征;伊斯兰文明面临的现实挑战主要包括:1."9·11"事件使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因受连坐而声名狼藉,伊斯兰文明面临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2.美国借"大中东民主改造"之名进行的文化改造,加重了伊斯兰世界在全球化中被边缘化的程度,伊斯兰文明面临如何与怎样融入全球化的现实困境、3.目前发生的这场内生型的阿拉伯民主运动,实为阿拉伯民族从清真寺走向广场来集体表达民主诉求之举,凸显出伊斯兰文明主动融入全球化的自觉意识;为进一步推进中阿文明交往,双方应进一步加强认知、增进理解与沟通,警惕并应对美国互联网外交带来的新挑战,将宗教交流作为深化中阿文明交往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提供宗教礼拜场所是清真寺的基本功能,内含"六大信仰"的宣传和"五大功修"的实践,在不断协调人神关系中凸现清真寺传播与实践伊斯兰神学精神的实质,并派生出基本建筑元素"变与不变"的发展规律;清真寺还具有教育、科研、慈善、司法、外交、社区服务等一系列衍生功能,渗透着伊斯兰"世俗关切"的情怀,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功能发生变异又折射出清真寺在宗教与政治夹缝中生存的尴尬境遇,"涉寺事件"就是"各种权力精英"依赖圣寺、名寺的象征资源优势来达到"政治动员"目的结果,背离了伊斯兰的和平本质与清真寺的禁武精神;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清真寺功能作客观评估,也是对全球治理中"伊斯兰因素"作深入思考:清真寺功能衍变将对全球文明对话的理论与实践产生深远影响、清真寺的变异功能仍会以"涉寺事件"的方式加大解决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的难度、清真寺伊玛目能否坚守"和平与禁武"的基本精神也会对国家和地区的非传统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清真寺的衍生功能已在解决美欧穆斯林移民问题的具体实践中发挥了特殊而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验"与全球清真寺发展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伊斯兰教由阿拉伯半岛逐渐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也完成了区域宗教跃升为世界宗教的辉煌历程,并以"随寺传播"的基本形式派生出不同的清真寺文化,表明伊斯兰所特有的包容异己、不断进取的文化品格.中国清真寺文化是伊儒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中国清真寺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全球清真寺发展极具参考价值,但也面临着全球化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进程中清真寺功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进程中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制约力日趋复杂和重要,一系列"涉寺事件"更将阿拉伯-伊斯兰问题复杂化,并在重大全球性问题上出现"外溢",研究清真寺功能影响,旨在对国际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作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