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2 毫秒
1.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教授马丽蓉的新著《西方霸权语境中的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以全新的视角分析了中东地区和国家涉及伊斯兰教的诸多问题,介绍了西方传媒的各种立场,对其进行了辨析,资料翔实,论证客观。这是一本难得的深入论述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的好书。书中处处显示了学术的尊严、学者的良知以及作者公正的学术品质。全书卷首为前言,正文12章,第一章西方传媒与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东西方传媒发展现状,美国、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对外宣传,西方传媒臆造阿拉伯—伊斯兰形象的历史;第二章美国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媒体对阵概述,美国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舆论战之策略及其表现,修复"美国形象"以缓和仇美情绪之要措及其得失,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抵抗美国舆论战之策略及其经验,美阿舆论对阵的制约因素及其后果;第三章最敏感的传播话题——伊斯兰妇女问题文化辨析:《古兰经》中的女性关怀思想,伊斯兰妇女问题误读要点辨析,西方传媒语境中"伊斯兰反妇女"论之成因;第四章最漫长的传播焦点:耶路撒冷问题文化探源,缘起于三大传说的夺圣地与争国土之冲突,缘起于复杂"朝圣情结"的宗教、土地与种族等冲突,缘起于耶城的巴以和平走向的判定与预测;第五章西方传媒的泄愤之作:"9.11"袭击事件,"9.11"事件报道回放,是政治事件,也是传媒杰作,逼迫"9.11"事件真相,求索真相,质疑"反恐",强势媒体搅动"9.11"后的国际政坛,事件效应,显而易见;第六章西方传媒的反思之作:伦敦连环大爆炸,伦敦大爆炸与"伦敦斯坦现象",伦敦大爆炸与欧洲穆斯林移民问题,伦敦大爆炸与文明对话问题;第七章西方传媒的就景之作:"阿拉伯民主之春",西方传媒所爆炒的"阿拉伯民主之春",美国所推行的"大中东民主改造",中东所要实现的"捍卫文化尊严与民族国家利益的民主","大中东"民主出路何在?第八章西方传媒的蓄谋之作:阻碍中阿合作的传媒因素,西方传媒精心臆造"中国威胁论",西方传媒苦心营构"好战而恐怖的伊斯兰",积极的应因对策,乐观的合作前景,关于文化安全策略的若干建言;第九章身份危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认同及其重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面临身份危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认同的成败得失,在辩证、多元、务实中重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第十章心灵遭挫: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群体文化心理蠡测,失落感的形成及其表现,受辱感的形成及其表现,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现状透视,历史情绪与现实困境交织而成的心理死结;第十一章美国"双重标准"与阿拉伯—伊斯兰问题之解决:美国在中东实行双重标准的主要表现,美国在全世界尤其是中东地区实行双重,西方传媒的泄愤之作:"9.11"袭击事件;西方传媒的反思之作:伦敦连环大爆炸;心灵遭挫: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群体文化心理蠡测;美国的"双重标准"与阿拉伯—伊斯兰问题之解决;西方霸权语境与文明对话和文化自觉之构建。在书的封底,作者也作了这样高度的概括:拥有强势传媒的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以引导全球议题、设置传播框架及营制舆论环境等方式掌控了国际传媒的话语霸权,我们所接受的国际事件,亦多掺杂了西方霸权政治及其学术的立场和观点,臆造、妄论在所难免,"恐伊症"蔓延全球即为此种文化霸权之产物。在美阿关系已成为影响国际政治重要因素、西方将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置于全新语境下进行诠释,以期达到辨析真伪、还原本我的研究目的。为此,本刊特地发表对这本书的3篇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以往学术界,特别是回族学界对王岱舆的宇宙发生论、认主学等问题探讨较多,但较少对于其关于妇女的伦理思想加以讨论。本文拟在前人己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王岱舆的妇女伦理思想进行初步的考察分析,以展现其所建构的伊斯兰教妇女伦理体系,以及说明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本文主要涉及儒家伦理学说)中女性观的横向联系,在此基础上,来阐释伊斯兰教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3.
当代国际著名学者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SeyyedHosseinNasr)从比较宗教学的视角上,对伊斯兰教哲学与东西方哲学精神经过长期探索后,体认到“现代主义”观念对传统伊斯兰教本身所构成的挑战,从而提出“圣道伊斯兰教”观的宗教哲学概念。他并因此以及对传统苏菲思想和伊斯兰教哲学的挖掘和阐释而在伊斯兰教学者和西方学者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深刻的伊斯兰教“文化自觉”意义、和谐理念等积极因素对我们都有借鉴意义。他的“圣道伊斯兰教”观,国内尚无评介与探讨,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作了述评:1.纳斯尔其人其学;2.“圣道伊斯兰教”观;3.对“圣道伊斯兰教”观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纵观19世纪以降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系谱论”民族主义观与“反系谱论”民族主义观。“系谱论”民族主义观试图将“进化论原则”与“民族观念”相结合,从历史演化的线索中审视某一民族并分析其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性;“反系谱论”民族主义观则强调民族主义研究有其特有的方法论和可能性的历史前提。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虽然依托于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但是在民族共同体范围内的“民族自决”、“民族身份认同”却与政治场域中的“公民权利”、“公民身份认同”发生内在性冲突。系谱论民族主义观侧重于从民族有机体“自然演进”的角度在“时间维度”上解决这一问题,而反系谱论民族主义观则强调要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主体性建构”的空间维度化解这一矛盾,但结果证明,两种民族主义观念都无法顺利走出民族主义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5.
叶青 《回族研究》2007,(4):35-37
近读马丽蓉教授的力作《西方霸权语境中的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一书,颇有所感。本书从媒体传播这个角度出发剖析西方与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关系这一当代国际政治中热点话题,观点较为新颖,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书的立论基础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强大的硬实力的支持下,通过其手中掌握的强势传媒力量,主导了当前全球舆论的议程制定权,使全球的话语体系为美国的利益和霸权服务。正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受到了很大程度的误导和歪曲。“国际政治不平等与国际传媒不民主,两者之间形成了互为因果的关系。[”1](P13)因…  相似文献   

6.
王淑兰 《民族学刊》2022,13(11):18-27, 143
西方学界对民族主义研究极为丰富,然而对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观的研究却常常陷入“碎片论”“困难论”“割裂论”等各类误读。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观的研究进行比较、批判的基础上,中国学界积极推进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观的整体性研究,呈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观的突破性研究,体现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观研究的一种超越。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这种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对思考和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因主客观因素整合所致,西方霸权语境中所畅行的“文明冲突”论,既被霸权者利用为发动战争的方略,也被传媒爆炒为国际舆论中的强势话语。西方霸权语境为“文明对话”与“文化自觉”的立论前提已成严酷的现实,文化自觉是文明对话的重要前提,西方霸权语境又是文化自觉与文明对话的干扰因素。尽管西方霸权语境的主要特征及其消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在西方霸权语境中构建“文明对话”的全球共识,强化东西方文化的自觉意识应是政治家、学者以及传媒所共同努力的宏远目标。因为,唯有政治家积极斡旋于共同谋求政治多极、经济一体和文化多元,学者努力致力于异质文明间的沟通理解与互补共荣,传媒始终坚守于营造真正民主和自由的舆论环境,人类才有可能最终赢得持久和平。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妇女观集中反映在《古兰经》中。妇女观是《古兰经》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兰经》在第二章、第四章、第二十四章、第四十三章等章节中从妇女的社会地位、婚烟家庭、遗产继承、权利义务和道德规范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论述与规定。这些内容极大地扭转了穆斯林妇女倍受歧视和虐待的历史,并为她们争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公平待遇。《古兰经》妇女观自始至终贯穿着“男女平等、关心妇女、尊重妇女人格,提高妇女地位”等方面的思想,其中的合理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这些思想对于当代妇女问题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9·11”事件后,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就面临着两难的抉择:要么站在美国一边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要么庇护本·拉登及其基地组织。若选择前者,伊斯兰国家政府公开支持西方基督教反穆斯林的联盟就是一个风险巨大的行动;若选择后者,阿拉伯国家将因与恐怖组织有关联被列入“邪恶轴心国”而遭受美国的经济制裁或军事打击。基于一种素朴的泛阿拉伯信仰共同体的认同本能,本·拉登反抗美国霸权主义的斗争在每一个伊斯兰国家都能找到同情者甚至追随者,美国反恐5年来仍未抓获本·拉登、塔利班势力又卷土重来就是明证。同时,“9·11”事件不仅给美国…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是从兼顾典籍阐释、案例举要与传媒透视相结合基础上切入阿拉伯-伊斯兰问题被普遍误读这一核心内容,展开关于国际问题的微观辨析与国际关系的宏观把握,力求完成从表达强势文化霸权的国际传媒热点问题研究转向国际传媒热点问题中有关贬损弱势文化的表达研究,从而使社会学的基础研究真正参与并思考国际事务,达到破立并举的双重学术目的.  相似文献   

11.
大化循环,尽终返始--清初回族思想家刘智哲学观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初回族思想家、“天方学人”刘智 (约 1 660—约 1 730 ) ,从伊斯兰教教义学的立场出发 ,基于在中国弘扬伊斯兰教教义思想的神圣使命感 ,以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特别是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 )学养与系统的回教教义学研究 ,在吸收回族先贤王岱舆 (约 1 580— 1 660 )、马注 (1 640—约 1 71 1 )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终于构建了以“真一说”为基础、以“人论”为主要内容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伊斯兰教哲学。本文拟对刘智在创建中国伊斯兰教教义思想体系的过程中 ,如何吸收和改造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及其概念 ,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古兰经》经文为依据,辩驳了当前以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关于穆斯林“好战不宽容”和“穆斯林妇女服饰压制妇女的权益”的错误认识,论证了西方文明面临的问题根源在其自身内部,而非来源于外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3.
浅论中国伊斯兰教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之后 ,就面临着教育传承的问题 ,于是经堂教育便应运而生 ,成为中国伊斯兰教教育中一种重要的形式 ,发展至今。同时 ,一种新的教育形式———经院教育也逐渐发展起来。经过不断发展 ,中国伊斯兰教教育已形成了成熟的教育机制与特点 ,但同时也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得以解决 ,使全国伊斯兰教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  相似文献   

14.
安萨里是阿拉伯历史上著名的、影响深远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站在伊斯兰教正统派的立场上,对伊斯兰教问世后500年来的经验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当时众多的教派和学派,以及他们不同的理论及观点,作了认真的分析和澄清,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安萨里再次统一了伊斯兰思想界的认识,维护了正统的思想体系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刘智作为明末清初的著名汉文译著家,他的翻译、介绍和著述充满了时代的创新性、开创性.刘智译著中哲学思想的丰富来源于他对伊斯兰哲学和思想的深刻学习和理解,更得益于他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悉心了解和系统掌握.其中,刘智对伊斯兰教哲学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诗人阿布德·热哈曼·贾米(Abd al-Rahman Jami,伊历817-898年,1414-1492)的<勒瓦一合>(Lawa'ih)的译介,以<真境昭微>而著名,并反映了刘智译介过程中的创造性特征.<真境昭微>既忠实于原著,又以中国穆斯林的聪明才智超越了原文的文本,进行了汉语语境中的创造性表述和中国哲学范畴的恰当转化,从而以汉语的话语更直观地体现了伊斯兰哲学,特别是伊斯兰苏非哲学思想中"存在统一论"思想,以及苏非追求和实践自我超越和心灵升华的理想境界.在中国伊斯兰哲学、伊斯兰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更好地体现了伊斯兰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交流和融通,是人类智慧和思想间相互学习、理解、交流和对话的一幅历史风景画.  相似文献   

16.
都市化进程中的清真女寺和女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强 《回族研究》2011,(2):110-116
中国女性穆斯林的伊斯兰文化教育形式可以分为女寺和女学两种,女寺包括独立女寺和男寺附设女寺,女学包括中阿女校、寺办女学和私立女学三种。城市女寺和女学的兴起与都市化有一定的关联,城市社区结构的变化、家庭宗教功能堪忧、妇女身份意识觉醒为三大主因。女学的发展与当地文化传统相结合,具有本土化特征。女寺和女学是女性相互学习和交流的...  相似文献   

17.
罗马法与伊斯兰法比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马法与伊斯兰法在现今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罗马法为西方法律传统的绳索,而伊斯兰教法可谓伊斯兰教理论的触角。关注罗马法与伊斯兰法的关系,在国际局势风云突变并需要冷静地从历史中归结国际关系的今天,或许多少有些意义。本文即是在这种认识上探析二者的关系,企望能引起对此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作为伊斯兰国家法和穆斯林社会母法的伊斯兰宪法学形成了其它宗教法和习惯法无法比拟的较为完备的法学体系 ,并始终发挥着宪章的功能 ,使伊期兰教法一直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成为伊斯兰世界的统一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东西方学术界中,来自不同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学者对“文明对话”给予了热情的回应和高度的重视。本文拟以杜维明先生多年来身体力行的“文明对话”论域和美籍伊斯兰学者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的文明对话中的“精神性”探讨为例,从以下六个层面进行分析比照:一、站在西方文化“马赛克”上的跨文化学者;二、反思启蒙,发掘自身传统的精神资源;三、寻求各自文明中的精神资源和超越性人文价值;四、在生态伦理层面寻求各自文明所蕴含的价值;五、文明对话中知识分子的角色和立场;六、参与主持回儒对话:促进伊斯兰与儒家文明对话实践。并对他们的文明对话的主张要旨和思想理念,进行宏观的比照和微观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教的东传带给维吾尔文化的影响是深刻的,本文以语言人类学的视角,从日常用语、惯用语及民族心理塑造等方面谈到了来自伊斯兰文化中的借词与维吾尔文化的关系,进一步说明,地处东、西文明交汇地的特殊优势赋予维吾尔文化以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质,使得维吾尔文化在其未来的历程中并不只是成为简单的模仿者而是积极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