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安气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辨析了“风骨”、“气象”等诗学范畴的涵义,认为:建安风骨不能标示建安诗歌的整体风貌;建安时代形成了足以与盛唐气象相对峙的建安气象;建安气象与盛唐气象之间有深层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论李白诗歌创作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在李白研究中,对其诗歌思想内容倾向的看法从来就不是一致的。一种意见认为李白的诗全部是“盛唐气象”、“盛唐之音”的表现(见林庚《盛唐气象》,北大人文科学学报1958年第2期),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李白诗歌以大量篇幅反映出“盛唐”的衰落与诗人本身的不幸(见王运熙等著《李白研究》)。笔者  相似文献   

3.
从“盛唐气象”概念的生成及意义指向看,它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审美概念,是那个时代大多数诗歌呈现出的整体风貌,而不是全部诗歌的精神面貌。这种诗歌“气象”体现在美学要求上,主要是“风骨”与“兴象”,表现在风格上则是千姿百态,气象异彩。考察这些,对盛唐诗歌的理解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孟浩然作品风格上浸染了盛唐诗歌的共性色彩。孟浩然诗与“盛唐气象”间的关系,人们早已密切关注,但从其反映社会上层的宴饮游乐、普通农人的安宁祥和等生活场景的诗作揭示盛世气象的却并不多。盛唐时期经济繁荣、政治昌明,是孟浩然此类诗歌创作基调形成的社会基础;唐代行旅之风大盛,对孟浩然诗歌创作题材的撷取及盛唐气象的多样化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盛唐气象论     
(一) 宋严羽《论浪诗话》云:“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指的就是唐宋气象的内涵有别。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论唐之气象也有类似看法,“格高气畅,自是盛唐家数”,“格高”指格调高越、诗旨昂扬。“气畅”指诗意师心,自然成篇。可见,盛唐气象原为诗评家推崇唐诗以丰神情韵擅长的风格。本文借用严羽、谢榛等人的盛唐气象概念,由诗扩大到文艺领域,凡音乐、书法、绘画、歌、舞、服饰等等,亦均有与诗歌相类的时代风格,产生气象的共鸣,其共同的意蕴是,闪耀着唐人健康向上的风采、恢宏豪宕的气质、雄浑宽远的境界。这种文化风骨成为唐人创造精神文明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盛唐气象"与盛唐诗坛的两大诗派和两大诗人密切相关,是盛唐诗歌的主旋律。"盛唐气象"在李白的诗歌中,是以名士气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杜甫的诗歌中,则是以儒生气象的形式表现的。同时,"盛唐气象"还表现为山水田园诗中的隐士气象和边塞诗中的英雄气象。  相似文献   

7.
所谓“雄浑”,即雄壮浑厚。它是盛唐诗歌最突出的美学特征。它以著名的“盛唐气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最壮丽的一章。而最能反映这种“气象”具有的慷慨昂扬的精神风貌和雄壮浑浩的艺术形象的,无疑是边塞诗。一边塞诗的“雄浑”美,表现在抒情言志时,抒情主人公往往具有崇高的人格美。就抒情的“雄浑”而言,“雄”即诗歌感情的雄壮豪放。“浑”的原意为浑沌、混茫,  相似文献   

8.
《沧浪诗话》的“兴趣”说,是严羽诗论的核心。它的内容包括互相联系的两方面:一方面,对诗人来说,必须通过“妙悟”,具备“别才”;另一方面,对诗歌来说,必须以“盛唐为法”,达到“盛唐气象”的境界。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创造出来的诗歌才会是有“兴趣”的诗歌。  相似文献   

9.
对盛唐的呼唤──再论“文章四友”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声律、风骨、兴象三个方面,对活跃于初盛唐之交的“文章四友”这一诗人群体的诗歌创作进行考察,论述了他们对“盛唐气象”形成所作的贡献。四人近体诗五七言兼备、长短体咸宜,平仄调谐,粘附切合,已臻成熟境地.在审美内涵方面,已经突破了梁陈浮靡诗风,表现出明快跳荡、境界宏阔的风貌。应制之作大都气象高华、典丽精工,表现出对盛世的由衷赞颂。与齐梁应制诗言不由衷的阿谀异趣;边塞诗描写边塞风物,抒发建功立业豪情,立足现实而充满憧憬,偶有惆怅而仍明快,已见盛唐端倪。在诗歌意境──“兴象”创造方面,一些佳作高远的情感基调与和谐声律完美融合而形成“格高气畅”的诗境,更显盛唐风姿.  相似文献   

10.
所谓“盛唐气象”,是人们对盛唐诗歌总体风貌的一种体认、概括与评价。它应蕴含这样一些审美特质:一、丰富的社会、人生内容与深厚的情感体验相交感所生发出来的强大的情感力量与气势;二、词理意兴浑然一体,意境浑厚博大;三、刚健、明朗、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以此去审视王维的古体诗,可以发现他在作品中歌颂理想,肯定人生,干预社会,表现出一份积极入世的情怀,故而显露出高昂的情感气势;与此相应,诗中的意境是雄浑与博大而非平和与淡雅;语言上,则是在自然、流畅中持有一份刚健。王维古体诗中的这些风格特征,完全融会在“盛唐气象”之中。而这种风格的产生与显现,正是“盛唐”这一特定时代精神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对于盛唐诗歌的总体风貌,已有的研究大都注目于“盛唐气象”的阐发,把诗歌中那种蓬勃的朝气、爽朗的神情和人生的展望作为这一时代的共同精神风貌并反复申论。而盛唐诗歌中偏爱清冷幽深乃至于荒寒的诗境却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盛唐诗人中常建对荒寒诗境的偏爱与表现最为典型,探询他诗中的荒寒意境塑造的途径、特点及其生成原因,是探视诗人冷眼阅世心态的极佳窗口,同时亦对盛唐诗歌的审美趣味作出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从民族文化交流的视角,探索出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形成盛唐气象的重要因素。本文认为,盛唐气象的形成,首先是前代文化积淀与嬗变的结果。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空前的民族大融合所带来的文化的交融、变异与重构,尤其对充满生机的草原文化的吸收与融入,在民族整体素质上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次,以胡汉一体的李唐王朝统治集团思想意识为代表的崇尚武功、开拓进取的民族气质和时代精神构成了盛唐气象的内在动因;再次,初盛唐人的博大的民族自信心对外来文化的无所顾忌地吸收和溶化所形成的活跃、开放的文化氛围,为盛唐气象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总之,盛唐气象是农业文化不断地吸收与融合异类文化的新血液创造出的文化新质所带来的文化的高涨与跃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咏史诗是在唐代发展比较充分的一个诗歌体类。本文在全面研究唐代咏史诗的基础上,深入论析盛唐咏史诗,认为盛唐的政治文化为咏史诗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并作了具体的论析。盛唐咏史诗受时代精神的感召,热烈奔放,敢于直接表白内心的追求向往,即使接触到社会的黑暗面,抒发沉沦下僚命运的不平,也只是流露出淡淡的英雄失落的迷惘。在整体上体现了盛唐的宏伟气魄和雄厚力量.是“盛唐气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严羽为纠正宋代诗学发展的弊端,主张学习盛唐诗歌的创作经验。他视诗歌为有灵性的鲜活生命,认为"兴趣"是诗歌的内在生命,而"气象"则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基于此,严羽提出,由于盛唐之人诗歌创作有"兴趣",故其诗有"盛唐气象";而宋人创作由于没有"兴趣",故其诗无此气象。  相似文献   

15.
“透彻”一词具备丰富的诗学意义,在严羽《沧浪诗话》中,它具有诗歌表意之明晰深刻、妙悟后之境界,以及盛唐诗境之特点三层含义。严羽在“妙悟”“兴趣”等概念之外,更借助“透彻”,将形而下的诗歌修习与形而上的诗歌悟解绾合起来,使其诗学更牢固地立足于“吟咏情性”与盛唐气象之上。通过对“透彻”这一语词的内涵及演变进行考察,能对严羽的相关诗学概念和诗论体系有更新的审视,同时也可以看出“透彻”同中国古典诗歌本质与诗人学诗工夫论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王维送别诗与其山水诗、边塞诗一样,代表了盛唐诗的最高成就。文章从“功名情节”、“节义精神”和“至真性情”三方面概括其送别诗的内容题旨。笔者认为,王之送别诗不仅生动地展示了光耀着盛唐气象的广阔社会生活图象,还生动地表现了盛唐优秀分子的健康心理和高洁人格。文章的第三部分重点发掘了其山水诗慷慨激切、格调奇高的风格特点,揭示出诗人多方面的开拓性建树以及对于诗美学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关于盛唐气象,学术界一直是有争议的。笔者认为,盛唐气象是一个无法否定的客观事实。诗歌上的盛唐气象并不神秘,它不过是盛唐现实生活与时代精神的真实反映。盛唐国力无比强大,经济空前繁荣,到处呈规出一片莲蓬勃勃的繁华景象。与此相应,人们精神振奋、思欲献身国家的事业心非常强,知识分子更是跃跃欲试,希望为国家的强盛,为时代的前进贡献自己的力量。名扬千秋功垂史册的欲望,已成为一种时代的风尚。凡此种种,反映在诗歌创作上就是以豪迈乐观的情调,雄浑开阔的艺术境界,宏伟的气魄,明朗的风格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盛唐、“盛唐气象”与盛唐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若从审美活动的整体构成着眼,盛唐时期就并非如有些论者所认为的,是隋唐美学或整个中国美学思想史的低潮或沉寂阶段。相反,它是隋唐前期审美文化和美学思想空前兴盛与繁荣的阶段,在艺术审美的许多领域里,盛唐都具有它的创见性,既实现了对其时代艺术审美的理论自觉,又产生出对其以后美学思想的开启作用。而“盛唐气象”更将中国古典审美文化推向了雄浑与秀丽统一、“风骨”与“兴象”并重的丰厚境界和最高巅峰,并以其充盈圆熟、高苍浑朴的博大精神及多维指向,开启着中唐时期、甚至整个隋唐后期艺术审美的历史转换和更新。  相似文献   

19.
盛唐前期,王湾、王翰、贺知章、张九龄等人活跃于诗坛.他们所创作的诗歌,风格各具,异彩纷呈,共同辐射出盛唐气象的曙光.  相似文献   

20.
盛唐气象是盛唐时代精神的特征,是盛唐文化诗性品质的内核,在盛唐诗序中也有典型表现。具体为:从君王到普通诗人对国家、民族和自己的前途充满高度的自信,展现出蒸蒸日上的气象及宁静平和的氛围;展现出人们逸兴标举的精神状态、积极进取的豪迈情怀及恢宏壮丽的惊人想象;也体现在衰颓乱世时,人们对盛唐充满无限的追慕。从文体演变角度看,盛唐诗序处于由骈体向散体演进的过渡状态,具有骈散交织的特点,具有追求华丽壮大、气势雄浑的诗性品质,是诗序文体发展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