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四川藏区藏、汉双语教育教学概述杨嘉铭一、四川藏区藏、汉双语教育教学发展状况四川藏区是我国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第二大藏区,主要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两州一县,即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甘孜藏族自治州,幅员...  相似文献   

2.
藏彝走廊东端有尔苏藏族、彝族等多民族和谐共居。每年农历六月十六日是尔苏藏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也是部分凉山彝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火把节节日文化也已走出国门。尔苏藏族的节日主题是祭祀神灵,祈求丰收。人们相聚一起,举杯祝福,唱歌跳舞,节日活动有:打火把、赛歌、摔跤比赛。  相似文献   

3.
尔苏是生活在藏彝走廊东端的藏族支系。由于尔苏文化圈处于汉文化、藏文化和彝文化以及纳文化的交汇区,各种文化的辐射和叠加,形成了多元一体尔苏文化特色。在文化圈内,同一母题的民间故事随着地理区域的不同,产生了近藏趋藏、近彝趋彝、近汉趋汉的类型特征。民间故事的这种变异特征称为地理类型学特征。此外,尔苏民间故事还有民间信仰文化特征和家族性传承特征等。  相似文献   

4.
文章是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迪庆藏区的族群互动进行的民族志研究。迪庆藏区在地理、社会、文化上都具有边缘性的特点。在这样的边缘空间中,除了有讲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言的藏、傈僳、纳西、普米、彝、白、怒等民族之外,还有讲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语言的苗族和讲汉藏语系汉语的汉族等,族群通过语言、婚姻、宗教等路径不断地"越界",实现着族群互动和文化创造,使这一地区的文化呈现"杂合性"和"混生化"的特征。族群互动的结果是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共生"。迪庆藏区通过族群互动,构建了和谐、多元、发展的社会,为我们提供了民族国家建设边疆秩序的一种可贵经验,也为我们研究藏边社会提供了一套地方性知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团结思想,彝、藏、汉渊源关系,各民族忌讳习俗文化等方面,阐述了在民族院校学生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木里藏族自治县处于川西北藏区的西南缘,隶属于凉山彝族自治州。旧属盐源县木里安抚司(后为木里宣慰使司)的辖地。“木里幅员广袤,亦四川西南之边隘,地势高峻,山脉纵横,河流环绕,诚一险塞之区也”,“山川障蔽,颇称阴阻。因此木里又“夙以奥区之名”,外界称之为“木里王国”。 全县总面积12000平方公里,总人口为十万余人,以藏族为主体,包括彝、汉、纳西、苗、壮、回、布依等十多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互相交往,休戚与共,逐渐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笔者2012-2013年在四川松潘、云南迪庆、甘肃合作、西藏昌都的田野调查,从回、藏民族的生计与生活状况和回、藏民族在经济上的交往两个方面考察藏彝走廊回、藏民族的和谐经济关系。文章认为生活在藏彝走廊的回、藏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在几百年的友好交往中,他们在经济上建立起了稳定的分工协作和交换模式,这种交往是一种不同经济方式的互补性交往,这种经济交往的互补共荣、合作形成了和谐的经济关系,成为造就回、藏民族和谐关系的基础。而今,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浪潮,回、藏民族的经济关系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8.
1980年8月国务院批准并颁布了<规范彝文方案>.随即开始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推广使用,后来推广使用面覆盖到整个彝语北部方言区.30年来,规范彝文在全国党代会、中共中央全委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全国民族团结表彰大会等全国性的会议和彝语北部方言区的国家机关、教学科研、新闻传媒等广泛使用.编译出版大、中、小学教材、扫盲、培训等各种彝文教材860多种1000多万册;出版科普等各种各类图书1000多种7千多万册;农村、企业脱盲人数达110多万人;大、中、小学808所在校生接受彝汉双语教育,彝语文教师2000多人.彝族地区各民族人民相互学习语言文字,使更多的人掌握了彝汉双语,提高了彝族地区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促进了彝族地区各民族团结、和谐、共同繁荣进步.有力推进了彝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埃克瓦尔所著《甘肃藏区边境文化关系》一书,是研究早期基督新教在中国边疆传教和广义之甘南区域族群关系的珍贵史料,国内尚无系统介绍。该书以人类学视角研究了19世纪初甘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关系,描画了汉、回、藏牧、藏农四种族群类型,特别是重点阐述了四者之间的四种文化关系(汉民和说汉语的穆斯林;汉民和藏农;穆斯林与藏牧;藏牧与藏农)。本文主要是介绍这本书的内容,由此呈现一位传教士眼中的甘南地区的文化关系图景,并试图进一步指出其在文化理论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尕藏加《藏区宗教文化生态》一书系统性地对藏区的宗教、文化和生态进行研究并试图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分析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探讨了藏传佛教对藏区文化和生态的多方面影响,注重藏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变迁,重视从宽角度、多层次审视藏传佛教的社会功能,期望通过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比较,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使藏族地区摆脱经济文化滞后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摘要]藏彝走廊,地理范围涉及甘、青、川、滇四省及西藏东部的昌都地区,学术界对藏彝走廊民族问题的研究日益活跃,产生了许多成果,但对回藏和谐民族关系的研究则相对薄弱。走廊内回族与藏族都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分布广泛、人口众多、具有独特文化和宗教、影响较大的民族,回藏关系是我国西部地区历史悠久、交往密切和具有代表性与独特性的重要族际关系。本文通过对藏彝走廊中回族与藏族和谐民族关系研究状况的介绍,指出其研究特点与不足,提出研究该问题的内容设想和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四川藏区的发展迎来了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四川藏区经济尚处于较原始的粗放型农牧产业形态,与当代世界发达经济相距几个级差.但是四川藏区不能沿袭工业化老路逐级演进,而应该综合经济、生态、文化,可持续性地跨跃发展.这种发展带来的将是包括经济改革在内的整个四川藏区的社会生活方式和藏文化的变革.本文首先从四川藏区经济开发和藏文化创新入手,对四川藏区的经济发展需要、生态平衡需要、藏文化创新需要、民族整合需要、个体发展需要进行分析,并提出四川藏区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般要求.  相似文献   

13.
九龙县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东南部、藏彝走廊的核心地带.境内民族以藏、汉、彝族为主,藏族又分为"鲁汝"、"木雅"、"批米"、"北蕃"、"纳木依"五个支系.多元的民族或族群之间的互动造就了许多复合、兼容的文化现象,"烧老鹰窝窝"即是其中一例.本文通过对"烧老鹰窝窝"这一民俗的人类学田野考察,揭示了该习俗背后隐含的文化信息,指出在藏彝走廊地区由于民族或族群历史及文化背景的不同会造成文化选择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西藏的寺院和民居建筑、绘画 ,是藏民族文化艺术与审美的体现。本文阐述了藏区建筑和大自然和谐统一的美 ;藏族绘画的崇高境界——真、善、美完美统一 ;藏族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面对藏彝走廊地区复杂多样的民族与文化,如何从整体上认识与把握其内部的民族与文化格局?这是藏彝走廊研究中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宏观上对藏彝走廊的民族与文化格局进行了探讨,指出藏彝走廊除"北藏"、"南彝"这一基本格局外,尚需要从文化区的角度来加以区分和认识.本文在综合考虑民族、文化、地理空间三要素的基础上,着重以自称、语言、历史记忆和宗教信仰为标志,将藏彝走廊从整体上划分为七个文化区,即羌(尔玛)文化区、嘉绒文化区、康巴文化区、彝文化区、纳系文化区、雅砻江流域及以东保留"地脚话"的藏族支系文化区和滇西怒江-高黎贡山怒、傈僳、独龙族文化区.本文还分别对各文化区的主要面貌与特点进行了初步归纳与描述.  相似文献   

16.
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够反映出一定社会的文化,而词汇作为语言的构建材料,理所当然地就成为了其文化的负载者。汉、彝、英亲属称谓词是汉、彝、英语言词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仅反映社会的亲属关系,还积淀了民族文化不同的个性特征和价值观念。本文以汉语亲属称谓词做参照系,通过对汉、彝、英具有代表性的亲属称谓词作对比性地描写分析,旨在探索它们在宗族关系、长幼次序、背称面称的差异上反映的不同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7.
[摘要]藏民族有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有许多优秀的伦理道德规范,作为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传统道德反映着藏民族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趋向,作为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藏族传统道德作用于藏民族和藏族社会,对藏民族个体内在心理和行为的和谐一致,对藏民族的人际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藏族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就藏族传统道德及其社会作用做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旨在挖掘藏民族优秀的伦理道德思想,辅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构建藏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1978年9月,费孝通先生首次提出"藏彝走廊"概念。在此基础上,近年学界又提出"藏羌彝走廊"、"藏羌彝文化走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等分属民族学、文化学、民俗学、经济学领域的相关概念,并在有关著述、公文、媒体中得到广泛使用。为了避免在概念理解上产生分歧,促使人们准确使用"藏羌彝走廊"及其相关概念,文章对"藏羌彝走廊"及其相关概念提出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对"藏羌彝走廊"及其相关概念的范畴进行了界定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择藏滇交界处天主教会为研究个案,以横断山脉"藏彝走廊"地理特征为切入点,认识近代天主教在藏、怒等族民众中的传播历史及特点.在介绍天主教西藏教区设立与遣使会入藏企图之后,文章着重分析了巴黎外方传教会接管藏区传教事务,以及崩卡传教点的兴衰,进而揭示天主教会利用"藏彝走廊"的特殊地理走向,在坚守巴塘传教点的同时,南下延伸至澜沧江、怒江中流部分地点,东北发展到道孚、炉霍等地,并且据此分析天主教会选点的考量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20.
卷首语     
民族学·人类学藏彝走廊历来因其历史、文化和族群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特征而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本期藏彝走廊专题继续聚焦这一区域。段渝教授用国内外大量的考古材料,证明了藏彝走廊在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