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保障职务发明人的利益,《职务发明条例草案》(送审稿)欲寻求一条用人单位与发明人利益平衡的和谐发展之路。草案(送审稿)以进一步明确职务发明的界定为突破口,在遵循现行法律法规和有关司法解释的立法精神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如允许“主要利用本单位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在归属方面存在例外,增加了发明报告制度及处理职务发明的不同方式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议将“约定优先”适用于所有的职务发明,同时明确规定禁止事先约定非职务发明的归属;建议职务发明报告制度的设计要符合我国具体情况;建议完善与单位对职务发明处理方式相适应的奖励报酬制度。  相似文献   

2.
职务发明制度是专利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也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此次世界金融危机说明为鼓励发明创造,实现利益平衡,必须对我国现行职务发明制度进行重构。职务发明的适用范围不合理和利益失衡,直接导致我国职务发明的数量与质量不高、职务发明非职务化现象严重和职务发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因此,为平衡个人和单位之间的利益,可根据具体情况对职务发明相关权利进行划分,如单位享有专利申请权与专利权,而个人享有科技成果收益分享权和转化参与权。  相似文献   

3.
职务发明制度是我国专利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广泛的规定于各项法律、法规以及部门规章之中。我国专利立法中有关职务发明的条款,主要规定在我国《专利法》第十六条以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六章中。四川省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依据国家有关立法并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制订了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四川省专利保护条例(修订草案)》。该条例对职务发明利益分配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全面体现《专利法》与《专利法实施细则》立法精神与原则的同时,补充并具体化了国家立法中有关职务发明奖酬的规定,为进一步激励发明人发明创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已公布的《修订草案》中,有关规定仍然仅停留在原则性规定的层面。地方性专利立法中职务发明制度的完善,需要在立法权限范围内,将原则性规定所体现的理念加以落实。  相似文献   

4.
我国职务发明制度肇生于计划经济时代,起初专利权由国家所有、单位持有的模式具有较为浓厚的时代特色。2000年《专利法》修改时将该规定删除,并建立了以法定权属规则为主,辅之以约定权属规则的“雇主主义”模式。尽管此次修法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的产业变革和技术革新需求相适配,但仍存在转化结构失调、激励机制失效和交易效率失衡等问题。横向考察国际视野下的职务发明权属制度可以发现,现有的雇主主义模式和雇员主义模式两种主要立法例均未臻完善。将专利权完全归属于雇主抑或是完全归属于雇员发明人,势必在二者之间产生职务发明权利分配不公的争议,进而导致雇主与雇员发明人之间的严重隔阂,从而抑制雇员发明人的创新活力或雇主的投资积极性。多数国家的做法是打破绝对的“雇主主义”和“雇员主义”立法路径,采取混合主义的立法模式。我国职务发明权属制度采取“雇主主义”模式是实现职务发明创造转化和运用的根本途径,但对于调动人的创新积极性增加财产总量仍存有不足之处。我国关于职务发明权属制度的改革应当着眼于三个方面:一是采取“执行任务”标准,限缩职务发明类型范围。首先,基于雇员发明人在劳动关系中的人身依附性,将“物质技术条件标准”排除出职...  相似文献   

5.
职务发明制度是科技立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法律上系统、合理地规定各类发明创造的所有权归属及权利分享原则,对于保护国家、单位的经济利益,保障发明创造人的合法权益,推动我国的科技发展都将是有益的.我国的职务发明制度是近几年才建立的,还很不完善,制度本身和制度的实施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国家、单位或个人的利益,阻碍了技术发明的开展.本文将探讨我国的职务发明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有关理论和国外立法,对我国的职务发明制度提出一些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6.
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决定我国经济未来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因素。政府管理制度创新对于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还存在着制约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行政制度和管理体制。因此,必须以政府管理制度创新为切入点,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性因素,促进民营经济的突破性发展,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职务发明奖酬制度主要是以《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中的有关规定为中心,以各地方性专利法规、科学技术促进法规及部门规章中有关内容等为补充的基本模式构建的,“约定为主,法定为辅”是我国现行法律中职务发明奖酬制度的主要特点。作为职务发明利益分配范畴中的职务发明奖酬制度,公平合理地分配社会知识财富则是其最主要的价值取向。在公平的价值取向要求下,职务发明报酬制度的完善,有赖于基本概念、法律规范的内容与法律规范的调整手段等多方面重新认识、调整与改进。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专利法》对职务与非职务发明创造的界定不清及专利权统归单位所有的制度设计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利益、鼓励发明创造的立法宗旨。分析对比国内外有关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权权利归属的相关立法,建立发明人优先、当事人意思自治优先的专利权权利归属制度,明晰和简化构成职务发明的要件理应成为我国专利法律制度的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专利法及实施细则对于职务发明创造适用范围过于宽泛,在“主要利用本单位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的专利权归属问题及奖酬金制度上存在缺陷,发明人的利益因此无法得到保证,单位与发明人之间的利益也无法实现公正分配。建议修改法律时,适当调整我国职务发明创造的适用范围,充分保障发明人的利益,以激励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专利法》第三次修改将“约定优先”原则引入与职务发明奖酬有关的规定之中, 在法律上为发明人与用人单位之间提供了平等协商的途径, 体现了以民法的理念与原则为核心, 构建职务发明制度的基本思路。基于对地方性专利法规立法实践的深入分析, 从三个方面对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问题进行了探讨。(1)职务发明奖酬制度在地方性专利法规中的现状与特征;(2)地方性专利法规中职务发明奖酬相关规定的缺陷及成因;(3)职务发明奖酬制度在地方性专利法规中的改进与完善。研究的结果表明, 现阶段职务发明奖酬制度的立法完善, 应着眼于正确认识职务发明奖酬的功能与作用, 进一步强化《专利法》中有关规定的落实。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创新的产业扩散模式与路径选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不同,一种新发明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方能成为“创新”。信息技术创新的价值体现在技术创新的产业内扩散、产业外扩散,体现在从局域到全国,再到国外的扩散过程中。从信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看,我国可以采取三步走的发展模式,最终建立自己的信息产业创新模式。培育信息技术创新领先企业;促进产业组织变革,激发信息技术企业间扩散;注重管理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内扩散;进行制度创新,促使信息技术向产业外扩散,是我国信息技术创新产业扩散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带来飞速的资本集聚、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对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观念,顺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政府、社会组织、社区等多元公共服务主体的优势,在经济管理、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多方面创新体制机制,为区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自主创新和创造发明,需要来自自主知识产权方面的指导和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明确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是有机整体。创新实践达到发明创造的标准,要求必须具备新颖性。新技术研发可弥补技术断链和交叉不同层次的领域,对现有事物的改造、技术提升、更新工艺、降低成本和优化质量等也是创新。新颖性自在不断继续的知难而进的探索之中。创造性标准是创造发明的实质标准。要在成败之间寻求创造机遇和机会,还应该把"进步性"包括在创造性之中,从而充分挖掘创造性要求的内涵。实用性是指发明创造在社会大生产意义上的实用。不能把实用性和工作判断的"可使用性",以及工程中的"适用性"混为一谈。实用性的意义在于标定了专利三性是有机的整体,为再创新奠定基础。实用性应利于经济发展,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区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服务业创新具有与工业技术创新不同的特征,为了对中国地区服务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从服务业创新投入、服务业创新环境、服务业创新产出三个方面构建了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对2008年中国各地区服务业创新能力进行指数计算和排名。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服务业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一致,呈现出东部高、中部中、西部低的格局。但从各层次内部看,则是各有优劣,因而,各地区要增强服务业创新能力,需要扬长避短,增加服务业创新投入,改善服务业创新环境,提高服务业创新产出。  相似文献   

15.
熊彼特在区分发明和创新的基础上,认为发明只有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这时才有企业家、利润和发展的出现,提出了不同于主流经济学的发展观。这对认识创新、经济和发展的关系,形成正确的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专利制度以发明的市场利润为手段激励技术创新。然而,当市场提供给创新者的预期回报较低或不能补偿创新投资时,市场利润的激励手段并不能实现激励创新的目标,它构成了专利制度的“阿喀琉斯之踵”。为克服专利制度的局限性,国家为激励创新所采取的政策工具和法律手段具有多元性,它包括研发资助和税收优惠等。不同激励机制具有不同型态的成本、收益,在社会或创新者之间的成本、收益也并不一致,不同的激励机制具有发挥各自作用的场域。因此,既要坚持专利制度在激励创新中的基础地位,也要重视发挥其他激励机制的作用。这不仅是专利制度改革应秉持的基本原则,也是完善其他激励机制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自主创新是国家或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核心,通过自主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发明专利这一国际通行的反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核心指标,来探讨我国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和特点,然后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对海口地区企业文献资源保障服务基本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海口市文献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构想,以期为企业提供多方位的文献信息服务,促进海南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专利制度的基本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是专利法的终极目标,也是专利制度的主要功能。但是,在我国,专利制度功能的基本构成却常为人们所忽视。创新经济学认为:创新不断扩散,是技术创新社会经济效益的根本来源。《专利法》第26条规定的发明公开制度作为授予专利权的条件之一,对促进技术创新的扩散具有重要价值,体现了专利制度的终极目标。它教导该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实施发明(教导功能),体现了发明人真正做出了发明创造(占有功能),促进了技术信息和权利信息的传播(信息传播功能),从而实现增进人类知识积累的专利法目标。从制度功能来看,实现专利制度基本功能的重要载体是专利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