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专家阿德勒认为人对优越的渴望是起因于人的自卑感,人类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这种超越是推动一个人去追求优越目标的基本动力。借鉴这一理论剖析林黛玉的心理机制、思维模式、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和行为范式,都与其独特的自卑感和超越意识有关,正是在不断地对自卑的超越过程中,完成了她生命的最高追求,成为震撼人心的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2.
自卑,就是自己轻视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并不一定具有某种缺陷或者短处,而是不能悦纳自己,自惭形秽,常常把自己放在一个低人一等、不被自己喜欢、进而演绎成别人看不起的位置,并由此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类都有自卑感,都有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问题。当我们小的时候,看到别人长大而自卑;我们长大了,却发现别人比我们更有钱,我们也自卑;我  相似文献   

3.
于连·索黑尔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典型。长期以来,分析把握这一艺术形象,评论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较有影响的传统观点有两种:一部分人认为,于连蔑视贵族,敢于抗争,是代表当时受压迫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反抗贵族统治阶级的英雄人物;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于连具有极为虚伪丑恶的灵魂,是一个个人主义的野心家。对同一人物形象的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的观点呢?这主要是因为于连性格的复杂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造成新时期高职院校农村生源大学生自卑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来自高考失利的打击,其次是来自成长环境的影响,另外还有自我意识的发展等.自卑感容易导致高职院校农村生源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限制其潜能发挥,影响其身心健康,但也可以成为成就的动因,促使高职院校农村生源大学生奋发向上,完善自我.因此,新时期高职院校农村生源大学生应主动进行正确的自我调适,克服和超越自卑感.  相似文献   

5.
解构之后的西方思想陷入价值的被抛状态,于连认为应当突破西方传统的成见去找寻“异域”的无关性,在在者与他者的迂回操纵过程中,思考那些从未被思考过的领域,继而超越思想之间的双向同化、异化和结构性失衡比较,实现中西思想的对话、互补和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6.
一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在中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从五十年代至今这部长篇小说曾引起过较大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怎样评价小说主人公于连,索黑尔这个人物形象上。归纳纷纭众说,主要有两种观点:一部分人认为,于连蔑视贵族,勇于抗争,是代表当时受压迫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反抗贵族统治阶级的英雄形象,是怀抱“法国大革命的原则”的“一个伟大的人物”①;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于连具有极虚伪和丑恶的灵魂,他是一个“道道地地的极端个人主义野心家的形象”②上述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笔者不能苟同的是,这种文学艺术的庸俗社会学的观点,抹杀了这个形象的丰富的内涵。因此,本文就于连形象的复杂性再作探索以就教于诸位大家。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大学生自卑感与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分别选取高自卑感大学生31名、低自卑感大学生29名,让他们参与一项有关成就目标的小游戏。结果发现:(1)自卑感与回避目标定向显著的中度正相关,而与趋近目标定向无相关;(2)高自卑感大学生对自身可能获得成就的期待值、自评值显著低于低自卑感大学生;(3)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显自卑,主要表现于学习能力自卑感、体能自卑感、低自尊等方面,但成就目标定向方面却未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由此可见,高自卑感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回避目标的成就定向,对自身的成绩不自信。  相似文献   

8.
于连·索黑尔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典型.于连的性格中有多重矛盾对立的要素,比如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雄心与野心、虚伪与正直.这种矛盾对立的多重性格正是于连的"理想我"与"现实我"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自卑感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影响及社交回避和苦恼的中介作用,采用智能手机成瘾量表、自卑感量表和社交回避和苦恼量表对660名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女生在手机成瘾、社交回避和苦恼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手机成瘾和自卑感得分上,大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三学生;在社交回避和苦恼得分上,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2)自卑感、社交回避和苦恼与手机成瘾显著正相关。(3)自卑感可以显著正向预测手机成瘾,社交回避和苦恼在自卑感和手机成瘾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红与黑》是一部有强烈倾向的政治小说,小说通过主人公于连短短一生的悲剧遭遇以及他跟敌对上层阶级进行的顽强战斗,全面揭露了复辟王朝的反动、黑暗,深入描写了自由学和保后党势力之间所展开的剧烈斗争。于连短短的一生经历说明,贵州社会不允许像于连这样一个平民出身的青年挤身于上层社会的行列,于连的失败,不仅表现在他的希望的破灭,更重要的表现在他人格的自我歪曲和对自己信念的背叛。虽然他献出了昂贵代价,仍逃不脱被编译阶级毁灭的命运,这就使于连的悲剧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作为新的社会阶层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因其发展历史而具有特殊的人格表现,具体表现在某些自卑型人格的出现与自我超越。文章试图从阿德勒的人格理论出发,探究民营企业家自卑人格的产生根源及其消极影响,并提出民营企业家超越自卑和完善人格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海明威由于在爱情、创作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劣势而产生自卑情结,作家的这种自卑情结积聚起来,注入他的创作,使他的各种焦虑和紧张以及无法满足的欲望都在创作中借助幻想的艺术世界得以发泄。小说创作及其相关主题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对作者的自卑起着治疗和宣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阿德勒的自卑心理学角度来探讨沈从文的创作心理,认为正是沈从文家世的衰落和在北京遭受的歧视使他产生了极度自卑的心理,为了摆脱自卑的重负,他创造了两个相映成趣的文学世界,并因此获得了自尊.但只有沈从文以更具思辩、更带理性的眼光来看取乡村和都市的时候,他的创作才真正地超越了自卑,他也才得以跻身名家之列.  相似文献   

14.
文艺心理学认为艺术是艺术家个体生命体验的转换状态。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郁达夫,其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孤独、自卑、漂泊之感并非无病呻吟,而是通过"自叙传"方式将个人对于生活的深刻体验重现于其小说世界中。拟以郁达夫小说创作的生涯为时间轴,分三个阶段来分析其小说创作中体现出来的孤独、自卑、漂泊等人生体验,以此揭示郁达夫小说与人生体验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笔下的都市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从一个乡下人到城里人的转变 ,实际上就是心理上由自卑到超越的过程 ,这一过程影响到其都市女性小说的写作态度 ;从戏谑嘲讽到冷静批判 ,更进一步影响到他对都市女性形象的塑造。基于这种心理走向 ,将其作品中的都市女性按其对待爱情、婚姻态度划分三类 :虚伪的背叛与偷情 ,无望的空虚与守候 ,神圣的崇拜与追求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家世的衰落和在社会(主要是在北京)遭到的拒绝使他产生了自卑心理,在摆脱自卑的重负和与城市搏斗的过程中,他形成了“乡下人”的审美立场,构建了城乡异趣的文学世界,从而使自己获得了自尊,达到了生命中的“高峰体验”,进而达到超越自卑的境界,成了“自我实现的人”。在心理的迁移过程中,沈从文的创作呈现了三部曲:感伤/回忆—嘲讽/抒情—白描/写实。在此基础上,《边城》意蕴、《长河》残卷也有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分析及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卑是自我评价过低的心理体验。自卑心理的成因比较复杂,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分别归纳出四个方面原因加以论述。克服自卑心理,应当端正对待自卑的态度。全面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消除引起自卑感的外部刺激因素;积极进行自我暗示和心理补偿;树立自信,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开展心理咨询,从帮助学生解除自卑困扰等措施入手,加大教育工作力度,提高大学生自身的调适能力。  相似文献   

18.
回顾几十年来金融乱象的表现及治理经验,金融乱象是由金融的劣根性决定的。金融的劣根性是指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养成的,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由于金融的劣根性,在适当的环境与条件下金融乱象就会出现。必须针对金融劣根性的特点与内容,有针对性地构建约束金融劣根性的体制与制度,提升金融行业的政治站位,切实加强金融行业政治思想工作,坚持严格监督管理不放松,坚持从治理"人"开始,金融乱象才能得到有效遏制,金融才能有序、有力、健康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