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政党外交是我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政党外交工作,将其作为党的事业关键战线.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兴起包含了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的背景,而其在长期的发展中起到了国家关系的推进器、政府外交的有益补充、展示党和国家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以及多领域合作的重要平台等重要作用.未来在基于"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背景下,为使政党外交更好地服务于总体外交,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将呈现有重点和阶段性开展外交工作、进一步淡化和超越意识形态以及外交主体拓展与客体延伸三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郭嘉 《南方论刊》2009,(12):54-56,50
在全球化持续深入的今天,国际交流不断扩大,国家间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公众外交”日益在外交事务中受到重视,民间力量开始对国家间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一支积极的民间力量,志愿者群体也随着全球化的拓展加速走出国门,以“国际志愿者”的形式活跃在世界各地。本文对国际志愿者参与公众外交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进行了探讨,并对在当前如何促进我国的国际志愿者加快走向世界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由于南海争端的升级以及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等诸种因素的作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面临一系列困境。越南由于自身战略地位和在东盟组织的重要性以及与中国关系的多种特殊性,成为中国开拓东南亚外交的突破口以及理顺东南亚外交的通道。越南与中国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的趋同性、在文化上的同源性、在经贸上的互系性、在外交战略上的契合性,都使得中国可以依靠越南及发展中越关系这个抓手搞好与整个东南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袁成亮 《理论界》2012,(10):11-13
公共外交是政府与社会组织或社会公众之间的互动,其外交主体与对象具有多元化特点。公共外交主体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社会组织或社会公众。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外交对象既可以是他国社会组织与公众,也可以是本国社会组织或公众;以社会组织或社会公众为主体的公共外交对象既可以是他国政府,也可以是本国政府。正确认识公共外交主体与对象多元性特点对于发挥公共外交的"公共力",保证政府进行正确外交决策以及总结公共外交历史经验与教训,推动公共外交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经济外交与对外经贸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顺应全球“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各国纷纷将经济外交作为对外经贸关系的主轴,一些国家专门制定了发展经济外交的战略,经济外交名副其实地成为当代外交的主要方式,对促进一国的对外经贸关系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的经济外交在建国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经济外交与对外经贸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兴  耿捷 《社会科学》2022,(1):38-50
大小国家并存、小国占多数是现代国际体系出现以来国际社会中存在的客观事实和长期趋势。在权力规模和心理认知不同的情景下,由于力量和影响的差异,大国和小国之间会产生"不对称关注"。在"不对称关注"视域下,小国可以依靠平衡外交、集团外交、联盟外交、中立外交等多种外交模式来缓解其与大国之间的"不对称"局面,提高自身自主性。小国外交行为具有灵活性、道义性、制度性、等级性以及实用性等特点。依据小国外交的特点,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推进与小国外交的过程中,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摒弃"小国无外交""弱国无外交"的惯性思维和传统思想,理解小国心态,尊重小国利益和小国地位,树立"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意识,坚持义利兼顾以及和平、共同发展理念,关注小国外交理论体系的建构,促进形成大小国家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并非只指大国之间的外交,开展对小国的外交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两个大局”,从国家经济实力的快速崛起、全球治理变革与国际秩序转型的迫切需求以及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三个层面出发,确立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定位。习近平主席以“国之大者”的胸怀,提出中国始终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定位擘画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的宏伟蓝图,对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塑造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不仅使一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而且也使世界经济和政治的结构与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并且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重新塑造着国与国之间的互动方式,不同社会之间的互动正在愈益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国际关系中来。以政府之间的互动为主要方式的传统外交正在被不同国家民众之间,或者说不同社会和文化之间的互动所推动和左右,着眼于赢得其他国家人民理解和认同的外交即公共外交正在成为一国赢得主动的主要方式。公共外交因此上升为世界各主要国家大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关系进入了"公共外交"时代。作为延续千年的文明古国和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公共外交正在成为中国赢取世界理解、认同和支持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助推中国经济、政治与社会健康发展,塑造中国有别于西方大国的新兴大国国家形象的战略部署。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崛起的成败取决于中国的发展道路和世界主张能否赢得中国周边国家、其他大国乃至世界多数国家的理解、认同和赞赏,取决于中国公共外交的成败。  相似文献   

9.
中国多元外交思想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尊重主权平等和坚持非干涉原则、实施审慎的多边主义、主张多极化和国际民主,以及反对霸权主义等。多元思想作为中国外交的重要理念基础,其来源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传统文化(历史因素)、追求现代化的国家身份(行为体因素)、东亚主权国家体系的存在和冷战遗留(体系因素),以及国家领导人对于中国作为特殊国家的认知(观念因素)。然而,建立在多元思想基础上的中国外交实践将遇到美国霸权与欧盟规范化等西方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外交能力是国家实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外交能力大小是影响一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变量。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时代命题,就是要主动塑造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所应有的外交体系和外交能力,外交能力建设自始便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中国外交能力建设,以“两个大局”为时代坐标,着眼塑造和用好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为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外交能力建设应以外交体制机制建设为基础,以外交理论创新为引领,以外交布局的谋划和推进为主线,以战略实施能力的全面提升为支撑。外交能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效实现国家实力、战略目标、外交方式的相互匹配,同步推进外交体制机制改革与外交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外交实务也要加强学术发展和智库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世博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博越来越全面地展现出复杂而又富于张力的现代性物化系统.借助于马克思的学说,可以得出判断,工业博览会反映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及其实证精神,既呈现了历史从区域史及民族史迈向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展示了现代世界图景中多个世界中心的现实.世博会的炫示方式,形成了一种新的人类交往及竞争方式.现代以来综合性的世博会,包含着如下四个基本维度:一是由技术引领工业、市场的现代性物化体系;二是世博物化结构的艺术呈现以及由世博历史促成的现代艺术世界;三是文化以及文明多样性的诉求及呈现;四是深入人心的生态文明理念.上海世博以城市为主题,凸显了空间及其景观效应,同时带来了对相关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会展英语的语言特点,重点探讨东盟博览会英语口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郭琳 《琼州学院学报》2013,20(1):104-105
本文将以历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为例来探讨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式英语口译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世博会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内新理念、新文化、新科技和新成果的集中展示。上海世博会以科学技术、建筑艺术为载体,以东西方文化为底蕴,精彩地演绎了20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主题展馆的概念设计,让我们领略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艺术文化与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15.
世博会是全景式地反映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当代科技成就与发展前景的全球性盛会,是体现世界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和、反映人类思想最新结晶与发展方向、记录全球文明发展轨迹与成就的历史性坐标.世博会不是一个城市的博览会,它更是全国的、全球的博览会.世博会的真正基础一直建立在"时代的希望与欲望"之上,它代表着观众的热情,能折射出一个世纪的历史动态.研究世博会,必须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一个全局来考察.只有把握世界的整体发展,才能揭示世博会的进程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与上海世博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世博会是和平、友谊的文化盛会,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舞台.中国文化在其问大放异彩,上海世博会是中国文化的"嘉年华".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中国文化得以进行全面和各具特色的展示,外国展馆也力求注入"中国元素",中外合璧、相互交融,体现出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与和谐共生.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在上海世博会成为"亮点"和"看点",既源于对中国文化价值和作用认识的增强,也在于作为东道主的"地利",还由于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世博会在对经济、科技重视的同时也同样重视文化,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值得关注的"人文生态".中国文化在上海世博会的鲜亮登场,不应成为"一时之盛"而应成为"永恒之光",我们应该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在总结已有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让传统文化在城市未来发展中成为厚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17.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长三角的区域合作积累了经验,也提供了合作的新动力.本文基于这一新背景,提出了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新依据、新思路,认为未来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国际竞争力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新突破:加大自主创新合作进程、按国际都市区水平合作打造基础设施、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等等.  相似文献   

18.
媒体框架建构:研究中国-东盟博览会报道的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体框架建构是指媒体以一定社会文化为背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框选部分事实并加以重组的过程。通过分析《广西日报》关于中国—东盟博览会报道的主题框架和结构框架可以看出:媒体框架的建构主要受到媒体所处意识形态环境以及媒体自身定位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同时,媒体框架的建构有利于媒体实现引导舆论,把握舆论话语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世博会后昆明世博园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99昆明世博会后,如何实现世博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学术届和世博园管理者不可回避、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在分析世博园的性质、现实、面临的问题、影响世博园持续发展的因素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世博园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从世博、奥运特许产品对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以及特许人权利义务不对等来看,有必要将特许人承担特许产品侵权民事责任引入现有法律制度。应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增设第35条第4款以及《产品质量法》增设43条之一,其责任的法律基础不是合同责任而是侵权责任,责任形态是连带责任,且以过错推定为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