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8 毫秒
1.
明治维新不仅在经济、政治上引起一场空前革命,在文学艺术上也引起了一场大变革。西洋艺术伴随着西方文化源源流入日本,在戏剧方面,传统的戏剧受到冲击而产生“新派剧”。它是明治中期后在西方戏剧的刺激下为对抗旧剧歌舞伎而产生的新演剧;新派剧最初是一种政治宣传剧,后转为风俗世态剧,而尤以采自欧洲浪漫派戏剧的“翻案剧”和由家庭小说改编的“家庭悲剧”称盛。它在演出形式上采用纯粹对话剧的形式,严整的分幕分场的形式;在舞台的景物造型、人物造型、美术风格上完全按照西方形式。但在审美观念上,在剧中带有浓郁的悲剧情调,表达了日本人所特有的思想情感倾向,体现了日本人特有的审美观念,是日本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积淀的结果。新派剧还深刻地影响了与日本毗邻的中国,在其影响下产生了早期话剧,为中国现代话剧和西方话剧构筑了一道桥梁,发挥了很好的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日本歌舞伎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历史考察与分析的方法 ,对日本歌舞伎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指出 ,歌舞伎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艺术瑰宝 ,是日本的国粹。歌舞伎经过数百年艺术上的千锤百炼和不断完善 ,已经深深扎根于日本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并为他们所喜爱。在日本歌舞伎已家喻户晓 ,并正在走向世界。相信日本歌舞伎的明天会更好  相似文献   

3.
"戏中演说"出现于风云翻涌的中国20世纪初近代早期戏剧舞台,其产生一方面满足了当时时代境遇下的社会民众对新思想新思潮的饥渴,另一方面日本的壮士剧和书生剧中直抒胸臆的演说形态也受到了早期戏剧实践者的直接模仿与效从。同时,在戏中演说这一独特的戏剧形态中,也蕴藏着中国传统戏剧在观演直接交流的欣赏习惯下,戏剧教化观的历史沿革。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的中国与日本,曾被清政府与江户幕府封禁的女性表演逐渐复活,在中国传统戏剧中开始有女伶演出,而日本的新式女优也开始登台表演新派剧.日本女优的出现可以说是"演剧改良运动"的结果,诞生于新式演剧之中并发展至今,但在歌舞伎等传统演剧中却始终没有出现女性表演.而中国的"戏剧改良运动"虽受日本影响,但因国情不同并没有产生推动女性表演进一步发展的局面.近代中国的女性表演在传统戏剧内部产生,后来逐渐普及至电影、歌舞剧等领域.  相似文献   

5.
契诃夫的戏剧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和舞台呈现是构成外国文学经典传播中的“契诃夫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契诃夫的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迟于对其的研究,但一经译介后即引发了广泛的影响;契诃夫戏剧作品的“非戏剧化”倾向对中国现代戏剧及其舞台呈现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当代契诃夫戏剧作品的舞台呈现则表现出演绎化、多元化的特征.从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传播历程这一角度考查“契诃夫经验”对于研究外国文学经典传播具有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早期诗学观中,文学的本质是“诗”,也就是“有节奏的情绪表现”,这对于理解他早期的历史剧来说,这是根本起点。本文正是试图在这样一个起点上对郭沫若早期的历史剧做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诠释,以“情绪”的表现为目的来解析历史剧的题材、情节、人物和结构,以图对郭沫若的早期史剧做出较为切合艺术自律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成功的戏剧创作,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艺术。郭沫若的《虎符》不愧是结构艺术的典范。戏剧创作,由于受到舞台和时间的限制,剧作家必须对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和社会生活进行精湛的艺术构思,合理而巧妙地安排戏剧结构。马克思在评论拉萨尔的《弗兰  相似文献   

8.
舞台的倾覆──论“荒诞派”戏剧曾艳兵从古希腊一直到20世纪初期在西方戏剧舞台上不知演过多少让世代观众魂牵梦绕、莫能忘怀的悲欢离合的故事,舞台上也曾出现过灿若群星的戏剧天才,但是。舞台上虽然世事更迭、英雄辈出、翻江倒海、热闹非凡,舞台自身却一直稳固安然...  相似文献   

9.
对郭沫若来说,日本九州博多10年的留日生活具有多重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对日本文化的体验与吸收;二、对他早期文学创作的影响,三、对他思想和心理上的冲击.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具体考察,可以理清日本文化对郭沫若早期文学创作和思想心理方面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深化对郭沫若及其文学作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在诗歌、戏剧、历史小说的创作中存在诸多相逆现象 :诗歌形式与内容相悖、抒情性与蕴藉性相逆 ,戏剧中仆人与主人、生与死、“为艺术”与“为政治”、“人情”与“人性”相逆 ,历史小说中呈现混沌性与清晰性相逆现象。这些逆现象是时代的相逆与个人的相逆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李渔家班在清初享有盛名,它对李渔戏曲创作、戏曲理论产生重大影响。然而在目前研究中,其成员组成、存在时间、戏曲活动等基本情况仍模糊不清。本文对李渔留存的诗、文、词、小说、戏曲及李渔友人诗文集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以年表形式对李渔家班作若干的考述。  相似文献   

12.
道光以后"聊斋戏"一时大兴,这与其成功的改编方法密不可分。清代"聊斋戏"改编《聊斋志异》的主要方法有:杂糅多篇或借鉴"他山之石";强化戏剧冲突;增加底层生活气息;突出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对"聊斋戏"改编方法的论析不仅有利于探讨"聊斋戏"的艺术魅力,也能给当代戏曲改编短篇小说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日本政府在坚持核不扩散立场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在国际核不扩散领域的领导地位。“无核三原则”、《原子能基本法》以及《核不扩散条约》是日本核不扩散政策的三根支柱。但由于美国为日本提供的前沿核威慑、日本的核能政策以及日本国内日益增多的“核武装论”,使得建立在三大支柱基础上的日本核不扩散政策缺乏说服力,日本的核不扩散政策因此难以达到它预期的效果。在新的变动的安全环境中,本来就存在不确定性的日本核不扩散政策又遇到了新的挑战,日本坚持核不扩散的立场因此有可能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14.
综观日本教育的近现代史,可以发现日本的教育法规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学制》《教育令》《学校令》为代表的第一阶段,是日本近代教育法规的形成时期。以《学校基本法》为代表的第二阶段,是日本近现代教育法规的发展时期,而《终身学习振兴法》的颁布则标志着日本现代教育法规的成熟与完善阶段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的爱情诗集《瓶》,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抒情长诗。在郭沫若诗歌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评论界对《瓶》的研究,却大都是站在"革命"二字的立场上,不是"充分肯定",就是"基本否定",走向两个极端。这都是没有准确把握《瓶》的创作动机的结果。其实,《瓶》是一部纯粹的抒情诗,是不能用"革命诗"的标准来要求的。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的早期小说《喀尔美萝姑娘》是吸收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及古今中外的写作手法创作而成的,它展示了主人公“我”的爱欲、情欲与生命意识的流动过程。联系郭沫若的自传和他的人生历程,可以认为,这篇作品抒写了郭沫若的青春梦,他为自己孕藏多年的美神和爱神雕塑了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7.
在主题背景下开展区域活动已成为幼儿园组织教学活动的趋势,对于幼儿的完整的、连贯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基于戏剧的主题课程开展区域活动,充分挖掘各区域活动中戏剧的潜在价值,并将区域活动与戏剧主题进行多角度有机整合,不仅能促进幼儿对戏剧内容的理解与体验,更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强调主题与区域内容间的统一与一致,多领域整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8.
盛行于清代四川地区的民间演剧活动,不仅是祭神、酬神的主要形式,也是人们纵情娱乐的一大盛会。透过这一群体性公共文化活动可以发现,“举国若狂”的民间演剧背后竟承载着社区认同和社区整合的文化意义。事实上,尽管清代四川的社区类型有所不同,但民间演剧在促进和加强社区认同、社区依属、社区凝聚以及社区满意等方面,均扮演了独一无二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时期日本对东三省政策大致分为革命爆发后的混乱时期、拉拢赵尔巽、张作霖时期以及蓝天蔚北伐时期。日本对华外交的混乱、对辛亥革命所导致的政体变化及政治力量的对比缺乏正确判断,以及列强对日本的掣肘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作为二流帝国主义强国的日本,在辛亥革命时期对东三省的政策呈现出落后时势与手段拙劣等特征,因而注定了其不可避免的被动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