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陈祖美先生主张明诚纳妾的观点缺乏文献实证;她对易安作品的隐秘分析又多牵强之嫌,把<声声慢>解读为"长门赋"矛盾重重,用"凤求凰"的别名来证实上述观点违背词学常识;否定李清照的家庭主妇地位与实际情况不符;把曹操<遗令>定位为"内顾缠绵"是错误的,"分香卖履"不包含抱怨明诚纳妾的潜台词;对错用"自裁"、"起复"词的指责被权威辞书所否定;<陈答>未能触及争论的主要论据是更大的遗憾.  相似文献   

2.
"褵褷"叠韵连绵词.又作"离蓰"、"离纚"、"褵襹"、"离褷"等.在古诗赋中用例颇多,而又以唐诗为著.<汉语大词典>释作"羽毛初生时濡湿黏合貌".其所引例证之一即为:"唐王维<鸬鹚堰>诗:‘独立何褵褷,衔鱼古查上'.赵殿成笺注:褵褷,木华<海赋>:‘凫雏离褷,鹤子淋渗'.张铣注:‘离褷,淋渗,羽毛初生貌'".笔者认为,<海赋>和<鸬鹚堰>中的"褵褷"在意义上并不完全相同,应分别列项.<海赋>中的"离褷"表示的是本义,即李善、张铣所说的"羽毛初生貌".  相似文献   

3.
<四库全书总目>有着重要的文献学价值,不过其中也有疏漏和错误.前人于此已作过很多辨误工作,但"存目"类书籍尚有待完善.现基于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采用考据学方法,结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等相关文献,就<总目>"词曲类存目"部分作相关考证订误,纠正其中<文溪词>、<玉霄仙明珠集>、<词林万选>、<浙西六家词>、<诗馀图谱>、<琼林雅韵>等条目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事变引发八国联军之役.硝烟密布,战火四起,北京遭受到空前未有之浩劫.词人王鹏运、朱祖谋、刘福姚、宋育仁等,困居于北京城中,将战争之感慨写入词中,几人相互唱和,辑成<庚子秋词>上下二卷.<庚子秋词>不仅反映了时事,也响应了时代对于"词史"的呼唤.周济、谢章铤鼓吹"词史"之作,认为反映时代乱离的词作可与杜甫描写安史之乱的<北征>、<垂老别>等诗作相提并论.杜甫诗因安史之乱,号为"诗史",晚清词人连遭内忧外患,将家国之感发之于词,形成"词史".然而词之为体,与诗不同,"词史"与"诗史"的写作手法、反映动荡乱离的方式、观察历史社会的角度,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5.
最近读了蔡义江同志《辛词三首续说》(以下简称蔡文),该文对其前作《稼轩词论两题》中的某些论点,作了比较详细的补充和申说。但可商之处,仍然不少。今略提几点质疑请教。关于《永遇乐》的作年,蔡文说:“这首词作于嘉泰四年(1204,甲子)秋天,与夏师瞿禅先生说法是一致的。”其实,并不一致。夏先生的《姜白石词编年笺校》1958年7月初版本,确曾系白石《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于嘉泰四年,但此书于1963年12月再版时,已将此词改系于开禧元  相似文献   

6.
通过引证汉译佛典,参之以<礼记注疏>,笔者对<庄子?逍遥游>篇"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句中的"野马"一词的准确意义以及"尘埃"一词在文中的使用作了新的说明,考证出"野马"乃指海市蜃楼的现象,而"尘埃"则因鸱鸣而起.  相似文献   

7.
宋代大词人李清照在著名的<论词>中说"词别是一家",这种独特的文体具有哪些特性?作为一种汉语艺术形式它又是如何产生美感的?祁光禄博士的新著<词艺术研究>对这些词学的根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神仙传>可以称为上古至北宋间神仙事迹之集大成者,同时也蕴涵了丰富的语言学资料.基于此,从<神仙传>中的"和"这个词出发,对<神仙传>所体现出的当时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作一初步探讨.最后发现,"和"在不断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渗透进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而形成了不同类别的"和"文化.  相似文献   

9.
今本<益稷>"懋迁有无化居"句当在"化居"之前断开;<益稷>"在治忽"历来异文众多,当依<汉书·律历志>作"七始咪";<益稷>"朋淫于家"本或作"风淫于家";<高宗肜日>"天既孚命",汉石经作"天既付命",汉石经"付"为本字,今本作"孚"者为借字,今本<康诰>"殪戎殷",汉石经作"壹戎殷",当以后者为宜;<尚书·武成>"一戎衣而天下大定"释为"一着戎衣而天下大定"为牵强附会之词,应理解为"一次用兵伐殷而天下安定".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诗经>中的"兴"和引起的所咏之词并不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起"兴"的并非某种单一的"它物".而是由多个意象结合而构成的某种场景或情景,而原始宗教崇拜对象都是单一的动物、植物.<诗经>用作起兴的"它物"基本上都是原始人类采集、渔猎生活的对象,与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兴"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采集、渔猎生活,与原始宗教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5.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6.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19.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20.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