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9 毫秒
1.
在中国经济特区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不但成为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先导,而且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纠正了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理论在认识上的偏差,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目标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发展和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2.
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基地,在创建经济特区过程中所形成的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促进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由此,我国成功地实施了渐进式、梯层次、分步骤的对外开放战略,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总目标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保证了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的发展与完善形成了"一国两制"理论,指导我国政府成功地从经济特区实践向特别行政区探索,加速了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马列主义的对外开放理论,是毛泽东、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依据;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是在继承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基础上的逻辑发展。毛泽东认为,对外开放是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是“欢迎外国资本的投资”。邓小平将这一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指出: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在对外开放中必须“采取两手政策”;对外开放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试验基地。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继承和发扬了马列主义、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 ,创造性地提出了对外开放 ,利用外资和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思想 ,同时又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创新 ,提出倡办经济特区 ,作为利用资本主义的窗口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一国两制”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亲自倡导和设计我国的经济特区,两次南下考察了经济特区,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历史震撼力的重要讲话,用自己的言行在经济特区发展最困难的时刻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并由此形成了完整的经济特区思想。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不仅倡导、关注和支持在我国创办经济特区这一崭新的事物,而且对经济特区的社会主义性质、“窗口”和“基地”功能,“两手抓”建设方针等作了系统论述,形成了全新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及其实施,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由于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的示范、带动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格局的形成,促进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为目标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对外开放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通过对世界现状、中国历史的分析 ,把对外开放提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的高度。他关于创办经济特区的伟大构想 ,卓有成效地指导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实践 ,为而今我们迈步跨入 WTO的大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的开放理论包括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两个组成部分,本文对其对外开放理论进行了研究。指出邓小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开放思想,形成了完整、严密和科学的对外开放理论。他的对外开放理论,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坚持的战略方针和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范围和内容、原则和形式等。这个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 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对我国对外开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述,形成了丰富的对外开放思想。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是邓小平建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对外开放理论,凝聚了毛泽东与邓小平两代伟人的心血和智慧。邓小平实行对外开放是完成毛泽东的未竟之业。在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对象、内容、基本原则、实践等方面,邓小平都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思想。深入探讨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对于理解和把握我党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的探索,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理论体系,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其理论体系和正确道路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正是在这一核心价值理念指导下,我们党制定了科学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方略,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从而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路进行了前后相继的探索,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持续创新。毛泽东开拓了中国独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当代世界发展趋势,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即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总结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历程中的经验,对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逻辑起点和动力源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过程。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性、架构性组成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大理论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上既具有一致性,又各自占有特殊的地位、各自体现特殊的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本质特征,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发展观是对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发展实践的理论概括与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既是对马、恩、列、毛等有关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6.
在邓小平看来共同富裕是一个大政策,关系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就当下中国来讲,共同富裕无疑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最具尖端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邓小平"先富后富、共同富裕"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确保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消除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处理我国"三农"问题的鲜明特色主要表现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对农村改革的坚定性,坚持按劳分配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的统一性,坚持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系统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邓小平在我国"三农"问题上的探索具有独创性。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础上产生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和谐社会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新探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念的新探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9.
为激发和调动"经济人"趋利求富的欲望和动机,使国家和人民尽快脱贫致富,邓小平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其思想的着眼点在于效率;邓小平将"共同富裕"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一,并作为最终的价值旨归,其思想的重心无疑是公平。"先富"和效率只是手段和策略;"共富"和公平才是目的和归宿。在中国目前"先富"与"共富"远非完全和谐、甚至出现严重的贫富差距的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七大的这些提法是对邓小平"先富"与"后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体现了在新时期实现"效率和公平"和谐统一的必然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