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新探索,是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诸多矛盾的新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三个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原则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有着共同的理论内涵、理论要求、价值取向和哲学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时代特征应包括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对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战略的准确判断以及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等内容。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其具体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断充实与发展。"中国特色"应从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和核心价值的层面上来把握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和谐社会为目标,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化的结果,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结晶;它不仅包含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基本原理,又独具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的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也必然会进一步发展。新时期,党中央再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对我国道德建设理论创新,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道德理论体系有着深远的意义。为此,我国的道德建设理论和实践都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众需要,进一步创新道德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8.
实现政治和谐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向往的政治理想,他们著书立说,对政治和谐及其建立进行充分的论证,并设计方案、展开实验;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把政治和谐提到理论高度,列宁则将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建设付诸实践;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从不同的方面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观,探索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和谐之路。研究马克思主义"和谐"观及所蕴含的政治和谐思想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基础,提出了完整的社会发展理论,奠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深入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美好理想和愿景变成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本文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根本任务、总体布局、党的执政方略以及社会发展模式和社会管理手段等五个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观与当代社会实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观活的灵魂。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可能提供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完整答案。马克思逝世后,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留下了许多"空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对这些"空白"的不断填补,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在新形势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坚持正确的有序的可持续改革和健康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当今中国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与全面协调发展的时代呼唤,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3.
历史的经验和发展趋势充分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落实科学发展观必将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同志《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思想结晶,是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典范.《矛盾》以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刻揭示,谱写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篇章,它不仅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哲学基石,也是我们今天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矛盾》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代特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内核或者说基本原理在当今时代和中国的时空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存在样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崭新理论形态。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理论地位有助于廓清国内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非马克思主义化、非社会主义化的误解和歪曲。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思想结晶,是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典范。《矛盾》以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刻揭示,谱写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篇章,它不仅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哲学基石,也是我们今天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矛盾》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理论不仅是20世纪社会主义的重大收获,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走向21世纪的光辉起点。本文结合党的14大、15大报告,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客观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源泉等方面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及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整体性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实现民族化.变革中国社会的"问题域"是联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中介."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构成了变革当代中国社会的"问题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态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高度概括,‘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即对"三大基本问题"的不断解答.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主题之一,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并以此为指导思想解决中国民生问题。民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民生问题的解决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明确了民生问题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价值目标,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对建设和指导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开始了共产党人用实事求是的眼光观察中国并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解决民主革命的问题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问题的过程中分别产生了两次飞跃,其重要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五个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深入和具体化,是着眼于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新探索,全面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突破了苏联模式并结束了“姓资与姓社”、“计划与市场”的思想纷扰。在全面推进市场化进程中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