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现代汉语处所宾语句由动作事件和处所事件整合而成,句式的浮现意义是“施事(或主事)在实施动作时对处所类型的选择”,句式的各种隐含特征都可以通过浮现意义获得统一的解释.句式的产生取决于动作事件和处所事件能否在背景知识的参与下完成整合过程,整合出浮现意义.  相似文献   

2.
语言的运用具有动态、多变的特点,概念整合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认知活动。合成空间理论认为,一个成分若要出现在合成空间里,须有出现的充分理由。它必须能与其他空间建立相关的连接,在运行合成空间时必须能执行相关功能。本文以合成空间理论为基础,认为相似义是整合生成的浮现意义,相似义的整合应符合"充分理由"认知原则,可向比喻合成空间进行投射。此外,相似义有四种整合方式:在构建比喻合成空间的过程中,本、喻体输入空间本身具有的意义相互对应,整合生成相似义;喻体输入空间中的意义附加于本体输入空间之上,整合生成相似义;本体输入空间中的意义逆向附加于喻体输入空间之上,整合生成相似义;本、喻体间意义的正向、逆向整合构成了交互式的相似义整合方式。  相似文献   

3.
概念整合理论是解释人类在思维和行动时进行在线信息构建的理论,可以解释材料宾语句的意义构建过程。材料宾语句由动作事件和材料使用事件合并而成,受到人类认知经验的制约,是概念合并整合的结果;句式通过整合能够表达动作对材料的支配意义,同时强调动作使用的具有独特性质的材料的浮现意义。  相似文献   

4.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英名量异常搭配的认知解读进行共性考察。通过对汉英异常搭配表量结构的分析发现,根据名词和量词所代表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空间冲突,汉英名量异常搭配主要有两种:篡位型搭配(基于词性范畴的不兼容)和错位型搭配(基于语义范畴的错位);汉英名量异常搭配的认知解读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四空间概念整合过程,而是更为错综复杂的心理认知程序,有可能涉及到多个输入空间,其中有的输入空间并非存在于显性的语言表述中,而是隐匿于量词背后该量词范畴中的原型名词。汉英异常搭配表量结构中的量词具有激活并突显名词所代表心理空间某种属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概念整合理论起源于心理空间理论,是关于复合语言单位意义整合生成的一种认知学说,目前已成为认知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用于文学文本的分析和研究之中。在中国经典诗词中,涉及主题思想现实化的整合模式有镜像型网络整合模式、单域型网络整合模式和双域型网络整合模式。镜像型网络整合模式的特点是四个心理空间的组织框架是相同的,其中两个输入空间的所有元素彼此之间都呈现出映射关系,诗词的主题思想在两个输入空间的对比整合中产生。在单域型网络整合中,两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是不同的,而且只有其中一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被投射到合成空间为该空间提供组织框架,继而被作为解读诗词主题思想的基础。同单域型网络整合一样,双域型网络整合的两个输入空间在组织框架上也非常不同,但两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均有一部分结构或特征被投射到合成空间,通过组合等认知运作机制而产生诗词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6.
在改进概念整合理论勾勒的“四空间”认知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借代概念整合模型,对其他辞格认知机制的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概念整合理论与习语的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尝试用概念整合理论来探讨习语的理解。输入空间的价值与角色部分投射入整合空间,并被压缩为一个整体。整合空间对有选择地吸收的成分进行即时加工,产生输入空间中所不具备的突生结构。本文把习语放在不同的语境中来分析整合的即时处理作用。  相似文献   

8.
“动+数量”和“数量+动”构式同为现代汉语动量的表达方式,但两者的地位和功能并非等值,“动+数量”构式是动量的基本表达方式,其表述功能单一,一般只位于句末表述动作的客观量,而“数量+动”构式则是具有一定语用功能的有标记性表达,具有凸显动作情状、表达主观量以及充当句子话题焦点和次话题的功能。汉语动量语序的历时选择过程是造成“动+数量’’和“数量+动”构式不对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对语料进行观察的基础上,运用语法化理论从历时的角度对“V+他+数量+(……)”结构中“他”的虚化进行分析,再追溯“V+他+数量+(……)”结构的来源及其发展过程,总结出“V+他+数量+(……)”结构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0.
近代汉语“把/将O+S+V”句式有如下特点:(1)“把/将”后面的受事宾语均为定指,句中谓语动词部分成分复杂。(2)句子主语多由人称代词“我”、“你”、“他”充当,在句中位置紧靠动词。“把/将O+S+V”句式与“O+S+V”句式、“S+把/将O+V”句式有同有异。  相似文献   

11.
基于构式语法理论,文章梳理出"X侠"构式的典型构式义和非典型构式义。其形成和演化机制与"侠"字字形体势的演变、"侠"的语素化以及基于语用的类推有关。该构式在句中主要充当宾语,较少充当主语和定语。"X侠"构式的变项"X"以双音节名词为主。"X侠"构式具有主观性评价功能,最近发展出了讽刺、批判等语用色彩。此外,"X侠"构式的认知机制是变项"X"与"侠"分别构成的概念空间整合而成的结果,包括单向型概念整合和双向型概念整合。  相似文献   

12.
与句子组合后的名词性结构的地位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词性结构(NP)和句子(S)组合后的语法分析,最为关键的是确定NP在这个组合序列中的地位,它直接影响句子的性质及其结构层次。本文根据含有[+顺序]的NP才具有陈述性,才能独立成句,借助有限语境、语用信息焦点及句子系统本身内在的语义语法关系去定位NP。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省去一些不必要的工作,为简单可行地定位NP找到了一条思路,这对于汉语教学,特别是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人们表达比较范畴时,脑中会有类似物理形式存在的标尺,比较主体和比较客体在这个标尺上的“刻度”的差异就体现出了比较。此外,比较点还存在有“阈值”,阈值不同,比较结果项可能会不同。现代汉语“有”字比较句不但凸显了“刻度”和“阈值”的涵义,还凸显了“等同”甚至“超过”的句式意义,并非单纯的“平比”。对部分“有”字比较句进行形式化,概括出逻辑表达式,可以较为准确地描写和解释现代汉语“有”字比较句丰富的语义内涵。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从语法分布角度,分别对此类句式中的NP结构(一般是人称代词或其他名词结构)、动词进行分析。重点是可进入此句式的动词类型考察,在论述句式中的NP结构与动词类型的同时,探讨了此类句式所表示的特殊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5.
借助语料考查分析了跨层结构“据V”的来源形式、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影响因素,以及“据V”的性质和功能。跨层结构“据V”的初始结构为“据+NP+V”,在语言经济性原则和话语交际“适量准则”的推动下省略NP变为“据+Ø+V”结构,“据”和V在省略和外部句法环境的双重推力下功能悬空,其后语用需求和语用推理导致构式“据V”产生并表传信功能。在构式压制的作用下,构式内的“据”和V弱化和改变其本身的意义和用法,与构式整体相和谐。同时,词汇也反过来压制构式,迫使构式“据V”具备动词的性质和一部分V的句法功能。“据V”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动词性,具备传信功能、话题标记和话语标记功能。但受同类差异和竞争的影响,构式“据V”的内部成员使用和发展是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16.
韩愈《原道》的“非毁之也”,并非像众多注译者所解释的那样,是一个否定判断句。“非毁”是个动词,意为“诽谤;诋毁”,“之”指“仁义”,“也”是表停顿的句中语气词。“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意为“老子轻视仁义,(并且)诽谤、诋毁它”。由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我们觉得有必要重提并强调训诂学研究和古籍译注所应遵循的几条原则:第一,忌不顾语言事实强为之解;第二,忌无视问题症结避难就易;第三,要结合语法分析探求文意。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哪些处置式可以表达致使语义,如何表达致使语义,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界定致使语义和致使表达之后,通过梳理文献,运有语义分析的方法,探讨汉语史中处置式的发展轨迹,将处置式和述补结构、使役句作对比,分析汉语致使表达的整体格局,指出处置式中有哪些小类表达致使语义以及各种致使表达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汉语的处置式经历了“处置动作-处置动作+结果-处置结果”的历时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并非所有处置式都能表达致使语义,只有带结果补语的狭义处置式和致使义处置式才属于致使表达;在表达致使语义时,这几类处置式和述补结构、使役句相比,在“NP1有意/无意”和“被使事件已然/未然”两项参数上有区别,彼此形成分工;处置式是一种不断发展壮大的句式,其核心语义是“处置动作对宾语的完全控制”,最初表达处置的动作,随后逐渐可以表达处置的结果,随着这种变化,有几类处置式逐渐可以表达致使语义。  相似文献   

18.
领属关系主谓谓语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领属关系主谓谓语句是主谓谓语句中的典型句式,大小主语间仅仅是语义上的隶属关系,而不是结构上的偏正关系.大主语常常是说话的起点,小主语则往往是表达的重点.主谓谓语句本身的语法、语义及语用特征是区别它与其他相似句式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指人名词充当主语的名词性谓语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名词直接充当谓语是汉语所特有的现象,我们称这种句式为名词性谓语,亦即“NP1—NP2。”句式。并非所有的名词性词语都能直接作谓语句,所以,本文着重讨论NP2所特有的结构、意义类型及其述谓性特征,从而对“NP1-NP2”句式作出一定的描写和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