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论经济法律效益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律已成为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中心环节之一。本文从法律与经济有机统一的立场出发,对我国经济法律的体系、制度、规范及其运作机制进行了全面考察,提出了以效益法律观重构法学理论基础、借助法律制度创新降低交易成本、依法发挥经济立法功能等一系列主张,并据此引起法律学术界和实务界对经济法律效益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信誉经济.在法律与信誉的关系上,张维迎先生提出的"信誉是法律制度的基础"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相反,法律是信誉的基础,是维护信誉的保障力量.当代中国市场信誉的缺失,主要原因是执法乏力和执法腐败.打造"信誉中国",必须加强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3.
中国向着"市场社会"的转型同时也是向着"市场经济"的过渡.一个真正有效率的市场经济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基础和与这个道德基础相一致的政治法律秩序.现代市场社会内含着一个与政治、经济、文化相配套的现代机制,是市民社会的高度发展,它能够提供一个"公共领域",足以抵抗权力意志从各个方面对民间权利的侵犯.这种新兴的市场社会理念表现在政治观念上就是要摒弃"官本位"思想,强化权力监督.  相似文献   

4.
论建立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宏伟目标。它不仅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而且涉及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十分重视经济立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法律体系框架正在逐步形成,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因此,要以改革的精神对待和解决当前立法中的问题。1 建立完备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1 建立完备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实行市场经济的需要 市场经济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在计划经济中,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之间基本上是靠计划指令来联结,主要靠行政手段来管理。而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公平竞争,市场主体的地位平等,意志自由。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需要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公平竞争,政府也要依靠法律来进行宏观调控,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没有完备的市场经济法律,市场经济将无所遵循,就必然会产生混乱。只有完备市场经济法律,使市场经济关系、经济运行和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法律思想与中国法律文化李交发毫无疑义,重构中国现代法律文化,必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流经几千年,成为一种具有惯性的文化背景,孕育、培养、影响着人们,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后人总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对其内容或进行质的继承、量...  相似文献   

6.
面对近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空前恶化和生态危机的全球化 ,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已成为现代社会人类不可回避的任务。工业社会以来的传统自然观和科技观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主要思想根源。人们在对现实的反思中逐渐形成了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关系重构的目标和基本要求 ,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球共识。目前 ,这种重构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 ,但同时又有重重障碍。探寻重构之路必须从经济、社会、法律、文教、技术等多方面入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将为全世界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西方现代经济法是在民商法得到很大发展的基础上 ,为了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对法律提出的要求 ,弥补民商法在调整经济关系上的局限性而出现的一个法律部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经济法则脱胎于计划经济法律制度 ,其原有理论需要扬弃和更新 ,并用调整以社会公共性为根本性特征的经济管理关系的法律部门的定位来构建中国经济法的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8.
由于经济刑法存在逻辑混乱、法律工具主义严重、体态“臃肿不堪”、概念不明、刑罚设置滞后等问题,经济刑法必须重构。经济刑法的重构必须考虑政府与市场、打击与保护、西方理论与中国特色三大关系和保护法益、反垄断等问题。经济刑法的重构应当有明确的目标,而实现经济刑法重构的目标,既要有理念上的转变,又要有理论上的坚守。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面对近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空前恶化和生态危机的全球化,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已成为现代社会人类不可回避的任务.工业社会以来的传统自然观和科技观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主要思想根源.人们在对现实的反思中逐渐形成了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关系重构的目标和基本要求,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球共识.目前,这种重构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但同时又有重重障碍.探寻重构之路必须从经济、社会、法律、文教、技术等多方面入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将为全世界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教育权不是自由意志的表现和自然的权利 ,而是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是通过意志关系的形式 ,对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教育关系的公开认可。因此 ,教育权本质上不过是由法律所确定、区分和维护的社会权利。国家教育权是国家依法行使的公权力 ,它包括国家的施教权和对教育的统治权、管理权。国家教育权是继受性的权力 ,它的统一性 ,是由教育权的社会权利属性所决定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家教育权的职能和作用机制不应削弱而应加强  相似文献   

11.
法治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不仅有助于加强我国法治建设的社会基础,而且农村法治建设本身就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对形成和建立我国的法的理论和法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就内涵而言,“新农村”是以现行宪法制度为前提,以宪法所致力于构建的宪法秩序为基础的社会状态,并且这种社会状态应该是以法律为主要治理模式所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涉及农民主体地位、农村经济、农村治理、农村文化建设、农村社会保障、政府职能转变等六个方面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农村的所有制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农民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这无疑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农村社会的阶层分化。尝试对当代中国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做出一些分析,试图为农村的政治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经济转型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具有特殊区位特征的江西农业经济必将迎来新的市场冲击和风险,迫切需要一套适应于新农村市场经济建设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分析江西农村贫困人口及社会保障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江西农业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构建江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14.
台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效果较好的地区之一。台湾的农村建设经历了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顺应经贸自由化三个阶段,其中的成功经验对大陆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启动经济的第二推动力 ,以保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 ,如何启动消费需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能否继续增长的关键所在。而启动占我国人口 6 9.1%的农村需求市场更应该是关键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农村消费现状及形成原因的分析 ,针对性地提出了诱发和扩大农村需求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化道路,主要在于依托农村现实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无公害经济,在建设“和谐农村”的总体目标下,逐步实现农业的市场化、农民的市民化与农村的生态化。切实增强农民的主体能力和市场素质,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在继续加大外部社会力量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的同时,破除中国传统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等级分隔,消除一切形式的对于农民的歧视性文化,全面构建中国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搞社会主义,在农民占多数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广大农村,必须发展集体经济、走合作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发展集体经济,坚持集体道路,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道路,也是全面建设小康农村、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我国的广大农村,没有集体经济的家庭承包经营,只能是“农户小规模经营”,实质上是小农个体经济。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小农个体经济是没有出路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正从传统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济体系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转换。在这样一个新旧体制转换、利益格局调整的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农村的道德秩序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调整。文章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解读,论述了新农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转型期农村道德建设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关于新形势下培育和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培育和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而农村消费需求无疑具有巨大的潜力。由于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发育不健全、消费环境不好等原因,制约了农村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在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要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村消费市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转变农民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等途径培育和扩大农村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20.
论乡村旅游与西部城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却在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因此,十六大将“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新时期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项目,有助于功能型城镇的构建并能够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