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对唐宋诗高下优劣的争论古已有之。尊唐派以唐诗辉煌灿烂、无与伦比的成就为依据,力诋宋诗的败误,甚至宣称“终宋之世无诗”,“宋绝无诗”。尊宋派则津津乐道于宋诗的点化锻造之功、独得理趣之妙,昂然声言:“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更甚者,竟谓“宋诗岂惟不愧于唐,盖过之矣”。两派各执一端,互不相让,从南宋开始,争论了数百年之久。  相似文献   

2.
“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唐袈诗堪称并峙的两座高峰。古典诗歌系统之内,只有宋诗尚具备同唐诗的可比性,而从唐诗到宋诗,更完成了诗歌史上最深刻的转向。黄庭竖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宋代诗人,他在宋诗的演变中显示出审美的先锋性。本文试图以黄庭竖为论述中心,并由此辐射开去,对宋诗的走向作一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3.
张福勋  温斌 《阴山学刊》2008,21(2):14-20
方回是由宋入元的诗歌理论家、批评家。他所编注的《瀛奎律髓》(又名《唐宋诗三千首》)是他一生诗学思想的精髓。他以敏锐而高远的宋诗眼光,对宋诗发表了一系列精彩论断。这些观点主要有:宋诗学唐而过之;回护“江西”,倡“一祖三宗”说;虽不喜西昆,但也肯定其“变国初诗格”的功绩;认为‘‘四灵”、“江湖’’救“江西”之彝,却落在了晚唐之下;认为瘦硬与自然,是宋诗格之“两途”;肯定用事是宋诗的一种诗法,而且认为宋诗“善用事”;对于宋代的僧诗这种特有的现象,也给予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北宋诗风形成的禅因佛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化了的佛教经残唐、五代到北宋已达到完全成熟乃至“烂熟”时期。其重“知解”、“仰顿悟”、参“公案”、斗“机锋”的禅悦之风,对于北宋诗风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以“文字”、“议论”、“才学”为诗,原是对宋诗的指陈,却也道出了宋诗有别于唐诗的风格面目。宋诗工稳、精致、峭拔、富有理趣、意味隽永之总体风格,均可从如上三方面得到体现。然而,宋诗风格的形成得益于佛禅,亦受病于佛禅,北宋禅家那种“不明根本,专尚语言,以图口舌”的禅病,也使得宋诗因对语言形式的过分纠缠而自病、病人。  相似文献   

5.
论"晚唐体"与张籍诗的共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唐体”是唐代诗坛一个比较大的流派。因时代浸染 ,“晚唐体”诗人以“苦吟”为创作手法 ,形成“轻浅纤微”的风格。整体把握唐诗风格流变 ,发现“晚唐体”诗风和中唐张籍诗有共通性。张籍在中唐儒家思想演变中得风气之先 ,其心态与晚唐诗人相似。他以“苦心觅句 ,专意为诗”为近体诗创作方法 ,诗歌风格具有哀婉纤柔色彩。张籍与“晚唐体”诗人“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乃“晚唐体”之始作佣者。这一现象表明 ,我国古典诗歌风格的形成和流变有其内在的承传关系 ,而不是断然孤立的。  相似文献   

6.
初、盛、中、晚分期法对唐文学研究有深刻的影响。的确,它有利于对唐代文学史作局部的研究。然而,当我们把视角放大到整个文化构型的发生、发展、嬗变的运动过程,把握文学现象与文化诸因子之间的特殊联系所形成的整体结构,作功能性的研究时,就会发现初盛与中晚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构型,这点前人也曾悟及。叶燮《已畦集》卷8 《百家唐诗序》称:“贞元、元和之际,后人称诗,谓为 ‘中唐’。不知此‘中’也者,乃古今百代之‘中’,而非  相似文献   

7.
试说副词"马上"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上”一词 ,几部大型语文工具书引源皆为《史记·陆贾列传》 :“高帝骂之曰 :‘乃公马上而得之 ,安事《诗》《书》 !’陆生曰 :‘居 ,马上得之 ,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释义为马背上 ,多指征战武功。这时的“马上”是一个方位短语。这一语源 ,形成一个典故“马上得天下” ,谓武功建国。如 :“莫言马上得天下 ,自古英雄尽解《诗》。”(唐·林宽《歌风台》)“马上”从典故中分离出来 ,指代征战武功 ,是宋代的事。如 :(1)马上成功不喜文 ,叔孙绵蕞共经纶。(宋·王安石《嘲叔孙通》) (绵蕞 :指制订整顿朝仪典章。)源于唐代孟郊《登科后》“春…  相似文献   

8.
论宋初诗坛     
唐宋诗之争,曾是历时千年的公案,孰优孰劣难有定评。近代以来,门户渐消,多有公允持平之论,如缪钺《诗词散论》云:“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这该是唐宋诗之争最有意义的成果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的唐宋诗研究,大多立足于它们的差异,而对它们的联系、对唐  相似文献   

9.
爱国主义的强音——读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国诗人丘逢甲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一直得到人们的推重。黄遵宪曾致书梁启超论丘诗云:“此君诗真天下健者。渠自复曰:‘二十世纪中,必有刻黄、丘合稿者。’又曰:‘十年之后,与君代兴。’论其才调,可达此境,应不诬也。”①而梁启超对丘诗也很为推崇,说:“吾尝推公度、穗卿、观云为近世诗家三杰,此言其理之深邃闳远也。若以诗人之诗论,则丘仓海(逢甲)其亦天下健者矣。……以民间流行最俗最不经之语入诗,而能雅驯温厚乃尔,得不谓诗界革命一巨子耶?”②梁氏虽然推评为“天下健者”,“诗界革命一巨子”,但他把丘诗看作“诗人之诗”,却只是抓到了一个方  相似文献   

10.
经例 诗有诗人之意,有编诗之意 《周南·麟之趾序》云:“《关睢》之应也。”(《疏》云:“此篇本意不为有《关睢》而应之,太师编之以象应,叙者述以示法耳。”) 诗有作诗之义,有引诗之义 《孟子》:“‘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文王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季父季刚先生云:上二句固为文王作,下二句则非为孔子作。盖引诗断章,不必如本,《左传》已明言之矣。)  相似文献   

11.
“唐宋之争”与朱彝尊、查慎行宋诗观探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文学流派纷呈,各流派或宗唐,或崇宋,围绕尊唐尊宋、唐诗宋诗孰优孰劣等问题产生诸多争议,唐宋之争成为明清文学史上一大公案。朱彝尊的诗学观主要是尊唐黜宋,以唐诗为源为正为盛,以宋诗为流为变为衰,呈现出的是一种传统的源流正变的文学史观,强调伸正黜变。晚年其对宋诗态度虽有所缓解,但仍认为宋诗不能成为诗坛主流。查慎行与朱彝尊有表亲关系,两人经常诗文唱和,在对待宋诗问题上,查慎行不同于朱彝尊,朱彝尊认为唐宋诗是继承关系,查慎行对唐宋诗的认识则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变化过程。最初,查慎行认为唐宋诗是继承关系,后来逐渐认识到宋唐诗是并列关系。查慎行改变了长期以来所流行的以唐论宋模式,提出唐宋互参的模式,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此外,与朱彝尊排斥宋诗不同,查慎行以宋诗为尊,诗学苏轼、陆游,尊宋而不废唐,兼法唐宋,以高超的创作成就使浙诗派呈现出独特的宋诗特质。  相似文献   

12.
王船山《诗经稗疏》在名物训诂的辨正上,纠正了朱熹《诗集传》中不少错误,补正了毛《传》、郑《笺》之遗,其说精彩纷呈。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如《诗谱》谓‘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得贤人之化者谓之《召南》’,此别据《史记》谓‘雒阳为周召’之语,‘以陕州为中线而南分之,周南者周公所治之南国也。’证之地理,亦可以备一解。至于鸟,则辨‘雎鸠’之为山禽,而非水鸟……于兽,则辨‘九十其犉’之语,当引《尔雅》‘七尺曰犉’之文释之,不当以‘黄牛黑脣’释之……于草,则辨‘蒌’为雚、苇之属,而非蒿蒌……于木,则辨《诗》言‘…  相似文献   

13.
查屏球 《学术界》2012,(9):36-49,285
据日本国会图书馆藏万里集九《晓风集》抄卷,参照内阁文库本《三体幻云抄》,可辑得严予安“和《三体唐诗》绝句”一百六十一首,比照相关文献可考知严子安可能是南宋遗民诗人,其身份近似汪元量.他以和唐诗的方式表达了亡国之痛故国之思.这些诗在传世文献中多已散佚,长期不为人知.从新辑出的诗作看,流行于日本江户时代的各类“三体唐诗”抄卷的文献价值值得关注.自宋以来就有“和唐”之事,但和写整部唐诗选本是《三体唐诗》一书流传之后的事.这既证明《三体唐诗》一书影响甚大,也反映出“和唐”“拟唐”在元已成一时风气.这是当时习诗者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解诗方式与抒情方式.这一风气推动了以选本为中心的唐诗经典系列的形成,强化了人们关于唐诗的经典意识.  相似文献   

14.
论黄庭坚诗的艺术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诗歌范式形成之后,宋代诗人对传统与创作的关系,表现出极为矛盾与复杂的态度。严羽说:“国初诗人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唐人平澹处。至东坡、山谷始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沧浪诗话·诗辨》)指出北宋诸家诗与唐诗的渊源关系,对苏轼和黄庭坚诗则以为它们是新创,一变唐诗面目。山谷诗固然艺术特色鲜明,最能代表宋诗,其创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受家学和同代诗人的影响。我们若不认识其复杂而特殊的艺术渊源,便不可能确切地认识…  相似文献   

15.
《史记·货殖列传》云:“朱公……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唐司马贞《索隐》曰:“谓择人而与,人不负之,故云不责于人也。”此解义甚含糊,故今人晏炎吾解“责”为“债”,谓:“‘不责于人’者,谓不贷子钱。”“‘择人而任时’即‘释人而任时,。亦即‘与时逐而不责于人’,言异而实同。”(见《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今按,以“债”释“责”,以“释”释“择”,似嫌迂曲。《说文》:“责,求也,从贝束声。”“责”之本意为“求取”,《左传·桓公十三年》:  相似文献   

16.
《寒食即事》是唐代诗人韩翃最享盛誉的作品,历代士林都十分宝爱,清代诗评家更纷纷批注,予以称赏,其笔墨多在“托讽”二字。吴乔《围炉诗话》云:“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者也。”孙洙《唐诗三百首》云:“唐代宦官之盛,不减于桓、灵,此诗托讽深远。”尽管诸家批注,对于“五侯”到底是谁看法不一,但一般都认为此即后汉桓帝时“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的五个宦官(见《后汉书·宦者传》)。现今各种唐诗选本和有关评论未加深入甄辨、探究,远绍古人,陈陈相因,此诗作为一首“借汉讽唐”的“政治讽刺诗”几成定论。  相似文献   

17.
宋诗不如唐诗。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宋诗的特点及其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宋代成名的诗人和诗歌创作的数量都超过唐代,宋代也产生了象苏轼、陆游那样一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诗歌巨星;宋诗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也有自己的特色,一些优秀的诗篇完全可以和优秀的唐诗媲美。因此,宋诗同样具有普及和推广的巨大价值。在文坛上,尊唐黜宋的影响,延至今日。以近年(1979-1982)各地出版的绝句选本为例,唐人绝句选本(包括个别以唐人绝句为主联及宋人绝句的)多达九种,而单行的宋人绝  相似文献   

18.
《唐摭言》卷八《为乡人轻视而得者》条云 :“许棠 ,宣州泾县人 ,早修举业。乡人汪遵者 ,幼为小吏。洎棠应二十余举 ,遵犹在胥徒 ,然善为歌诗 ,而深自晦密。一旦辞役就贡 ,会棠送客至灞、间 ,忽遇遵于途中 ,棠讯之曰 :‘汪都(原注 :都者 ,吏之呼也 )事至京 ?’遵对曰 :‘此来就贡。’棠怒曰 :‘小吏无礼 !而与棠同砚席 ?’棠深侮之。后遵成名五年 ,棠始及第。”这条资料说唐诗人汪遵曾为“小吏”、“胥徒”。而古今学者介绍、研究汪遵时都据此转引 ,如《唐诗纪事》及《唐诗纪事校笺》、《唐才子传》及《唐才子传校笺》、《全唐诗》小传、…  相似文献   

19.
四十年代,作为九时诗派的杜运燮出版了《诗四十首》,受到广泛好评,奠定了他在诗坛上的地位。诗评家唐提敏锐地觉察到:“年轻的杜运燮是目下不可忽略的最深沉最有‘现代味’的诗人之一。”袁可嘉则进一步认为,杜诗“代表一个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这些评论表明,杜诗的“现代派’顺向较为突出,但同时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及同辈诗人的深刻影响,从而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风格。本文拟就杜运类所受中外诗歌影响及所表现出的特征作出系统的分析、探讨。(一)杜运受不规避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他喜爱唐诗,自觉地吸取以唐诗为代表…  相似文献   

20.
凡是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人,提起唐诗,那是众口一辞,誉为中国诗史上的高峰;一提到宋诗,却聚讼纷纭,毁誉不一。贬宋诗者把它说得一无是处,甚至谓“终宋之世无诗”(陈子龙《陈忠裕集》)褒之者有的则把恰恰是宋诗的缺点也加以赞赏,奉为圭臬。建国以来,诸家评论兼顾内容形式两方面,肯定了宋诗的历史地位。但自从公开发表毛泽东同志《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之后,由于信中谈到“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一些文学论著涉及宋诗时,大多不是裹足不前,就是绕道而行,或者只谈宋诗不懂形象思维而不及其它。这就会使人产生宋诗除了“味同嚼蜡”之外再无长处的误解。我认为毛泽东同志的评论本是从诗歌创作的形式方面着眼的,并没有对宋诗给以全面否定的意思。我们绝不能因为毛泽东同志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