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引进、吸收与话语建构是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文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译介与研究主要历经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界开始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性引进;20世纪90年代,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处于从文艺社会学到文化研究的转变;21世纪以来,学界开始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展开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2.
中国接受俄苏文论有时是通过日文等来接受的,其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将俄苏文论的日文译本转译成中文,二是通过翻译日本研究俄苏文论的论著来接受俄苏文论。总体来看,中国通过日本来接受俄苏文论的时间主要集中于20世纪上半期,内容上主要集中于无产阶级文论。因为时代条件、地理位置和语言等多方面的因素,中国接受俄苏文论的日本路径,不仅决定了中国文学批评家们独特的理论素养、知识结构、思维习惯和关注侧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很长时期内中国文学与文化生活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是在西方近现代文论和思潮影响下发展生成的。在纷繁众多的西方思想和流派中,中国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导地位,这有着深刻的历史内在原因。而市场经济所伴随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必然使当代中国文论的建构具有更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更阔大的全球意识,同时也为我们建构有中国特色当代文论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中上叶中国对俄苏文论的总体接受情况来看,中国在接受俄苏文论的过程中虽然有关怀现实、反思现实等值得肯定的方面,但其基本特征是接受者从自身现实语境、主观倾向与文化传统出发去接受俄苏文论,所带来的主导倾向是文学的意识形态化与工具化.跨文化理论如译介学、误读理论与接受学充分褒扬接受者的改写、误读与变异所带来的意义与价值,但从中国接受外来文化与文学的这个案例来看,这样的态度似乎有失全面与客观.  相似文献   

5.
全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学会第20届年会暨“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文论建设”学术研究会,于2003年11月下旬在重庆西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全国各地高校的60余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大会共收到论文67篇。在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文论建设的关系这一主题,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论的关系,进行了广泛、深刻而热烈的讨论。与会者普遍感到,自20世纪90年代冷战格局崩溃以来,随着苏联东欧的急剧变革,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从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后,就经历了与中国的文学艺术、美学和文论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被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文学批评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经典形态.但是,毛泽东思想文学批评在特殊的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国初期受到俄苏正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直接影响,有着许多未尽完善之处,还没有真正建构成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只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雏形.因此,辨别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与中国形态,对于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化主要是指过程,中国形态则主要是指结果;中国化着重在运用,而中国形态则着重在建构;中国化曾经产生了实用主义的倾向,中国形态则要求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过程中建构起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以区别于俄苏正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是作者刘勰"弥伦群言",广泛汲取了在其之前影响中国写作思想的几乎所有的思想资源,立足于创作实际,建构出的体系严密、思想完备、集大成式的文论著作.从作者的写作动机到立论的逻辑起点,从对基本写作思想的表达到对具体写作观点的陈述,<文心雕龙>都渗透着鲜明的民族精神,真实、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独特的写作观念和写作经验,为我们今天在新形势下建构现代的民族文论体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典性文本.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以来,马列文论经典文本释读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困扰着马列文论研究的进一步推进,经典文本解释上的混乱日益需要建立科学的释读规则,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解释学,以引导马列文论研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新发展。当前马列文论经典文本的释读,应着重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即翻译、语境和思维方式方面,这三个方面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论解释学建构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中西马克思主义文论中,都突出强调了接受者的重要性,从表面上看,接受者的主体性得到张扬,实际上这只是话语本身的虚构,政治话语和审美话语都是想以接受者为中介,达到社会变革的目的。无论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中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接受者都不具有真正的主体性,而只是有着“被建构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在中国当下表现为矛盾的两方面:一是理论研究的兴盛,论著和各种活动频繁;二是理论研究在文艺批评实践中失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限制,另一方面是中国理论界盲目追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的体系化、理论化。这使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和现实的文艺实践脱节,也同现当代西方文论,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脱节。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价值正逐渐被学界所重视,不少学者投入到马克思主义人学文艺理论的建构中来。马克思主义人学文论是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也因此具备了实践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人学文论有着科学的方法论,即以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作支撑;同时,马克思主义人学文论是根据当前的时代和现实提出来的,具有当下性和紧迫性;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和基本的价值立场,它还具有深刻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2.
主体同性文论提出的前提性思考在于主体性理论的缺陷.从主体性文论到主体问性文论的转向,从根本上而言是置换了文学理论形态建构的哲学基点,从而二者在文学本质问题的理解上也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其实,主体性文论和主体间性文论的提出遵循着同一条文论建构的路向,也就是说,从前者到后者的转向是主体伸张这一理路之下的文论建构转向.这一转向为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提供了一些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3.
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最初十几年时间里最主要的组织文学生产的平台,1920年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输入与传播,主要也是由身处文学社团之中的理论家完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社团,与中国古代文人结社这一传统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模式、理论生产方式及文学观念通过社团传播这一途径,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早期形态及理论品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使得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多采取论战性的姿态与论争性的理论形态,许多文章文风生动活泼,与文学创作实践、文学批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与影响力;与此同时,社团传播也使得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系统性、学理性及理论深度受到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纳入中国本土文学理论研究语境中,纳入对于文学理论当下建构的反思性视野之中,诚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在此之前,如何在本土性视野中辩证地而非僵化地、复杂地而非简单地、历史地  相似文献   

15.
在充分肯定当代西方文论对中国文论建设产生的积极影响的同时,有必要对当代西方文论本身进行辨析,考察其应用于中国文艺实践的有效性,并最终思考中国文论的重建问题。当代西方文论的主要局限有:脱离文学实践,用其他学科的现成理论阐释文学文本、解释文学经验,并将之推广为普遍的文学规则;出于对以往理论和方法的批判乃至颠覆,将具有合理因素的观点推延至极端;套用科学主义的恒定模式阐释具体文本。当代西方文论生长于西方文化土壤,与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着语言差异、伦理差异和审美差异,这决定了其理论运用的有限性。中国文论建设的基点,一是抛弃对外来理论的过分倚重,重归中国文学实践;二是坚持民族化方向,回到中国语境,充分吸纳中国传统文论遗产;三是认识、处理好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关系问题,建构二者辩证统一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文论的提出是杨春时近20年文学与美学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在于探讨其与主体性文论之间的关联问题。对主体性理论缺陷的个人确认是杨春时从主体性文论到主体间性文论转向的前提性思考。这一转向表现为在新的哲学语境下对主体性文论批判的延续和深化。主体性文论和主体间性文论是在主体伸张文论建构理路之下存在密切关联的两个环节的理论书写;而这一关联是一种批判性关联。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40年代的左翼文艺界形成了以一些刊物为核心的几支带有流派特色的批评队伍。这些刊物在俄苏文学和文论的译介上展示了不同的理论个性。《七月》坚持文学的审美主体性理想,偏重文学理论的译介,关注非主流的文艺作品,强调主观能动性和人性的意义;《文艺阵地》持主流立场与服务抗战的态度,重视苏联文坛的主流思想和作品,重视战争题材的作品和理论,重视文学知识的介绍;《中国文化》从政治高度思考文学的问题,大力译介苏联主流文论,并重视对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与全球化相伴而行的是极具活力的世界主义话语的发展,而文论中的世界主义话语则构成了其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具有丰厚文艺传统的中国文论,已经介入这个历史进程中并留下了自己的辙印.百余年中西文论冲突与交汇的历史经验,可概括为"两种西方文论与两种西化".中国文论在西方异域的西化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诗人和作家自觉地接受中国独特的文艺思想,有效地运用于文艺创作并产生重要影响;二是学者和理论家们从事中国文学理论研究,并尝试采用适当的译介策略,让西方学界理解中国文论.摆脱以西方中心论为基础的世界主义观念,吸收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同国家、民族的跨文化资源,是通向世界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文论在异域的传播并富有建设性地融入西方文论体系,在世界主义文论话语的建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的文论突出了审美和艺术的接受这一维度,提出了读者接受论、阅读现象学、审美经验论,对于西方文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但是,它片面地强调了读者接受和消费的一面,忽视了文学艺术的创造者和生产的一面,因而也陷入了片面性之中。我们在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文学艺术的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建构起文学话语实践论。  相似文献   

20.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文论》(以下简称《文论》)是上海社会科学院马驰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影响研究"的研究成果,也是他长期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又一结晶。倘若我们暂且搁置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论争,可以发现,如果说"西马非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