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儒学现代转型的两条基本路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括而言,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表现出了两条基本的路径:第一,突显儒家思想的超越性意义;第二,强调儒家思想切入并导引当代社会人生的现实性功能。前者在强调儒家思想的宗教性上得到了集中体现。这又可区分为在外在形式上力图将儒学改造成为某种制度化的宗教和注重从内在精神上阐发儒家义理的宗教性特质两个方面。后者在现代新儒家力图涵摄科学理性精神以"内圣开出新外王"的理论努力中表现得最为鲜明。儒学的现代转化之所以呈现出上述两条基本的路向,既是由于儒家价值系统确实具有"超越"与"内在"两个向度的基本功能,也代表了儒家立足于自身的思想传统面对现代中国之时代问题的挑激而做出的回应。  相似文献   

2.
张小星 《东岳论丛》2019,40(11):96-104
儒家正义论的当代重建是儒家哲学现代转型进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学术热点,其中极具代表性的理论形态是林安梧所建构的"公民儒学"与黄玉顺所建构的"中国正义论"。就"公民儒学"来说,尽管其对于儒学现代转型而言具有方向性的指引效应,但其本身的内容架构却有待贯通与深化。与"中国正义论"相比较,"公民儒学"存在着诸多内在缺失:首先,混淆了制度规范与正义原则的区别,导致二者关系发生错位,即"以礼为义";其次,这种错位关系的根源在于后新儒学"外王—内圣"的思维架构的不彻底,"内圣"与"外王"的"逆转"未能真正实现对现代新儒学理论困境的超越;最后,"公民儒学"本身的证成陷入了"公民伦理"与"公民社会"的循环论证。"公民儒学"所存在的这些缺失意味着,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立足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公民儒学"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思考与推进。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以来,儒家即基本上落于某种不名誉的状态."五四"时期这种不名誉常常与落后、保守、反动、阻碍现代化等联系在一起,而今天,这种不名誉却是通过与时代脱节、不能因应时代的问题和要求表现出来.但在实际上,儒家言"中"、"致中"的活"精神"仍在当今发生作用,传统儒学到今天依然是作用于广大民众之间的"精魂".儒家的"中"是一种行事方式,也不可否认,由"致中"所表现的无确定性的行为方式在现代化文化建设中存在着诸多弊病.  相似文献   

4.
当前儒学复兴运动与现代新儒家——再评"文化保守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玉顺 《学术界》2006,(5):116-119
“文化保守主义”这个符号既不足以概括现代新儒家,更不足以概括当前的儒学复兴运动;它并不能揭示儒学复兴的当下的现实生活渊源,反而有导致原教旨主义的危险。然而不论是当年的现代新儒家、还是当今的儒学复兴运动,究其生活本源,都是一种“现代性诉求的民族性表达”。这是因为,儒家、儒学、“儒教”从来不是某种现成固有的东西,而是在生活中不断生成着的。所以,当前的儒学复兴绝非什么“文化———保守”的问题,而是“复归生活,重建儒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熊十力在<读经示要>中概括出"群经治道九义",借助儒家经学的形式建构起了一个外王学体系.通过阐发"群经治道九义",熊十力确立了内圣开出外王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儒家礼治的思想内涵及其历史发展,尤其是对儒家礼治的差异精神与近现代平等理念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群经治道九义"是熊十力数十年艰苦探索儒家外王学的结晶,尽管他后来结合时代变化有新的思考,但在总体上都没有实质性的超越."群经治道九义"的提出,标志着一个现代形态的儒家外王学体系的确立,对其加以考察,可以加深我们对儒学思想及其现代命运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在儒家现代重建的过程中,本体论的重建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问题.只是在现代新儒家的学术探索当中,关于儒学本体的重建或重朱熹(如钱穆)、或重阳明(如张君劢),多有分歧,且各有所本.本文主要通过对宋明儒学中朱熹关于"理"和王阳明关于"良知"的这两种主流本体概念的比较和分析,并结合对现代新儒家形而上学的剖判,认为有必要将传统儒家的两种本体概念进行整合,"纳方于圆",跨越朱、王干本体论上的分歧,在形而上的领域重建一种"天包含人"的新型本体论.如此,现代儒学的重建或许才能走出一条路来,并且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在中、西哲学比较中,方东美致力于阐发古代哲学形上学思想,揭示了中国哲学特有的生命观念、机体观念、价值观念。他始终突出儒学在中国哲学发展中的范导作用。通过凝练儒家形上学的两大特色、三大原则和四大要义,以及重建生命的形上学,他为中国哲学之转型寻获了理想路径。他虽非"新儒家",却是"新儒学"的推动者,其研究对重新审视儒学的问题意识与现代转化,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隋思喜 《兰州学刊》2012,(10):52-56
现代新儒家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思想内容的创新是以中西文化关系为"场域"进行的,对儒学现代化问题的探索也是在如何认知中西文化关系中展开的。他们对中西文化关系的认知分为三个阶段,形成三种范式:第一代新儒家认为中西文化关系是涵摄关系,实现现代化的途径是以儒学的态度接受和改造西方文化,其思维方式是线性相续思维;第二代新儒家主张中西文化关系是贯通关系,实现儒学现代化的途径是儒家心性之学开出民主和科学的新外王,其思维方式是两两对列思维;当代新儒家主张中西文化关系是对话关系,实现儒学现代化的途径是在"共同意识"的基础上重申儒学的德行伦理和人文精神,其思维方式是"理一分殊"思维。  相似文献   

9.
《文史哲》2017,(2)
北宋时期是"内圣外王"概念由道家用语向儒家术语演变的重要时期,其中,北宋新儒学天道性命与礼乐刑政并重的整体规划及其概念表达是内圣外王概念受到重视的根本原因。而新学、蜀学派学者以庄补儒,会通儒道,将道家的天道自然与儒家的礼乐刑政相结合,则是其较早使用"内圣外王"概念表达儒家价值理想的直接原因。新学、蜀学派的"内圣外王"概念,既有道家的内涵,也有儒家的因素,是融合儒、道的产物,在内圣外王语义的演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借用庄子的"内圣外王"来概括儒学,实际上丢掉了儒家平民性、实用性的一面,把佛老本体论、直觉主义的东西植入儒学,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遭到了实学家的激烈批判.当代儒学的复兴应该建立在实学传统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1.
文学与哲学的对抗与对话 ,贯穿了两千多年来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进程。在现代 ,文学与哲学谋求彼此沟通。“诗人哲学家”的出现、哲学家由思向诗的回返 ,一方面是基于对“纯粹理性”解决人类精神与心灵自由能力的深深怀疑 ,另一方面还跟现代人文科学的语言论转向相关。而“哲学家诗人”们则主张以一种艺术化的思想替代哲学家的冷峻面孔 ,以促使传统哲学走出历史困境。诗的言说与思的言说的浑融 ,本质上是由于它们都共同指向一物———存在。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与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同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是互动的,它们之问存在着历史的渊源关系和深刻的内在联系.当代世界全球化的主导者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历史终将证明全球化的尽头是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结,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13.
莫骅 《社会科学家》2005,(5):165-168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贪污贿赂犯罪主体、惩治犯罪的法律机构设置及财产登记申报制度、监督方式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分析其不同特点,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经验,提出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中国贪污贿赂犯罪立法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维修与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教学资源投资力度的加大,使多元化模式的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部分高校仪器设备维修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着仪器维修体制不完善、维修队伍不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没有完全落实等问题。各高校应当根据自己的办学规律,建立一个仪器设备维修与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汤志钧 《河北学刊》2005,25(4):168-173
儒家经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步入近代,仍为学者所信奉。在社会变革迅速、动荡加剧的时候,不同学派会有共同的改革要求,又有着彼此不同的差异。同一学派既有治学方面的一致性,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又有所不同。它们之间的异同、分合,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知识分子的心态。我们不能只看到暂时的同,而忽视学派之异;也不能因是同一学派,而视为一切皆同。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当前闽台高校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现状为线索,分析了两地高校科技交流和合作的发展趋势,为闽台高校科技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入,共同推进闽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魏红 《学术探索》2001,(Z1):118-120
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假借科学和民族文化的旗号重新泛起,损害着中华民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明辨新的有神论的种种伪装,坚持不懈的进行科学无神论世界观的宣传教育;高举科学旗帜,崇尚科学精神,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尚科学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是我们新时期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8.
陈建中 《中州学刊》2005,(6):102-10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为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改革开放,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我国的各项具体改革提供了正确决策的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正确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有力地促进21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学科、专业建设的内涵出发,结合民办高校特别是浙江树人大学的办学实际,提出了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若干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德里达的"解构"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概念,二者都是针对传统形而上学.然而海德格尔的摧毁通过追问"存在的意义"却固执于一个问题的意义.但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作为一种游戏式反讽形式却允许形而上学解构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