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爱情是个神圣而又美妙、古老而又常新的课题,是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都会遇到的人生课题。恋爱是男文双方培育爱情的过程,是婚前相互了解、相互爱慕、相互追求的感情和行为.能否正确对待恋爱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幸福与成长,学业的好坏和事业的成功,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安定与繁荣都有很大的影响。对于目前大学生存在的“恋爱风”原因在哪里?这是社会、学校、家长和大学生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我系学生  相似文献   

2.
家和万事兴     
常言说得好:家和万事兴。只有家庭和睦,生活才会幸福。 要做到家和万事兴,最重要的是夫妻双方都应坚守忠贞不渝的爱情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古今中外对爱情的主流态度是忠贞不渝,对婚姻的共同追求是白头偕老。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大量的青年作家试图在小说中探索爱情与自由的新关系,这其中存在着不同趋向:一方面,大量作家抒写了为爱情而战的决心,无论是追寻恋爱的自由还是追寻自由的恋爱,总之都是把爱情与自由同构;另一方面,也有些作家开始探讨自由对爱情的破坏,或爱情对自由的束缚。文章阐述20世纪20年代小说中表现出的这几种趋向,并由此指出作家们的总体追求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4.
文学对爱情题材的刻意描写,本质上是人的深刻的"觉醒"。相对于山水、游仙等主题,爱情主题是人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和珍视的更进一步体现。中唐以后,我国文学领域中的"爱情意识"日渐觉醒,也就是在中唐以后,封建社会使人的异化更加严重。人的觉醒与异化的加剧之间的矛盾冲突,注定了处在这一进程中人的爱情追求,其结果必然是悲剧的。因此,中唐以后爱情作品日益增厚的悲剧色彩也就是我们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实的折射。  相似文献   

5.
NO.1与娘家父母相处的原则我们通常听说的待嫁期,是从恋爱中的男女首次拜见双方父母,到他们走入婚礼殿堂的那段时间。这通常也是理性至上的父母与沉醉在情感海洋里的女儿,关系最紧张的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6.
《伤逝》是鲁迅先生生平惟一一篇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主人公涓生和子君追求恋爱与婚姻自由,最终的结局却是子君遭涓生抛弃,回到父亲家中后悲惨死去。由于时代、经济、人物性格和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注定这是一场必然走向幻灭的乌托邦式爱情,子君沦为这场爱情悲剧的祭品。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首描述从恋爱到结婚的爱情之歌.一个男子爱慕一个采荇菜的姑娘,真切地道出他寤寐追求的痴心,同时也设想达到愿望的欢乐.  相似文献   

8.
林黛玉是《红楼梦》里描写的爱情悲剧的主角,她同贾宝玉一样都是反映着新的时代气息的人物。他们都不能与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相谐调,不满足于封建地主阶级既定的生活道路,而追求爱情幸福,期望生活自由。况且他们的恋爱显示了新的思想基础。那么林姑娘在爱情、婚姻观念上就没有旧时代的烙印吗?我看也是有的。一夫多妻制的观念就渗透在黛玉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的性爱观及其教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自行设计的《大学生恋爱心理与性观念调查问卷》 ,对分层抽样的 385名二、三年级大学生进行纸笔问卷调查 ,以了解大学生的性爱观。结果发现 :大学生对待爱情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 ,他们相信真正爱情的存在 ,并且积极主动去追求 ;性观念有多元化倾向 ,且存在性别差异 ;大学生对待恋爱中的性行为更加宽容。根据调查结果 ,提出大学生性教育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与从女权和社会性别角度解读林芙美子小说的研究者不同,认为《浮云》中男女主人公之间非对称爱情的产生原因在于作家对爱情本质的独特认识,即"男人追求爱情主要出自社会需求,所以自私而易变;女人追求爱情更多地出自自然需求,所以无私而痴情"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1.
"郑、卫风诗"多为恋歌。诗人们以歌会传情,催生爱的萌芽;以投桃报李,缔结爱的盟约;以幽期密约,品尝爱的禁果;以坚贞勇敢,冲破爱的桎梏;以歌咏道情,倾吐爱的心声,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摇曳多姿的婚恋风情。这种婚恋风情与其特定的地理、民俗、文化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12.
前人认为<九歌>为祭歌,这是表面认识.在人神恋爱的面纱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悲剧情结.<九歌>是屈原借用楚国民间祭神形式和诸多苦恋者形象展现了君权制统治下士大夫的典型心态,其情感曲折深微、凄婉悲凉.  相似文献   

13.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提出了一种崇尚"知己之爱"的爱情观,他认为知已之爱的寻求必须立足于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从实实在在的现实感情出发,以缔结婚姻为最终目的;知己的酬答是不计利害的无私奉献,是永久、恒定的贞定;知己之爱的割舍是对对方心灵攀爬的结果,是灵魂深处痛楚的抉择.蒲氏的"知已之爱"的爱情观系统、完整,对今天的人们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根据故事情节发生的特点,唐代人鬼相恋故事大致可分为类冥婚型故事、禁忌型人鬼相恋故事、亡女复活型相恋故事、路遇型相恋故事四类。类冥婚型故事依附于冥婚习俗,多发生在人间男性和女鬼之间;禁忌型人鬼相恋故事的经典模式是“禁忌~惩罚”,故事中男子或是气色有异或是暴亡,不具备重情之特色;亡女复活故事表现的足追求爱的力量强大以至于死而复生,给人以很强的震撼力;路遇式人鬼桕恋故事重在对男女两情相悦的描摹和歌颂,是义人幻想爱情的白日梦的载体。庸代人鬼相恋故事不但丰富了古典小说的题材,其人物形象刻画和故事的发生模式,对后世同类小说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由任士荣所移植的手风琴版《梁祝》,是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构思布局,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用奏鸣曲式写成。手风琴版《梁祝》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很强的民族性,它很好地将交响音乐发展手法和我国民间戏曲表现手法相结合,进行了大胆而卓有成效的尝试,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开篇就宣称此书是"大旨谈情",脂砚斋也在批语中明确指出,<红楼梦>主要是写"情"的,是"一篇尽情文字".<红楼梦>中的"情",主要是指"儿女之情",作者的目的就是"要将儿女之情发泄一二","儿女之情"是"情情"与"情不情"的统一."情情",是指"谁对我有情,我即对谁有情."是对爱情的专一,情之所钟,一往情深;"情不情"是指对所有人和物都付诸真情,是一种博爱精神.<红楼梦>中的"情"又是一种悲情,揭示的是作者"情"的破灭、审美理想幻灭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稳定统一的道德标准不复存在,现代人类将重新审视自我的生存处境。文章从3个方面阐释了小说《拉维尔斯坦》的伦理命题:相对主义导致是非观模糊;代表至善至美爱情的厄洛斯成为永恒的缺憾,人与人由彼此需要变成彼此排斥;生命的尊严体现在无畏死也不惧生。道德观左右了爱情的性质和对待生命的态度,重拾信仰才能完成人类的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18.
爱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诗歌创作的永恒主题。然而,在我国“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时代,爱情从未获得过应有的地位,反映爱情的诗歌也因此受压抑被扭曲。“男弱女强”的爱情模式,“男子作闺音”的主体错位,“好梦难圆”的悲剧情结,这些独有的特征为我国古代爱情诗带来一种特有的缺憾美。  相似文献   

19.
性爱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性爱也因此成为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由于照相手段的使用,电影表现情与色有独特的优势。世界影坛的情色片创作大致为三足鼎立之势:日本和韩国的情色片制作精致、考究,追求唯美乃至“耽美”,崇尚感伤、颓废情调;欧洲的情色片具有深厚的人文传统,在表现情色时极为大胆,但其探索亦极为严肃,因此蕴涵深邃、严肃厚重且重艺术情调,无论是对影片样式还是对意义的探索都独领风骚;美国和香港的情色片在其本质上首先是一种电影工业或文化产业,擅长运用通俗的表现形式和类型电影的元素,影片制作者对性爱采取经验主义的创作态度,以华美的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制造情色视觉奇观。  相似文献   

20.
波伏瓦以哲学理性反思和批判女性的生存状态,探求女性解放的道路。她认为,不存在“永恒的女性气质”,女性的“内在性”是历史的产物,也能够历史性地加以克服。实现经济独立、摆脱爱情依附是女性克服内在性的重要条件,实现自由是女性解放的目标。解放了的女性应当在平等中求差别,与男性建立情同手足的兄弟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